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

2024-05-28 07:28杨殿臣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3期
关键词:黄河

那年,他从岭上走下来,从黄河南岸坐一艘小鹰船到黄河北岸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恢复期的1964年。从此,在老家二队的户口本上,少了一个名叫杨仕爵的年轻人,而在黄河北岸九队新家的户籍中,多了一个名叫牛思杰的上门女婿。

那年,他还没有过24岁的生日。

尽管从山上老家到新家隔着一条黄河,直线距离也就40里地,却分属于当时的开封和焦作两个地区管辖。就这一段距离,对于新入赘的他来说,心目中如同相隔千山万水,既陌生又遥远,既失落又迷茫。离开嘘寒问暖的娘亲,就连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更何况“能跟亲娘喝汤,不跟岳母吃香”。在世俗偏见下,一个倒插门女婿的处境,该是多么囧困尴尬呢。

因此,刚入新家,他有几多的不适应。每当参加完生产队的劳动,他都会故意走在最后边,回望着黄河对岸山上影影绰绰生活过的村庄,恋恋不舍。夜晚,他会跑到黄河堤的柳树下面,遥望山上那隐隐约约的光亮。灯火阑珊处,他牵挂父母,思念弟妹,怀念童年伙伴,老家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都让他难以忘怀。每当此时,他就像吃到了南岸山上特产的红柿子,红枣一样,嘴里、心里甜丝丝的,眼睛里会盈满幸福的泪水。

好在,新家的父母和妻子给他足够的宽容和温暖。使他这个有着岭上老柿树、老枣树般坚强意志力的年轻人,能够在黄河北岸广袤、温馨的土地上,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

明洪武年间,在明帝朱元璋发起的那场持续的中原大转移运动中,有一支杨姓四兄弟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南迁至黄河南岸胡风沟的邙岭上,也许是为躲避战乱,也许是看中这里依山傍水的风水条件,四兄弟开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生存。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河南省原巩县康店公社杨岭大队已经成为拥有杨、逯两大姓的村子了。尽管这时候的他有着优秀的外表,聪慧的头脑,但岭高沟深,道路崎岖,十年九旱,靠天收种的自然现状,使他像祖祖辈辈许多先人的命运一样,离开故土,远走他乡,上门做婿,延续香火。

而新家温县招贤公社西招贤大队则是三国归晋地。当年,晋王司马懿建招贤城,在故里广揽人才,因此成地名。这里地处黄河故道,幅员辽阔,土壤肥沃,地下水源丰富。农耕条件、粮食收成和生活水平,均比南岸山区相比要好很多。特别是招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古朴,这对于入赘的他来说,命运的种子在遇到合适的土壤以后,就能够迅速开出芬芳的花朵。

那时候,国家通过恢复调整,已经走出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上,开始有了化肥和农药,有了先进的农机具。科学种田的先进方法,加速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转变提高。而这些正为他的聪明能干,勤奋好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延续了他在老家生产队当农业技术员的身份。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域里,他会熟练使用一些先进的农机具,如双铧犁犁地,不仅深翻过得土地匀实平展,而且出工效率极高;如手摇木制风机,不用再等刮风,只要手摇起来,就能扬麦打场。而使用圆筒式喷雾器进行药物消杀,则避免了一个生产队几十号劳动力排成一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棉花棵子逮虫防治害虫的拙笨方法。

很快,他便成为了西招贤人心目中的“能人”,生产劳动中的“全把式”。而他的聪慧,还体现在为集体增加财富上。那时候,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养猪场,除了为社员过年分福利以外,还担负着每年为城市供应肉食品的任务。

他被抽调到生产队养猪场担任饲养员以后,琢磨着生料喂养会影响猪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利于育肥育壮。于是,他就借鉴老家喂猪的方式,变生食为熟食喂养。同时,他还拉来生石灰粉,定期对猪圈喷撒消毒。黄河滩遍地是宝,他得空挖来青草野菜给猪清热解毒,增强其抵抗疾病能力。尽管这样每天会增加数倍的工作量,但很快,满圈白白胖胖的肥猪,又为他赢得了赞誉。温县作为当时供应城市肉食的重要生产基地,西招贤二队的养猪经验,很快引起了上级的重视,领导决定调他任温县养猪场技术员,但他故意失掉了这次“农转非”的机会。

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四个孩子,这边的父母年事已高,而黄河南岸的家里,两位老人带着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需要他不时照应。而仅靠那一月30元钱的工资,是满足不了生活需求的。因此,他正在暗用功夫,学习实用技术,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钻研晶体管、半导体收音机修理技术和钟表维修保养技术上,以图以后立身之用。很快,他又成为了招贤人日常生活中修修补补、焊焊接接、拆拆换换的“小炉匠”,深受街坊乡亲待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个体经济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似乎是一夜之间,过去沉寂的招贤街上,各种商铺门市林立,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而他作为“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批尝试者,用过硬的维修技术,已经在招贤街上站稳了脚跟,他不仅能修理钟表,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还无师自通地把一堆堆废铝块融化以后,灌进砂磨具中,翻砂出漂亮的锅、盆、瓢、勺,还能把白光光的铁皮,敲打成圆滚滚的挑水桶,火炉管子等。在当时,这可都是农村生活改变提升以后,急需消费和使用的日常用品。

也许,这个时期,正是他发挥聪明才智,走出命运安排的高光时刻。他用一双善作善成的双手,成为招贤街上“五星”商户、“致富带头人”、“先进标兵”等。面对各种荣誉,他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激、感恩、感動的心情,把命运的改变,归结于国家的兴盛、社会的发展、政治的清明,归结于南岸、北岸同饮黄河水,共沐黄河风的精神融合。

由于他出色的表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他被聘为当地税务部门的“协税员”,负责起整个招贤街上个体工商户的纳税缴费任务。在工作中,他从解决个体工商户困难入手,变管理功能为服务赋能,很快赢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后来又被招贤派出所聘为治安员,当起了“片警”。

在处理“放麦事件”中,则显示出了他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

“家中有群羊,胜过开银行。”地处草旺、林茂、水丰的黄河故道,当地人家家户户有养羊的传统,也有冬天赶羊群“放麦苗”的习惯。为此,相关部门出台严格处罚措施,严禁麦田放羊。可就是效果不佳,白天不让放,就偷着晚上放,前半夜有人管,后半夜再赶羊群出圈。放羊人被逮住以后,有被治安罚款的,还有被治安拘留的,但仍然屡禁不止,大有法不治众,我行我素的对抗心理。

在处理相关案件中,他发现,如果一味地实施高压政策,只会顾此失彼,关键是要改变工作方法,让群众懂理、明理、服理。于是,他就和同伴们白天宣传政策法律,上门做思想工作,夜晚冒着严寒在各村巡逻,在村道路口把守,一有羊群出圈,就立刻阻止说服教育,根本不给出村进地的机会。整整一个冬天的坚持,大家有感于他们的执着真诚,也深感肆意放羊,会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就这样,他把“强令禁止”变为“情理感悟”,在没有治安处罚过一个人的情况下,竟把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轻松克服了。

从此,在当地再没有了冬季进麦田放羊的习惯。

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他在工商税收,治安管理中的良好表现,连续两届被推选为温县政协委员,每年参加政协会议,反映民情民意,为政府建言献策。

牛红旗是他“二男二女”四个孩子中的老大。

在牛红旗的记忆中,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感觉到因为父亲入赘而受到过歧视,遭受过委屈,都是在父母营造的和谐环境中健康成长。

父亲的善良与睿智,表现在为人处世的忠厚上。

有一次,牛红旗和小朋友在水塘玩耍,他不小心把一个同龄孩子的头砸破了。父亲得知情况以后,不问谁对谁错,赶到医院像照顾亲人一样照看伤者,直到全愈出院。对方大人有感于父亲的人品,不但没有接受父亲的经济赔偿,还请求把孩子认过来当干儿子,像亲戚一样来往。

那时候,父亲还在招贤街上开门店,有一个外地的小青年,慕名跟着父亲学习无线电修理技术,父亲不仅无任何附加条件收他为徒弟,还管他吃住,直到学成离开,并没有收取一分钱的费用。

正是父亲有着善良厚道的秉性,营造出整个了大家庭和睦氛围。

小时候,他和弟妹们最盼望南岸山上的亲人来了。奶奶和姑姑会给他和弟妹们带来一针一线,密密实实做好的布鞋棉靴,穿在脚上舒服又好看。南岸的奶奶还会把山上的柿子晒成柿瓣、柿饼,把成熟的红枣晒成枣干带过来,让他们解馋吃稀罕。那种香甜是深入骨髓、血液中的香甜。两个叔叔也会趁着放寒暑假过来,父亲又会像照顾他和弟弟妹妹们一样,对两个叔叔关怀备至,操心他们的生活,叮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做有出息的人。

每当对岸的亲人过来了,妈妈就会高高兴兴地收拾好一间屋子,抱出拆洗好的被褥,为他们铺床叠被。临走了,还会把花生、大豆装满袋子,把北岸有的南岸缺少的食物带回去。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岸的山岭上,通过引黄河水上岭,已经有了水浇地。乡亲们每年都会拉着旱岭地种出的麦子过来,调换水浇地的种子。秋收以后,还会把岭上盛产的黄腾腾小米拉过来,兑换成小麦,进行调剂。每当这个时候,父亲都会竭尽全力帮助联系,安排南岸亲人吃饭住宿,直到他们完成此行,满满意意地回去。

父亲经常教育他们说,虽然隔着一条黄河,但隔山隔水不隔情。黄河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南岸北岸,连接着南岸北岸的两个家。

牛红旗说,父亲是在2003年患病去世的,当时才刚刚61岁。牛红旗没有忘记父亲去世的当天晚上,在极度的悲痛中,他梦见父亲给他说,我去了,再也不能照顾你们了。你一定要照顾好弟妹,替我照顾好你的母亲,照顾好你南岸的奶奶。

牛紅旗很后悔父亲在世的时候,只知道享受无尽的父爱,并没有真正读懂过父亲,而为父母分担忧愁。但尽管这样,父亲生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今天,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生活在平平常常的人间烟火中,父亲并没有给他们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但却给他们留下了丰足的精神食粮。他们和父亲一样,都有着一颗善良、正直、通透的心!那就是,不管生活环境如何,只要心怀阳光,勇敢面对,奋发有为,眼前就会是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命运就会给予你幸福的生活和理想的人生!

父亲已去,音容长存。正是一件件平凡琐事,堆砌起了牛红旗父亲平凡人生的伟大、伟岸、伟巍!

他和弟妹们深切怀念父亲,热爱北岸的家,更渴盼黄河南岸老家的父老亲人们幸福安康……

作者简介:

杨殿臣,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奔流文学院签约作家。河南省第四届“报告文学奖”、郑州市第二届“优秀文学奖”获得者。在《奔流》《中国报告文学》《当代文学》《青年文学家》等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数十万字。短篇小说《龙湾村的那些人》被亚特兰大孔子学院《阅读》教材收录选编,获二等奖。著有纪实文学《康百万家风》《明月兆山乡》《雨殇》等文集。

猜你喜欢
黄河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去看最大黄河象
黄河遐想
黄河放歌
我家住在黄河边
黄河,让我好好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