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华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总体要求,为社科联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社科联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织之一,具有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社科联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因此,对新形势下高校社科联建设的内涵进行认知,分析面临的困境,并探讨建设路径,对于推动高校社科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高校社科联的建设要加强连接,发挥枢纽作用。高校社科联通过项目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将各学科的力量进行聚集、管理和监督,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高校社科联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搭起了交流的桥梁,克服了交叉学科意识淡薄、观念障碍巨大等困难[2]。此外,高校社科联作为民间组织,能够相对独立于各学院的利益限制之外,更能赢得学者的尊重与认可。高校社科联以学者为核心,由学者自愿组成,不受学院束缚,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高校社科联在加强连接的同时,在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成为学者自发参与的平台和组织[3]。
在新形势下,高校社科联不仅在学校内部各个学科之间起到促进交流的作用,还在高校之间或者更大的范围内起到联通的作用。通过与其他高校社科联的合作和交流,高校社科联能够将社会各种相关资源汇聚在一起,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首先,高校社科联通过与其他高校社科联的合作,搭建了一个跨学校、跨地区的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学术交流活动等,高校社科联能够促进不同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这种跨学校的合作有助于充分利用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资源,推动学术研究深入发展,加强学术界的合作与合力。其次,高校社科联还能够与社会各界的相关机构和组织进行合作,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通过与政府部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合作,高校社科联能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高校社科联也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4]。此外,高校社科联还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设学术网站、学术期刊、学术数据库等,便于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资源共享。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建设,不仅能够加快学术信息的传递速度,还能够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社科联发挥杠杆作用,推动智库建设,能够整合学校、区域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将智库打造成研究、咨询、育人等功能深度融合的综合“思想库”和“智囊团”[5]。高校社科联将继续加强与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为智库的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资源支持,培养高水平的智库人才,推动智库的发展和创新。首先,高校社科联作为学校的学术组织,能够整合学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为智库的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校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设施,能够为智库提供专业的学术研究和智力支持。高校社科联可以组织学者开展前沿性、跨学科的研究,推动学术界的创新与发展。同时,高校社科联还能够将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与智库的培训需求相结合,为智库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提供支持。其次,高校社科联能够与区域政府、行业和企业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通过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高校社科联能够为智库提供实践基础、数据支持和政策咨询等方面的资源。高校社科联可以组织学者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问题,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同时,高校社科联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推动学术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此外,高校社科联还能够发挥智库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培养高水平的智库人才。通过与学校合作,高校社科联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校社科联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一,转变态度是完善工作机制的关键。高校社科联要将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引导。这意味着高校社科联要积极主动地与学者、学生和其他相关方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高校社科联可以建立引导机制,通过定期的座谈会、工作坊和调研活动等,了解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社科联的工作,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第二,转变方式是完善工作机制的重要环节。高校社科联需要建立协调机制,促进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协同。这包括与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社科联的发展;与其他高校的社科联建立联络和交流渠道,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和活动;与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建立这种协调机制,高校社科联能够整合各方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三,转变观念是完善工作机制的必要条件。高校社科联需要建立评价机制,对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这包括对社科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评价,以确保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对社科联的工作成果和影响进行评价,以衡量其对学术界和社会的贡献;对社科联的学术活动和项目进行评价,以提高其学术研究和服务水平。通过建立评价机制,高校社科联能够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效果和影响力。
一方面,高校社科联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社科理论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高校社科联作为学术组织,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社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和传播。高校社科联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和理论创新。同时,高校社科联还可以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完善,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社科联有利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创新,引领正确的学术导向。高校社科联可以组织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鼓励学者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提升高校社科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第一,高校社科联的行政管理地位不明。由于高校社科联既具有学术组织的特点,又承担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责,其地位常常处于学校行政机构和学术机构之间,导致高校社科联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权限不够明确,往往难以有效履行职责。第二,高校社科联的学术管理水平欠缺。一方面,高校社科联在学术研究项目的申报、审批和管理方面缺乏规范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导致项目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高校社科联在学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学术会议的组织和筹备、学术论文的评审和出版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流程。第三,高校社科联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一方面,高校社科联在协调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组织;另一方面,高校社科联在协调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和联合研究方面存在困难,如在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第四,评价标准不够科学。高校社科联在学术管理中,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存在问题。当前,评价标准往往过于依赖学术成果的数量和形式,而忽视了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这导致学者在追求成果数量时,可能忽视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创新性,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一,缺乏良好的校内氛围。首先,高校社科联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导致在学术研究领域缺乏引领和带动作用。其次,由于拔尖人才的流动失序,高校社科联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学术人才,造成人才流失和人才断层的问题。再次,高校社科联作为学术组织,在“联”的作用方面未能充分发挥,缺乏有效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制。最后,由于科研竞争激烈,高校社科联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学术资源分配不均衡,给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第二,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社科联在人才培养中还面临着社会环境的挑战。首先,社会对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未能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支持。其次,社会对高校社科联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和准确,往往过于注重成果数量而忽视其质量和影响力。这给高校社科联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第一,工作被动应付。高校社科联在咨政服务中往往只是被动地满足政府的要求,缺乏自主提出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第二,成果转化率低。一方面,由于学术研究的特点和科研经费的限制,高校社科联在咨政服务中往往只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缺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政策和措施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社科联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不够紧密和顺畅,导致研究成果不能及时传达和应用于政府决策。第三,社会重视不够。一方面,社会对高校社科联的咨政服务认可度不高,认为高校社科联只是学术研究机构,忽视了其在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不高,高校社科联的咨政服务往往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影响了其工作的开展。
第一,培育大学生方面。一方面,高校社科联在培育大学生方面的工作存在局限性,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社科联在培育大学生方面的工作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与实际问题结合的实践环节,使得培养效果不够明显。第二,向社会进行科普宣传方面。一方面,高校社科联在科普宣传中往往只注重形式化的活动,如举办讲座、展览等,而忽视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导致宣传效果不够理想。另一方面,高校社科联的科普宣传往往只是短期性的,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宣传机制,使得宣传效果难以持久。此外,高校社科联的科普宣传往往缺乏流动性,只注重在校园内进行宣传,而忽视了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和参与。
第一,推进高校社科联实体化进程。这包括与上级社科联协商,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责,建立合作机制。同时,与所在高校及主管部门进行协商,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此外,完善高校社科联的工作制度,明确各类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健全高校社科联的学术管理体系。一方面,提高学术管理的主动性,要求高校社科联主动跟踪学术前沿,组织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学术创新和思想碰撞。另一方面,坚持学术管理的可持续性,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培育学术氛围,并通过评奖评优等方式激励学术成果的产出。同时,推进学术管理的系统化,建立规范的学术评审体系和成果管理机制,确保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第三,强化高校社科联的协调能力。高校社科联作为一个综合性组织,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内对外的沟通协调能力。为此,可以建立横向协调机制,促进不同学科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建立纵向的沟通及反馈机制,与上级社科联和所在高校主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和问题反馈,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社科联的协调能力。
第一,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高校社科联应当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评价学术成果时要从其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创新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避免单纯以数量指标衡量学术质量。此外,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优秀的学术成果和研究项目,鼓励社科人才积极投身学术研究。第二,创造良好的适合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高校社科联在将优秀的社科人才推荐给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之前,应当充分做好服务工作,了解挂职单位的需求和要求,为挂职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同时,高校社科联还应积极与挂职单位协调互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挂职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第一,提高服务地方的积极性。高校社科联应当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充分利用“联”的优势,与上级社科联进行密切沟通,与企业建立联系,与政府部门进行接洽。通过与各方的合作与交流,高校社科联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为地方发展提供有效的咨政服务。第二,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高校社科联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首先,可以实行订单式科研,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主动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次,可以倡导协作式攻关,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和应用。此外,还可以利用非政府组织的资源和平台,开展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第三,扩大影响力。高校社科联要夯实学术基础,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术能力。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同时,高校社科联还应积极开展学术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提升学术能力和影响力,高校社科联可以为咨政服务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素养和支撑。
第一,在校内积极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社科联可以通过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积极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可以在工作内容上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科普讲座、实践活动等,向大学生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其次,在工作制度上应完善保障机制,为社科联成员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工作。第二,在校外增强社科普及的制度性和保障性。高校社科联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基地,为社科普及活动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服务基地可以与当地的科普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同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公众提供科学知识和科技服务。同时,高校社科联还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使科普宣传更加有的放矢。此外,还应优化科普宣传的考评指标,将科普宣传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为社科联成员提供激励和奖励,促进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
新形势下高校社科联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繁重的任务。本文从组织建设、学术能力、咨政服务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对高校社科联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积累,探索高校社科联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发展方向等,促进高校社科联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