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高校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实践

2024-05-29 19:01钱锡红和建新
教育观察 2024年4期
关键词:本科生医药案例

钱锡红,温 珍,和建新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1436)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药领域的进步,培养具备优秀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医药高校的迫切需求。作为医药高校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管理研究方法课程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然而,现阶段许多医药高校尚未开设此类课程,部分高校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目标不符、针对性教材缺失等问题。为适应现代医药教育的需求,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部分高校开始探索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实践,通过引入前沿的管理研究方法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1-3]然而,目前针对医药高校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探索较少,改革路径仍然不够清晰。

本文重点梳理我国医药高校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定位、授课形式、授课内容、考核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该课程在医药高校改革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医药高校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将有助于促进医药高校本科生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管理研究素养。

二、课程开设情况与必要性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通常在综合性大学的管理学院开设,多见于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而在医药高校,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多开设于卫生管理学院或公共卫生学院,相比于综合性大学,该课程在医药高校的开课比例较低。目前,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等已为本科生开设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福建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等也开设了类似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然而,很多医药类院校管理类本科专业仍未开设此类课程,整体开课比例较低。

实际上,医药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后的就业岗位,都迫切需要使用管理学相关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2021年开始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重点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意义、写作安排、逻辑构建、专业能力及学术规范等进行合格性考查,因而需要本科生掌握论文选题、研究方案设计、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研究假设的建立、理论建构、资料收集与整理、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等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解管理研究的原理、逻辑,熟悉管理研究的科学流程。另一方面,医药高校管理类本科生的就业单位广泛分布于卫生、社区、老年事业、社会保障等行政管理部门及医院、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岗、人事管理岗、教育教培岗、销售岗等。无论是完成毕业论文还是就业,都与管理密切相关,对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的需求较高。因此,医药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十分必要。

三、主要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与内容不一致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在医药高校管理类本科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定位模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描述中提到的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一致,这使得学术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受到限制。[4]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但实际教学内容却通常与这一目标相背离。该课程要么偏理论,整门课程没有任何实际运用管理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模块,学生学完该课程无法应用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要么偏软件应用,该课程多数内容不考虑操作对管理问题的适用性,一律使用SPSS软件操作,缺乏理论指导。

(二)整体课业负担重,方法训练不足

医药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总体课程学时数普遍比综合性院校多,整体课业负担较重。多数医药高校的管理类本科生来自文科专业背景,不但需要学习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流行病学等医学相关的课程,还要学习管理类的专业课程,课程学习难度和跨度都较大。因此,学生分配在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方法训练相对不足,从而导致以下问题出现:毕业论文选题质量不高;研究方案设计不合理;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不严谨;论文撰写不规范。

(三)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或缺失,内容安排不合理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重复讲授和应讲未讲现象并存。医药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方法类课程一般有SPSS软件应用、卫生统计学、管理研究方法,除了这三门课程,部分高校还会开设科研设计与写作课程,因而方法类课程有3—4门,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这些课程同时存在一些内容应讲未讲的现象,如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及定性研究的方法,这些课程却较少涉及。第二,该课程会讲授一些复杂的统计学公式,对一些文科背景或没有选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学生毕业论文中量化方法的过度使用让本来非常有意思的研究选题变得索然无味,出现了“不做定量不能毕业”的现象。论文在内容呈现上多以数据和图表为主,较少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内容干瘪且研究方法单一。

(四)学生思想负担重,考核方式单一

医药高校管理类本科生的学科背景复杂,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弱,惧怕数理公式,认为只要是方法类课程,就一定要背公式。因此,学生从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前置课程开始就产生“这门课很难”“一定有人要挂科”的主观意识。同时,该课程的前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医药高校管理类本科生中为选修课,大部分学生担心挂科不选择该课程,导致其基本数理统计知识缺乏,也严重影响后续其他方法课程的开展。学生产生以上思想负担与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关。在一些院校中,该课程采取闭卷考试,即类似卫生统计学或SPSS软件应用的考核模式。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较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难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5]鉴于该课程与实际管理问题的关联性较强,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客观评价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管理问题并做出管理决策的能力。

(五)缺少针对性的教材

管理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目前在教材的开发上存在实验教材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较弱、针对性不足等问题。[3]目前,市面上高质量的教材基本由综合性大学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师资编写,其中展示的例子多为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或组织行为方面的,会让学生形成该课程不应该在医药高校开设的认识。目前,国内公开发售的与医药高校管理专业较接近的教材只有一本,是由王健等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管理科研方法》,但该教材的主要编写成员均非管理专业背景,且教材内容多为医学和卫生统计的相关方法与案例。很多管理研究方法类的教材配套案例数据一般不附送,很难在课堂上完整展示教材中的案例背景及定量处理环节。如果教师在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中用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案例和数据,则会产生案例适用性问题,卫生统计学主要涉及人口统计、疾病流行等方面的案例和数据,而管理研究方法通常更关注组织的管理和运营问题。同时,卫生统计学课程中的经典教材经常从完整数据库中截取小样本展示,研究结果与实践不吻合,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够。

四、实践路径

(一)明确课程定位,提高管理素养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无论在医药高校还是非医药高校开设,其课程定位始终都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管理工具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帮助其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其中,问题分析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运用理论视角和方法剖析事物发展的矛盾与内在机理,而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和论证,确立或修正先前假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建议。因此,医药高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能随意偏离该课程的定位,而应将管理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丰富授课形式,推动学习迭代

目前,各高校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主要采用两种授课形式:一是完全由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方法,二是教师讲授理论与学生上机实践结合。两种授课形式都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在课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两种授课形式过于强调知识迁移的线性规律,忽视了知识升级的非线性迭代规律,也忽略了主动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表现和学习满意度。事实上,很多研究表明,在主动学习的课堂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概念理解能力都要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因此,Prince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主动学习的方法,包括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基于问题的学习、翻转课堂等。[6]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在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中使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如案例教学法。以经典的管理案例或论文为例,教师需对选题背景、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结果与结论等进行讲解,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一般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参与式学习法。在课程早期,引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并贯穿整个课程始终。研究计划主要包括选题、文献回顾、研究设计、调查对象选择、抽样方法、资料收集与分析等。通过参与式学习,学生在对现实问题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并适时将课堂所学融入研究计划的每一个环节,每经历一个环节即完成一次知识迭代。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

(三)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授课内容

针对目前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结构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应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授课内容。借鉴现有的教材,综合运用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测量、因子分析等内容,关注管理领域的方法,突出方法论在管理与决策上的应用。例如,扎根理论、案例研究等质性方法在发现与剖析组织现实管理问题、探究事物发展的内在机理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授课内容安排上,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将社会调查做得更加扎实,强化学生对社会调查、田野研究、扎根理论的训练。同时,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和共同效应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也应适当安排学时。教师通过调整课堂内容,鼓励学生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丰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创新研究方法的使用。

此外,高校应适当缩减卫生统计学课程已讲授的相关内容,如均值、方差、协方差及相关系数、统计假设的检验原理内容。考虑到医药高校管理类专业论文选题的特点,本科生较少用到多层线性模型、复杂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元分析等内容,教师在讲授时可适当规避。

(四)完善考核方式,重视实践能力

第一,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学生容易产生突击式应试和学习的侥幸心理,难以对其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对管理类本科生的培养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该课程应实行形成性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实践教学过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第二,消除学生的思想负担。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就要设法消除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负担,强调该课程与卫生统计学等其他方法课的区别,告知学生只需掌握各种统计分布的形状、各种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如何应用与汇报统计结果。学生主要是应用统计,而不是研究统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对非统计类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要求。[7]

第三,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课堂教学过程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学时安排,结合上机操作、案例分析与讨论、小组作业等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每个章节都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实践课应有明确的主题和实践操作手册供学生当堂操作或课后重复操作;案例分析可选取学生自己或往届生的论文、医药卫生管理领域的真实调研数据等供大家讨论和点评,真实的数据和案例会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实务性有更深刻的领会;小组作业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医药卫生管理领域的话题,完整经历该课程涉及的选题、理论回顾、研究设计、问卷设计与修改、问卷发放与数据处理等流程。

第四,优先使用医药卫生管理相关案例。鉴于主流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材没有医药卫生相关研究案例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的情形,医药高校应鼓励授课教师整理与所在专业相关的管理实践案例,在课程教学中示范讲解。例如,医药高校的管理案例可优先选择与医疗服务管理、医院管理、社区卫生管理等相关的案例,而不是全部使用企业管理的案例。同时,医药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时间开展社会调查,使课程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衔接。学生课程小组作业优秀者可修改完善后作下一年教学案例使用。

第五,开展重要知识点作业训练。教师应围绕重要知识点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应灵活多样,综合使用教材配套习题、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已发表的论文、部分学生的提问等作业素材。例如,某学生的论文文献综述写得不理想,发放给大家一起点评和修改;某学生请教教师关于因子分析的分值应用问题,该问题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很常见,教师可以将这个学生的提问作为小作业,让其他学生提供解决方案,随后在课堂上点评并公布参考答案。

(五)立足长远发展,完善教材建设

第一,根据课程定位,立足长远发展,采用标准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医药高校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既要根据学科专业特色,积极引进和选用国内外的优秀教材,也要鼓励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特点,积极编写更适用于医药高校的教材、案例集、软件操作使用指南等,形成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教材体系。例如,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设的药事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采用了授课团队自编的教材。

第二,鼓励授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整理与本专业和领域相关的管理研究方法案例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建立实训基地、基层组织、医院等与学生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帮助学生发现研究问题。医药高校借助管理研究方法,设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通过案例编写,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认识,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这些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均有帮助。

第三,编写与案例集配套的数据分析处理手册。该手册应充分考虑本科生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和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尤其关注统计学基础弱和未选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生。该手册应围绕案例编写,完整重现案例中的数据或资料分析过程和结果,在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还要特别说明为什么要用到某个方法而不能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比较方法间的差异。软件操作要强调结果的汇报方式或标准,现有的很多软件操作类教材都强调操作步骤,对结果的报告体例关注较少。例如,多数教材都会提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需要汇报什么指标,但这些指标应以何种形式或语言进行汇报,却未涉及。因此,每种数据处理结果都要结合权威刊物的汇报体例,展示1—2种体例供学生参考。此外,对特别复杂的操作流程,建议教师提前录制视频,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复习。

五、结语

通过对医药高校本科生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仅能更清晰地认识当前该课程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也能深刻理解改革实践对推进医药高校方法类课程的重要意义。改革实践为医药高校本科生提供了更科学的培养机制和更丰富的实践机会,有助于激发医药高校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为其高质高效完成毕业论文和今后工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然而,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探索,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医药科研人才;相关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医药高校本科生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实践的研究,不断总结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更具体、可行的改革建议,为医药高校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猜你喜欢
本科生医药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传统医药类非遗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