韩越 张仁敏
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性、学校資源有限性、社会快速变化性以及个体心理需求的复杂性等,使得小学生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立足于家校社协同视域,有必要从多维度、多层次探讨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细致、深入的心理关怀和支持体系。
一、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自我
心理健康对小学生而言,是促进其对自我认知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价值观念以及兴趣爱好等。
(二)有助于学生学会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尊重他人,在与人沟通时保持自信、友好的态度,提高与人沟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降低沟通问题对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有助于学生培养优秀人格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思考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举止,进而影响其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健康的心理状况则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优秀的人格,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乐观向上、充满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格品德。
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浮于表面,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虽已被正式纳入课程大纲,但其重视程度远不如学科知识教育,尤其在小学阶段,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常常成为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则被边缘化。
(二)囿于框架,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大多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和心理咨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达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支持,但却忽略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实践环节,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路径
(一)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增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做到家校社三方面“三管齐下”。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秉持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设定合理的教育期望和目标;在学校体系中,学校应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发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完善心理咨询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在社会层面,媒体应注重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增强公众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二)创新形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小学生作为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这意味着在实施心理教育时,须采取创新形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个体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手段,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评估,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如对内向、羞涩的学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社交能力,对活泼、好动的学生,可以通过团队活动、游戏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学校应当与家长和社区协作,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研讨会、亲子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社区服务等活动,以便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韧性并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发展线上教育模式。
(三)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心理教育良好环境
面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场域割裂的现象,家校社协同共育旨在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资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心理教育体系,以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深入发展的有效路径。
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联动机制,通过定期沟通、共同活动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形成教育合力。
在此过程中,各方参与者需要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尊重彼此的教育角色和功能,实现优势互补。
具体而言,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应发挥其专业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的教育理念及其采用的教育实践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塑造作用,家长需主动承担起监督和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责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而充满爱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一个广泛的教育资源,应积极参与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优化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场地、资源、实践支持,通过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共育,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小学生心理教育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禹城市龙泽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