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清
【摘 要】 历史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教学要求之一,要求教师顺应初中阶段的教育改革方向,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兴趣爱好,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纠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偏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持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本文分析了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历史素养培育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历史素养培育,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历史素养;培养策略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重要目标,不断提升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中领略历史的魅力,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深入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能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等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树立良好的历史价值观,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历史素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十分重要,初中历史素养主要由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及史料实证构成。通过历史素养的培养,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辩证地看待世界。
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方面的问题
(一)对历史教学重视不足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通常低于语文、数学和外语等其他学科。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成绩在学生学习成绩中所占比重较少,导致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学科上,从而普遍降低了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在课程安排中相对安排较少历史课时,因此教师不得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历史知识,以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导致无法深入培育学生的历史认知。尤其是在涉及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等方面的素养培育上,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深远影响,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仍然停留在表层水平上。
(二)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升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策略,且存在课程认知偏差,认为仅掌握课堂教学知识即可满足学习需求,因此倾向于通过大量背诵课本来应对学习任务。这种学生往往将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视为学习目标,而忽视了良好学习习惯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这样的学生通常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缺乏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历史学习思维。此外,在反复背诵历史知识时,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偏见可能进一步加深,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仅仅依靠对教材知识的记忆是不够的,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和史料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家国情怀,促进其历史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模式单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通常,教师会根据课堂内容设计教案,然后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尽管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经验不同,如果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得到体现,这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应正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加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发散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历史观念的培育,帮助他们培养历史思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二、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形成唯物历史观念
在新课标下,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唯物历史观,这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历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总结。通过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让他们逐渐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究历史本质,形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等的能力。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至关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思想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入唯物历史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角度看待历史,提炼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总结出对自我认知完善有价值的内容,从而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和学科的基本特征,充分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需要将教材中抽象和枯燥的历史知识进行优化,以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调氛围,促进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整体历史学习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深入挖掘其中的唯物史观相关知识,致力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满足新课标下历史学科的发展需求。
例如,教师可以以“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变化”为教学主题,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三段材料;一是辛亥革命后颁布的剪辫、易服、劝禁缠足等法令,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凭借布票购买服饰,且款式、颜色都较为单一;三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着选择性变得多样,服饰成为时尚的代名词。每段材料的展示过程中都配备对应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服饰的变化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关联。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教师引导他们对材料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将服饰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因素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观念转变。通过将历史的发展演变、社会变迁等内容融入服饰变化中,让学生在分析具体事物的过程中认识到历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
(二)基于史料重构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历史解释需要通过对史料的深入分析来得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注重教授学生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这种教学倾向使得歷史学科过于理论化,忽视了历史中蕴含的人文教育素材。学生往往只是机械性地记忆知识,而没有对学科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也未能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存在偏差。
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培养历史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将人文性内容积极融入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渗透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帮助他们重构历史知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史料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增强历史与学生自身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到历史学习对塑造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响,从而提升对历史教育的认可度,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举例来说,在设计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史料进行分析,以客观的态度分析历史现象及人物,从而提高历史解释的正确性。例如,在教授“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西安事变相关的史料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真相。通过引入中央日报1936年12月17日的相关报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从不同主体对该事件的评价中,明确西安事变对国共合作的影响,多维度地评价历史事件,保障历史解释的公平公正。通过善用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通过对多个史料的分析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促进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提升。
(三)培养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新课标和教材的分析,教师应致力于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国家和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需要教师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视角下反思当今生活是如何在历史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从而感受到历史对自身生活的影响。
举例来说,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我国现代化发展取得的科技成果、经济发展等与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趋势,使学生认识到全球经济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经济化发展成果,如各种信息化设备的出现、5G通信技术、智能手机等的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日常使用的设备主要来自哪些地方,引入“中国制造”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教师还可以探讨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影响。
另外,在“侵华战争”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比发达国家随意排放核废水的行为,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会被抹去,战争留下的创伤一直伴随着中华历史的进程。人们应正视历史,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成为新时代国家富强的主要力量。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四)结合实际生活
在新课标下,教师应重视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塑造良好的历史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历史思辨能力。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内容,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生活发展趋势,并将其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场景进行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举例来说,在教授“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并与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进行对照,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握历史的发展进程,分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促进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又如,在教学“古代商业和交通”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古代的商业活动类型和开展形式,然后分析商业和交通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深入了解后,回归到现实生活,分析当前的主要商业活动和交通运输形式,特别是快递行业的兴盛原因。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从统一的角度看待历史发展,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初中历史作为塑造学生正确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够使他们从正确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养成良好的历史辩证思维,提升思维和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的历史素养培育创造机会,不断增强其史料实证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推进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形成历史观念、基于史料重构历史知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念、推动历史素养培养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丁正锋.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A]//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年第六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C]. 江西省钦州市第二中学,2023:4.
[2] 万江.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 智力,2023(15):60-63.
[3] 侯旭峰.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8):10-11.
[4] 沈紊仪.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6):15-16.
[5] 骆奎雪.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文理导航:上旬,2021(02):99.
[6] 何永文. 新课改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20(5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