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晖,孟祥磊,黄镇财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广西出台了《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区内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集中资源,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改革引领能力、发展支持能力,具备广西特色和国家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立专业群旨在满足不同工程对象和技术基础或类似学科基础的相关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需求。[1]创办与现有专业相辅相成的新专业,并依托特色基础专业进行主要发展,实现各个专业之间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中,仅局限于各自内部开设课程会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盲目性。[2]而通过建设专业群,可以将不同学院、不同领域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在共享基础资源的同时避免重复投入。此外,建设专业群还有利于丰富完善学院专业建设理论,并为各专业发展提供可靠实践支持以适应社会行业需求变化。构建具备相同工程对象和技术基础或类似学科基础的相关专门群体,可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避免因资源整合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失准。[3-4]随着工程机械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企业的全球化、智能化升级,工程机械专业群发展迎来了契机[5],同时也对专业群的办学规模与质量、国际化及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重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行专业群课程教学改革,以推进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工程机械专业群“双高”建设。
组群逻辑是指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等。[6]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组群逻辑不清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不够精准,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群各专业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良好的逻辑关系。在技术、岗位和课程等方面的支撑不够协调,难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专业群的组建缺乏整体规划,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专业群内某些专业领域存在空白,没有涵盖产业链的全部环节,影响人才培养的完整性。专业群内各专业间的衔接不紧密,缺乏互补性,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漏洞和不必要的浪费。专业群内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存在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群的组群逻辑需进一步明晰,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7]同时,需要加强专业群与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紧密衔接。
首先,专业群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区域产业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迅速转型升级,但高职院校的办学却相对滞后,专业群设置落后于区域产业结构。即使在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都较好的长三角地区,专业群布局与产业格局之间的适应性也相对较差。这往往是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的,使得学校的课程设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其次,专业群规模与产业规模严重脱节。专业与产业的匹配不仅是结构上的对应,还要在专业人才供给规模上能满足产业需求。然而,在区域高职院校中,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之间往往存在两极不匹配的情况。一种情况是高职院校集中开设某一种专业,造成区域专业型人才供给过剩,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种情况是专业规模过小,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特别是针对一些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等本科院校培养了大量研发人才,而高职院校很少开设相应专业培养产业技术工人。最后,专业群专业水平不足以满足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在国家经济升级转型,追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区域产业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遗憾的是,多数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传统的专业建设逻辑上,对专业的内涵发展、生产性实训、研发型校企合作的关注不够。同时,教师与企业的合作经验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在企业实际工作或实践的经验,因此,他们在教学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导致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的运行。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在国际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同时,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紧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都制约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国际化建设是满足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必要举措。只有通过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建立国际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我国的高职专业目录中,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隶属交通运输大类。本研究从相近论与合力论的组群原则出发,探讨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的构建。相近论主张相似性原则,即同类专业应组合在一起,以便于资源共享、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力论则强调专业的互补性,认为不同专业之间应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产业发展。这两种理论为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群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以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为核心,联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商用车方向)、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商用车方向)和汽车营销与服务(工程机械方向)等专业,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这些专业群涵盖了工程机械的研发、生产、维修、销售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产业链式的专业布局。这样的专业群具有如下优势:专业群内的专业相近,可以共享教学资源,降低教育成本;专业群内的学生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专业群内的教师可以开展跨专业合作研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专业群内的学生可以获得多元化的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涵盖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有助于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一个专业为切入点,以“1+X”证书制度为基础。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融入学历教育全过程,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模块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基础模块设置了车辆总成拆装与检修、发动机构造与拆装、电子电气系统检修、车辆基本养护、车联网系统检修、客户沟通与服务和工程机械专业英语等模块。这些基础模块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他们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核心专业技术分向模块则专注于各主要部件及整车检修技能的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夯实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基础。通过这种分向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并掌握专业技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拓展模块则对接职业岗位,设有二手车评估与再制造、车辆改装技术、运营管理、车身修复技术等不同方向。这一模块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适应社会需求,提供个性化选择,满足他们在职业发展上的多元需求。此外,该课程体系还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过程为线索,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该课程体系还实行弹性学分制,形成跨模块课程学分互换机制。这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不同的模块,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
无人驾驶、遥控、新能源、大数据精准营销与服务等技术在工程机械及商用车产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专业群建设团队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推广相关课程,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其中,学校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汽车制造商东风柳汽携手合作,共同开发了“车联网系统检修”和“电力驱动系统检修”两门新课程。这两门课程紧密结合了现代工程机械及商用车产业的技术特点,旨在为学生提供实用、前沿的专业知识。此外,对原有的“客户沟通与服务”和“车辆销售与服务”课程进行了全面更新。更新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客户需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和服务能力,提升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学校还对专业群平台共享课程、分向课程、拓展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优化。通过制定或更新专业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学习路径,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了确保教学成果的落地和实践,本地企业合作体系院校将同步实施这些新课程。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旨在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此,依托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规划并建设了五大在线精品课程,分别是“车联网系统检修”“电力驱动系统检修”“液压系统检修”“柴油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这些课程的设计和建设,不仅考虑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也充分发挥了资源库的共享功能。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些优质资源,这些课程面向社会开放,以满足不同对象自我培训的需求,为社会人员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此外,还计划将这些课程翻译成英文,以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在探索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瞄准了国际合作院校、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汽有限股份公司等海外合作院校与企业,希望通过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将课程推向全球,实现海外共享。这一举措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打造在线精品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校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推进学校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适应面向多样化学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以专业为基础组建教学团队的传统,实现了教师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以课程组为基本单位,组建了包括基本技能、动力系统、电气系统(含车联网系统)、底盘系统(含液压等)、销售技能等多元化的课程团队。该课程团队的特点在于跨专业协同开展课程建设与研究,团队成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跨专业的协作能力。这样才能在课程建设和研究过程中充分整合各专业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设计,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灵活、丰富。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毕业后不仅能胜任本职工作,还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为了保证课程团队教师满足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学校采取了以下方法:加强课程团队内部的合作与沟通,团队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分享教学经验,共同研讨课程建设方案,这既能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又能确保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引入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为课程团队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定期对课程团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专业群主要面向工程车辆的测试与检测、销售、维修服务、二手车业务、再制造等岗位,培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优秀的维修技巧、出色的保养能力,并且具有理想信念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服务专员。通过试点实施“1+X”证书制度,设置拓展模块,各专业学生还能选择从事维修站运营管理、二手车评估与再制造、车辆改装、车身修复等技术岗位。
本专业群把服务于柳州工程机械产业升级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采用双元培养模式,实行五个模块(操作、电气、液压、发动机、底盘)并进,并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构建“工学交替、能力提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群构建了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底层为平台共享课程,涵盖各个专业领域的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中层为核心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开设,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顶层为部分共性需求的拓展专业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发展进行选修,拓宽学生就业面。
根据专业群的逻辑性及产业链对接关系,构建了群内七门主要核心课程,开发出工程机械发动机检修、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检修、工程机械底盘检修、工程机械维护与保养、发动机管理系统检修、工程机械操作驾驶、工程机械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对应的课程标准,开发了中英文版课程标准,完成国际标准输出。
与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术自治区级专业资源库,形成中英文专业资源库,对沙特阿拉伯、泰国进行国际输出,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英文专业资源库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中、高职的衔接与贯通,全面推进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考核的递进与衔接,打通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通道,以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在分析职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基础上,明确相关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要求,构建了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能力递增课程体系。
着力培养高水平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专业群教学团队。这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也具备帮助企业解决工程实践的能力,助力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创新。
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学校基于相近论与合力论的组群原则,以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组建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使各专业间的知识体系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群知识体系。这种体系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游刃有余。专业群建设致力于实现与产业链对接,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学校通过专业群建设,提升了产教融合度,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专业群建设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