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本土建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4-05-29 16:25崔永娟禤婷婷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工匠院校人才

李 莹 崔永娟 禤婷婷

(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3)

现今农村建筑市场不成熟,缺乏专业的技能人才,存在着大量不合格的施工队伍,导致农村建筑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同时,这也严重制约建筑行业在农村市场的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因此,在“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农村本土建筑人才培养机制,组建农村本土建筑工匠人才队伍迫在眉睫。本文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深入探讨适合农村本土建筑工匠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1 乡村振兴对工匠人才的需求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分析,急需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1]。同时其还应掌握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建筑类院校重在培养建筑行业人才,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农业技术,懂经营、懂技术、懂战略,了解一切有利于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振兴还需人才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熟练掌握数字化、物联网技术等。与此同时,还需要人才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过硬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样不能缺席。只有从思想、心理、品质、技术、能力等方面全面培育,才能输出符合乡村振兴产业需求的本土人才。由此可见,建筑类院校在本土工匠人才培养中,必须顺应乡村振兴目标,结合农村建筑行业对本土人才的需求,探索可行培养路径,切实提高本土人才培养质量。

2 农村本土建筑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2.1 提高技术人才占比

建筑类产业开放性较强,在农村地区,从事建筑行业却未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不在少数[2]。这类人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理论知识。而建筑类院校培养的本土建筑人才可以提高农村建筑产业中技术人员的占比。这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建筑产业的高效发展,还能为尚未接触过专业理论知识的行业人员提供指导,在传帮带中整体提升本土建筑行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2.2 提高本地经济发展活力

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专业的技术是经济发展之本。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村镇迎来了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农村地区的产业得到了发展,为村民幸福生活谋求了福祉。本土建筑人才是提升当地建筑产业发展效率的根本,建筑类院校作为输出建筑人才的主要基地,落实本土人才培养目标,无疑为当地建筑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建筑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3]。

3 农村住宅建设现状

3.1 建设庞大、增速快

在我国,住宅在农村建筑中比重始终达到90%以上。近年来,单从人均住房面积方面进行对比来看,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大、增速快,反映了农村住宅建设的规模大、增速快[4]。安家方能乐业,从2015年开始脱贫攻坚以来,我国紧抓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易地搬迁、危房加固、拆除重建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持续落实,农村住房安全与农村社会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住房建设依然处于从安全住房到舒适住房、从安全居住环境到舒适居住环境的发展阶段,农村住房质量、居住环境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加紧提升。

3.2 以自建模式为主,缺少统一规划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使农村经济得到了改观,大大提高了村民家庭收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然而以家庭成员为决策主体的“自建”模式仍是农村住宅建设的主要模式,缺少村集体的总体规划,造成房屋间距、采光、使用功能都难以达到最佳居住效果。

3.3 缺少专业队伍介入,材料选用不当

大部分农村住宅建设工匠是以“师徒制”的经验传承为主导,在专业技术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在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建设成本,建材通常是由业主自主选择与购买,加之建设团队的专业性有限、建设工期紧,很容易发生建材选用不当、把关不严的问题。比如有的业主为了节省材料,随意减少混凝土或砂浆中的水泥用量,使建筑物留下潜在的倒塌风险;预算多的业主在地面和墙面大量使用花岗岩进行装修,从而容易造成日后居住空间放射性超标,影响健康等问题。而如果采用包工包料的方式,在建设过程中,承包商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可能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给房屋建筑埋下安全隐患,影响业主的生命安全[5]。

3.4 市场不成熟,施工不规范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凡建筑跨度、跨径或者高度超出规定范围的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筑工程,以及二层(含二层)以上的住宅,必须由取得相应的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6]。”但由于农村建筑市场不成熟,专业的建设队伍缺乏,农村建设活动基本交由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包工队进行,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难以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与专业标准。

4 农村住宅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施工团体无资质,专业性不足

由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施工队伍专业性不足,未经过建设领域方面的培训与考核,专业配备不齐全,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施工图纸盲目施工的情况屡见不鲜。部分村民建房时更加注重外观,或盲目降低成本,忽视了房屋的整体质量,极易发生安全隐患。

4.2 法律意识淡薄,权益难以保障

由于农村建筑市场不够专业与成熟,加之村民合同意识薄弱,住宅建设一般采取“口头约定”,即使村民与包工队签订了施工合同,大多也只重视合同价款,而合同中具体施工相关内容往往描述不足。比如在质量方面的条款,常常仅写“质量需要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等空洞的内容。一旦发生纠纷,很难找到处理依据,村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5 培养本土建筑工匠人才的相关扶持

5.1 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了“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的目标。方案指出,应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村庄清洁、管护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于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使村民住房建得安全、舒适,并与当地人文相适应[7]。与此同时,乡村本土建筑类课程开发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乡村本土建筑工程相关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并严格实施与乡村振兴之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乡村本土建筑工匠人才培养计划,各地出台相应的“百千万”工匠人才管理办法及激励政策。

5.2 资金支持

资金注入是提升建筑工程教育质量的核心基础,建筑类院校应尝试从不同的渠道获取资金,为更好地实施教学铺平路径。第一,向国家教育部门、政府部门等方面求助,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的落实作出贡献;第二,向社会方面发出邀请,如企业家、慈善家等,倡导这类群体为本土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力量,以此增强院校的资金力量,实现良好教育环境的构建;第三,向本土合作的企业寻求帮助,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教育之本,院校在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同时,应尝试向企业寻求帮助,使其为院校育人工作提供经济支撑,确保教育事业稳步发展[8]。

5.3 人才支持

2023年8月,教育部官网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5430号建议的答复》,针对“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教育部答复称,将推动涉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和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助力乡村振兴。首先,建筑类院校要明确乡村建设从业人员的技能需求是什么,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相关的大中型建筑类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其次,定期邀请教授建筑类课程的教师与经验丰富的从事工程建设方向的企业专家到农村对本土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培训,让施工人员掌握先进的建筑施工方法,提高他们的建筑施工专业技能。再次,要对院校建筑类的教师加强培养与提升,特别是智能建造技术方向的师资培养。智能建造是现阶段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农村智能建造师资的设立、培养及提升都要根据农村本土智能建造岗位需求来进行,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农村智能建造方面教师的实操能力培养,提高授课教师的职业技能与素质[9]。最后,为了打破乡村专业人才不足的局面,可通过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来过渡,派驻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背景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为乡村规划、环境治理、自建房设计建造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本土施工队伍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农村建筑的质量安全性能。

6 农村本土建筑工匠人才培养措施

6.1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一是建筑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建筑施工方面课程的教材、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平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建筑类院校与建筑企业联合开展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学由学校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而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的在建项目中完成,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二是院校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农村本土建筑工匠人才。建筑工匠人才应掌握建筑材料、识图与绘图、测量、施工工艺、项目管理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还需具备乡镇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古村落保护等方面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0]。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项目化教学,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或学校真实的施工项目让学生边学边做,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强化建筑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6.2 本土化机制

本地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招生时重点突出建筑工程本土化办学的客观需求,同时,建筑工程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乡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进行本土化教学。不同村镇有着不同经济基础与人文特色,院校要通过充分调研,了解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适合当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才能吸引当地生源报名,培养本土人才,毕业后为当地留住人才,提高当地建筑市场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建筑工程本土化办学机制首先体现在培养方式上,结合当地生源情况,可以开展“短、中、长”三阶段三层次办学:“短”指的是短期技能培训,目的是让村民能快速上岗或快速提高某一技能;“中”指的是中期深造培养,目的是培养技术能手及基本管理能力,使学员能胜任班组长等基础领导岗位;“长”指的是系统人才培养,比如三年制培养,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体现在课程内容上,要结合生源的不同人文与教育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组成,内容满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关要求。对于高中或其他专业中职毕业人员,要强化专业技能课程;对于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人员,依据年龄段分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两种进行培养;而对于技能人才,也对应划分初级、中级和高级开展相应的培养工作。通过对原有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优化调整,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建筑工匠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最后体现在就业上,院校要与本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办学,创建订单班、协议班或就业基地等多维度就业体系,让本土学员能在“家门口”就业。

6.3 持续改进评估机制

农村本土建筑工匠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当地院校和建筑龙头企业合作完成,但是建筑领域人才培养涉及很多专业课程与技术标准,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当地高标准的建筑工匠人才,要根据行业标准和本土人才需求现状来制定适应当地发展需求的评估机制,能对学员的学习效果与技能水平进行量化的综合测评。院校与企业要根据当地农村学员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行业技术标准共同制定合适的培养考核标准,尽量做到一县一标准、一镇一标准、一村一标准,构建灵活的“学分”制度,要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考核。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农村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员们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当今社会正在飞速发展,行业也紧跟步伐,产业不断升级,标准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农村本土建筑工匠人才的培养评估机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

6.4 完善长效机制

培养农村本土建筑工匠人才,不断为农村建筑市场提供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促进农村建筑市场向专业、高效、节省等方面成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搭建地方校企协会之间深度合作平台,制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本土建筑工匠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当地院校可与企业或协会共同打造“本土生源共选—学员共育—就业推荐或协议订单”的模式平台,形成相应的良性运行机制。

7 结语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使农村经济大大改观,村民家庭收入大大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建筑市场欣欣向荣,同时也增加了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本土建筑工匠人才。本土建筑类院校与企业需要深度、全面地合作办学,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的支持,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本土化机制、评估机制和长效机制,对人才进行合理培养,这样才能够提供满足农村建筑市场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村本土建筑工匠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院校人才
人才云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工匠赞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