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鸣琰
(海门区农村能源技术指导站,江苏南通 226100)
数字经济对于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数字经济为乡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乡村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数字经济在助力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深入研究这些成果,剖析海门区数字经济在助力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将有助于促进海门区乡村高质量发展。
通过数字经济的助力,海门区乡村网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海门区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搭建助农直播平台,在当地电商平台“江海商城”上建立助农专区,进行助农直播活动,成功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如海门沙地西瓜、中糯玉米、海门芦稷等通过数字经济渠道销售到千家万户,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2019 年,海门区被评选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截至2022 年底,海门区已有33 家规模化农产品电商企业和286 个销售网店,农业电商经济销售额达8.28 亿元。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海门区数字经济对乡村发展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海门区数字经济有效推动乡村智慧农业快速发展。
1)在农业种植方面,海门区坚持数字化助力农业种植发展的方针,构建了以“7+1”为主体结构的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该中心集数据采集、监测预警、决策分析、展示共享等功能于一体,为海门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例如,利用该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的智能技术,海门区常乐镇“乐番天”农场里通过计算机设定,实现蔬菜种植中水、肥、温度、湿度等各种要素的精准控制,从而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另外,在海门区正余镇,“5G+无人农场数字农业云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实时获取田间土壤、空气温度与湿度信息,智能测报虫情等效能,通过物联网监控平台,可以开展农作物生长数据采集,及时了解虫害情况,防止虫害大面积发生,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1]。
2)在农业养殖领域,海门区采用“互联网+畜牧监管”的新模式,整体推进智慧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安装在养殖空间的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采集养殖场的温度、湿度、养殖密度、饲料消耗量、畜禽粪污等数据,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云端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指导一线工人调节养殖环境,实现畜牧养殖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这些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的成果不仅提高了海门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乡村高质量发展[2]。
海门区乡村数字资源配置薄弱主要体现在网络建设、农机数字化建设等方面。
1)目前,海门区乡村地区的互联网接入速度普遍较慢,远低于城市地区平均水平;网络覆盖范围也较窄,部分偏远地区甚至存在网络信号覆盖不到的情况。这导致海门区农村居民在获取数字化资源时面临困难,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数字化资源服务[3]。
2)海门区农机数字化建设较为薄弱。例如,2022 年以来,海门区新增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智能监测终端等农机装备及植保无人飞机194 台(套),但大型数字化农业机械设备如农业监测终端等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
1)尽管目前海门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字化农业基础,但从实际来看,海门区数字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度仍然较低,只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度融合。例如,近年来,稻渔共生新型种养模式在海门区快速发展,该模式通过将稻田种植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了农田养殖的共生效应,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4]。然而,尽管这一模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稻渔共生模式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较为有限,目前仅利用数字化监测设备对水质、水位等参数进行初级监测,缺乏针对该模式的定制化数字解决方案,数字农业工厂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没有高效利用大数据分析,通过对水质、水温、鱼类生长情况等数据的分析,提供精准的养殖指导和预测;也没有通过云平台实现农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促进农户之间的合作和学习,提高稻渔共生模式的效益[5]。
2)海门区数字技术与乡村特色产业的结合不足。例如,目前海门区已经形成优质稻米、绿色果蔬、海门山羊、海门肉鸡等乡村特色产业。然而,这些乡村特色产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十分浅显,产业生产管理仍然依赖传统方式,缺乏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大面积支持,生产流程和数据采集仍然以人工为主,效率较低;缺乏较强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市场推广和销售缺乏数字化营销手段,对于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的利用也不足,限制了乡村特色产品的市场覆盖和销售渠道的多样性[6-7]。
1)由于海门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滞后,缺乏吸引力,而城市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近年来乡村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外流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导致数字经济助力乡村发展的进展缓慢[8]。
2)目前,海门区乡村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30 岁以下人员占比为45%,其中有85%的人才集中于农业电商领域,而农业基础种植、养殖领域的人才占比不足15%。乡村数字经济专业人才造血培养断档,导致乡村数字经济创新和发展受到限制,难以有效助力乡村发展。
3)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如网络使用、电子商务操作、数字化农业管理等[9]。然而,当前海门区在对乡村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缺乏对这些数字化技能的可持续培训,致使人才在数字技能方面素养不高,难以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
1)海门区人民政府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项基金项目,制定政策鼓励电信运营商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网络通信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水平[10]。
2)海门区需要加强数字化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提高数字化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为农民提供优惠信贷扶持,鼓励其购买和使用数字化农业机械设备,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11]。
为解决海门区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结合不充分的问题,需加强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
1)海门区可以加强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例如,开展数字技术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应用研究,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水平;采用数字技术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感应器和设备应用在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环节,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确保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过程符合标准,满足质量和安全要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到的农产品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中找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加强数字化生产管理,进一步引入更多、更先进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建立数字化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引进智能农业监测设备和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海门区可以积极推动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借助数字营销手段,进行精准营销和定制化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12]。
1)海门区可以与高校合作,开设乡村数字经济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授课,确保教学质量和实用性,还可以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乡村数字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乡村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
2)为了让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留在乡村发展,海门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例如,海门区可以加大对乡村数字经济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方式,为这些企业和项目提供支持,帮助其稳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海门区可以鼓励数字经济企业与农村合作社合作,共同开发数字经济项目,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合作,不仅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海门区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高校、企业等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团队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在助力乡村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海门区数字经济助力乡村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乡村数字资源配置薄弱、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结合不充分、乡村数字经济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强乡村数字资源配置、强化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结合、加强乡村数字经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而实现数字经济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