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百年发展及路径研究

2024-05-29 11:46顾化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顾化杰

摘   要: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回溯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历史渊源,梳理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并提出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一是通过链接社会资源,促进产业兴旺;二是落实生态政策,打造宜居环境;三是保护乡村文化,塑造文明乡风;四是扮演管理角色,保证治理有效;五是注重能力提升,推动乡民富裕。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历史渊源;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7-0008-03

乡村振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具体实践。社会工作引入中国以来,便一直致力于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可以说,中国农村的百年发展、百年建设与农村社会工作的功能发挥是密不可分的。

一、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百年寻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一批从海外学成归国的社会学家和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乡村建设运动”[1]。“目的在共谋农村之救济与复兴。”[2]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性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晏阳初开展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主张扫除文盲,崇尚科学,启发乡民自觉,注重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将教育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强调与农村社会实际的整体性改造。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主张从农村入手,以教育手段改造社会,通过向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谋求乡村经济发展,注重培养乡民互助合作精神等。以及后来的吴景超提出的“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3],从城乡关系的整体性视角去探索农村建设出路。费孝通主张发展乡土产业、知识分子下乡、推动农村发展等。可以说,乡村建设运动对于缓和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总的来讲,这一阶段的乡村建设活动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次运用科学方法指导乡村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雏形,也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标志性阶段,所积累的丰富调研资料,奠定了中国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学科相继被取消。在此期间,我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进行三大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通过组织进行群众性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开展爱国丰产运动、兴建农田水利、开展城乡物资交流等掀起了农村生产、生活事业建设的热潮。在此阶段,行政性、非专业性社会工作不断推进农村五保户等保障制度建设,在农村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铺开,乡镇企业具有浓厚的“乡土性”[4],为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富余劳动力释放,大量农民工开始跨地区流动,农民进城,城市发展迎来“民工潮”,但同时也引发诸多留守儿童、农村生产力降低等问题。另外,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和“八七”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虽使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大为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相当严重。

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社会问题愈加凸显。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分别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扮演专业性角色,一大批高校社会工作师生在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与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农村社会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了云南绿耕、万载模式等实务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总要求[6]。在此背景下,2021年4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通知》,指出要统筹加快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乡镇(街道)都有社工站,村(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7]。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现实机遇。新时期的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工作在政策层面实现了“双管齐下”。

百年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总体上沿着从外部引入到内生发展、从行政性社会工作向专业性社会工作的脉络演进,在保障农村教育、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无论是乡村建设运动,亦或乡镇企业建设、新农村建设,还是鄉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都有农村社会工作参与其中。可以说,百年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农村社会工作深厚的历史根基是我们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是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二、新时期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之间蕴含着特殊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深刻把握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是界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功能定位的应有之义,是推动农村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根基。

1.耦合统一的理论逻辑。就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来说,二者之间具有目标耦合和价值统一的先天优势。首先,从二者的发展性目标来看,农村社会工作是以促进农村社区福祉和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的,从人—社会关系、文—社区文化、地—社区地域、产—社区经济、景—社区景观五个方面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提升居民主体性,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乡村振兴则是要全方位提升乡村发展水平,激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更是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发展总要求。其次,从二者的价值理念来看,农村社会工作是以人为本,倡导与农村居民建立对等关系,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互助合作,使每一个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而乡村振兴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本化、田园化、生态化、数智化、融合化、共享化、现代化”为未来乡村建设价值坐标,统领未来乡村建设[8]。综上来看,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二者在发展目标上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在价值理念上具有实质上的统一性。

2.面向现实的实践逻辑。乡村振兴需要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会工作也需要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证明自身专业价值。农村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实务实践,强调因地制宜,倡导“人在情境中”,注重服务对象的赋权增能,推动居民与社会的互嵌,不断激发居民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满足居民的具体性、现实性需求。从现实实践上来讲,诸多社会工作学者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总结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王思斌将专业性与本土性相结合,提出“大农村社会工作”概念[9],主张动员多种力量,综合地解决问题的社会服务模式。尚静、张和清通过实地调研后,指出“社会工作需要遵循‘经济嵌入生态—社会的逻辑,构建生产者与消费者对接的扁平化互惠市场”[10]。陈涛等人总结出“社工驻村引领、两委班子决定、村民积极参与”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11]。张红等人构建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生计、生态、生力、生活、生命”五生逻辑框架并应用于农村实践[12]。综而论之,在社会政策和诸多学者建构合力推动下,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实践逻辑不断得到深化,在政策依据、服务范畴、专业特质、介入手法等发展路径选择上愈加明晰,这为农村社会工作进一步介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现实性指导。

三、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本文认为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必须要实现耦合统一的理论逻辑与面向实践的现实逻辑相结合。具体来说,可有以下路径。

1.链接社会资源,促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只有产业兴旺,农村发展才有活力、吸引力,诸多要素资源才能向农村汇集。为此,农村社会工作要链接政府资源,将社会资源传递到乡民手中,同时强化农村生产能力,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其次,结合专业服务工作,开发拓展新的合作空间,搭建城乡合作和公平贸易平台,整合跨领域、跨层次的资源,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另外,农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的不足是限制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社工要充分调研乡村实际情况,动员农村实用人才、新乡贤参与到农村产业发展中来,鼓励农村本土人才返乡创业,积极孵化农村企业家、致富带头人等。

2.落实生态政策,打造宜居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就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社工应帮助居民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通过微信群等新媒体方式深入宣传环境整治意义;制定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动员居民积极自主参与到村庄环境维护工作中。同时,与村委会建立奖惩积分制度,对家庭周围环境整洁的村户给予加分褒奖,并在微信群、村宣传栏定期公示,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态新风尚。其次,雇请乐于奉献的居民组成志愿清洁队,定期清理村庄公共区域卫生,社工定期为清洁队进行知识培训。最后,社工可以积极链接资源,不管是政府资源还是农村新乡贤资源,倡导建立垃圾处理厂,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带来客观的经济收益,而且环保效益还能辐射周围多个农村,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

3.保护乡村文化,塑造文明乡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13]。社工要熟知当地风土人情,通过开展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既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又营造出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让村民们在文化活动中寻求到归属感。同时,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家庭,宣传典型事迹来对村民进行积极引导,通过评选、表彰先进模范榜样、“最美家庭”等,传播主流价值,弘扬家风文化,改善农村风气,树立社会主义风尚。

4.扮演管理角色,保证治理有效。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社工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社工的管理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能够对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管理,保证工作的高效率完成。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社工要协调各方主体关系,对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才能保证整个治理过程高效、有序。同时,自上而下的乡村振兴政策也需扎根本土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深刻解读,才能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达到治理效果最优化,实现主体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5.注重能力提升,推动乡民富裕。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社工要注重农村居民内生动力的提升,内生动力实际上是一种内心驱动力,社工要鼓励农村居民自立自强,增强自身主体性角色和地位。具体来讲,通过深入农村实地走访,了解居民实际情况,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其情绪压力;提升居民文化水平,增强居民个人技能,帮助服务对象从传统的“等”“靠”“要”的依赖思维中走出来。同时,要树立乡村振兴典型模范,挖掘乡村振兴本土力量,发挥好乡村致富的“带头羊”作用。另外,社会工作要提升农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服务对象的交往范围,重塑精神内核和公共空间,进行合作型增权,通过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居民合作创业、孵化本土企业等手段,帮助居民共同致富。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刻不容缓。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为此,必须要深刻理解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历史渊源,并从百年发展过程中汲取历史经验。同时,农村社会工作也要勇于承担起历史使命、把握住发展机遇,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展现农村社会工作的鲜活形象,发挥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孙志丽.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3]   宣朝慶,陈旭华.以都市振兴乡村社会:吴景超城市社会学思想再思考[J].人文杂志,2019(1).

[4]   周飞舟.回归乡土与现实:乡镇企业研究路径的反思[J].社会,2013(3).

[5]   周国富.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J].求是,2006(2).

[6]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19(7).

[7]   赵军雷.新时期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策略初探[J].社会与公益,2020(12).

[8]   唐任伍.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价值内涵和未来图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5).

[9]   王思斌.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及其发展:兼论“大农村社会工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0]   尚静,张和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及策略:以广东X村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4).

[11]   陈涛,徐其龙.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北京市Z村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

[12]   张红,赵凡凡,赵天予.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实践反思[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13]   周爱萍,姚明月.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谈东海吕剧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