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4-05-29 16:25:42杨尧焜史仁民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高质量人才

杨尧焜 吕 进 史仁民

(1.蒙古国研究大学,蒙古 乌兰巴托 14200-0028;2.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研究生教育位居我国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端,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在本质、焦点和目标三个层面分别呈现出由精英向大众、由要素向系统、由达标向卓越的演化趋势[2]。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生教育也日益大众化的新时期,下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要把关注点从扩大规模转向提升质量,要在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打造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上发力。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3]。”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中,研究生教育被赋予了显著的战略地位。同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指出要“构建更加多元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4]。面对新的发展要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5]。”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2022年,我国在学研究生达365.36万人[6],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政府投入不足等,使得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区域差距。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1 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

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向着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项显著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全新历史定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协调、与培养体系建设相衔接的整体提升过程[7]。

1.1 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全新定位

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增强本国的竞争力。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也是进入强国行列和阵营的关键门槛。我国已迈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正在加快进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为实现科教兴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研究生数量居全球第二,但培养质量仍有待提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仍处于“跟跑”阶段,其关键技术自有率较低,科研成果转化利用能力不足,基层科技发展相对薄弱[8]。在重要生产领域中,那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是无法通过购买来获得的,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要逐渐适应在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全新定位,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应有贡献。

1.2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更高要求

面对战略型人才短缺和重点急需领域人才短板的双重挑战,推进研究生教育战略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推动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包括增加研究生录取人数、提高研究生教育津贴等。2020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大关,达到了341万[9],较2019年增长了51万,增幅高达17%,2021年报考人数更是高达377万[10]。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观察劳动力市场的总体需求,可以发现社会对于通过知识创新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期望呈上升趋势。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在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应积极适应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更高要求。

1.3 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必由之路

推进研究生教育战略转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要解决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还要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科技强国。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全面、深入的改革时期,经济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增长速度进入换挡后的“中低速增长期”[8]。与之相应的是研究生教育也进入“科教结合、支持创新”“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进程[11]。这些变化都为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全球竞争格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历史机遇。在发展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坚定“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观、人才观,才能培养更多符合国家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2 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困境

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着力点在于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活动过程。然而,研究生教育目前还面临着“数字化崇拜”盛行背离高等教育的育人初心、高质量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脱节、教育资源失衡无法满足优质教育需求等多重现实困境。

2.1 “数字化崇拜”盛行背离高等教育的育人初心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绩效评估指标”的束缚,陷入了“排名迷思”的困境。林杰博士将此种“指标绑架”现象称为“数字化崇拜”[12]。“数字化崇拜”不仅导致教育实践对学术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忽视,也带来了诸如高校科研与教学水平难以提升等诸多问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内容、过程、评价以及目的的“数字化”,使大学在科教生产中过于关注大学在指标排行中处于何位,这是一种背离高等教育初心的短视行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数字化崇拜”所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割裂了大学的有机整体性;二是加速了大学的同质化发展;三是偏离了大学价值取向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研究生教育质量应表征为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质量的四维复杂系统,注重“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目的论和方法论问题。然而目前研究生教育效果和质量的评价体系趋向短期、量化和功利。这种以排名为核心而形成的学术文化和教育生态是导致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及时更新办学理念,建立起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新考评制度,进而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初心的回归。

2.2 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脱节

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显著难题在于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机制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制。现行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布局和管理,各院校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但是,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差异性缺乏明确界定,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等方面趋于同质化;校企导师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实习实践环节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企业参与过程性管理不足,缺乏全过程跟踪和评估机制。二是目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难以客观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实践教育中,存在着分层分类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例如,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偏重论文,缺乏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充分考量,以及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要求未能得到充分落实。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协同育人机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难以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尚未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协调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

2.3 资源平台建设不足

资源平台是指对学校内所有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所构成的系统、有效的支持体系。若资源平台建设不足,将难以满足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求。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被视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检验,该模式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却仍有待商榷。现实情况中,部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例相对较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不足[13]。从区域差异来看,目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地域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同步降位分布的趋势,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源配置明显优于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另一方面,由于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各地研究生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在确保教育机会公平的前提下,发展研究生教育必须注重质量承诺,让更多人公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

3 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社会的进步关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型升级[14]。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以下几点。

3.1 完善顶层设计,摆脱“数字化崇拜”

摆脱“数字化崇拜”,回归高质量教育的育人初心,并不能只依靠某个学校或某些学者,更重要的是需要顶层设计的系统指导。一方面,在政策推动下,打破“五唯”桎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先锋作用,培养具备高水平学术素养的人才。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为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在尊重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分级、分类的方式,以实现差异化培养[15],并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形成多元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格局。另一方面,立足学校自身特点发挥办学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在完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规划中,以注重培养具备卓越素质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6]。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机制改革等微观问题,也涉及宏观管理体制与政策保障方面的宏观问题。此外,在制定研究生教育政策的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的盲目做法,设置中长期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加强政策变迁的衔接性、系统性和协同性[17]。这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从宏观上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政策实施效果。

3.2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高水平的产教融合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借助科技企业家的力量,推进产业教授的选拔工作,探索建立校企共建、双向选择、动态调整的产业教授选聘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第二,不断加强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各类优势学科、重点领域,建立一批高层次的研究生工作站或中心实验室。第三,推进高校名企研究生联培计划。充分发挥高校学院所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与地方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合作,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以项目带动的方式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有机衔接。第四,发挥校友育人优势,建立校内外联系机制,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一方面,许多校友企业需要与学校展开科研合作,以获取前沿科技知识和技术,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研究生的课题更贴近实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 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现阶段,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一系列具有学术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平台以及国际交流平台,有效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研究生教育主体得以在多元化的平台上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并充分施展才华。一是要建立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将优势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倾斜、向人口大省倾斜,实现教育公平。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的财政拨款不断攀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21年教育总投入接近6万亿元,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7 864亿元,同比增长14.2%[18]。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应当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政策、项目和课题的倾斜力度,加大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三是要不断加强高水平、专业化的导师团队建设。教师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第一战略资源[19],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离不开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储备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只有优质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的教师教育成长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平台的主体力量。

4 结语

促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变革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战略转型升级,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措施。完善顶层设计,脱离“数字化崇拜”的误区;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打破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可以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研究生高质量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