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的实现路径

2024-05-28 15:48:49林黎
艺术大观 2024年6期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实现路径美育

林黎

摘 要:高中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启,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念。而美术教学作为“美育”的主要构成载体,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育”培养历程。但是受制于以往滞后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的实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美育”效果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出发开启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美育”效果;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6-0-03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现行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学的地位开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的高中美术课堂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创造能力、绘画水准等美术综合能力。而美术教学体系中的“美育”是育人的关键要素,对于学生美术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价值,因此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的实现这一话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对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的实践路径所开启的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教育意义。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的实现价值

(一)改善美术教学结构

我国近代教育者蔡元培的教育理论认为,在“美育”实践中要将美学理论付诸教育实践,以此达到陶冶学生艺术性情的目标。由此可以知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的实现,可以将美术学科知识与“美育”进行深度的整合,提升学生美术学习技能,深入优化美术教学结构[1]。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依靠课堂讲解的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僵化单一,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而若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在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融入艺术家的情感解析、创作背景解读,思想观念的传递,将传统美术课堂向生活化的审美常识教学方向过渡,这样可以将丰富的知识以立体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美育”教育理念进行有序而深入的传播,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准。由此可见,“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改善美术教学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观念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美育”的实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艺术行为、思想意识。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在改善教学结构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品格,同时也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人生信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使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提升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2]。

(三)促进德育、智育的同步发展

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的實现在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全面发展的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协同发展。很多美术作品中渗透了诸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以及积极健康的品质观念。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学生会在美术作品中得到灵魂的洗涤,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形成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关怀他人、勇于奋进等良好品质,构建起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准。除此之外,在参与艺术鉴赏活动的时候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全身心地投身于学科的学习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实现的三个层次

在丰富多态的美育内容与美的形式中,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需要分别列出符合学生艺术认知层次的美育序列,即“美育”效果实现的三个层次:学习美的知识、构建美的形象、掌握美的技能,使“美育”渗透于高中美术教育的所有活动中。

(一)学习美的知识

这一层次是巩固学生艺术美感,并借助于视觉、听觉对美感产生认知的重要阶段。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视觉艺术进行初步的感知,使学生理解艺术概念和行为,把握美术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美术学习指导方案,激发学生美术学科学习的巨大热情。美术教师在引领学生走进美术大门的过程中,需要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美的知识,使学生可以掌握艺术作品的分类方法,提升美术应用和实践能力,了解美学与“美育”的辩证关系,对艺术的美感与自然的美感进行深入的解读,激发起学生对美感的反应能力等[3]。

(二)构建美的形象

这一层次的美学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美的知识、熟悉美的技能的维度上,进入艺术创造时期。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准表述客观事物,譬如若想提升审美品格,提升艺术审美高度,就需要借助于美术实践中的素描、色彩、艺术构成等基本的艺术技能,而这些技能的获取,有助于学生接触到多种艺术造型,带给学生丰富的艺术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他人的艺术作品以及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在认知美的活动中产生审美情感,在有序健康的艺术氛围中提升艺术审美表述能力。由此可以说,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实现路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历程,使学生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去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三)掌握美的技能

这一阶段是美感技能实践的阶段。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训练内容非常丰富,涵盖带领学生观察特定的艺术实体、组织美术活动内容、确立艺术研究主题、使用工具和材料、熟悉制作技巧、开启写生、临摹、描写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学生在美术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应用点、线、面、色去展现艺术形象,解读抽象的形式美。在美术学习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开启视觉审美活动,提升艺术表现力,而且要强化学生的视觉体验效果,使学生可以表述丰富的艺术感觉与艺术知觉,由此实现“美育”教育目标。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实现现状

(一)教学观念滞后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限制了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的良性发展,高中阶段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中间介质,高中时期的学生需要应付高考,学习负担重,课业压力大。不仅如此,教师的教学负担异常沉重。

而高中美术学科在高考中不属于考试科目,所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美术学科长期被边缘化,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均不注重美术教学,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应用于与高考相关的学科课程建设中,由此引发了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学资源不足,正常的课时被削减的现象,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偏低,不利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家长对美术教育存在认知偏差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结构,对于学校教育具有辅助的功能,同时也是高中美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家长的教育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习观念产生深度的影响,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应试考试成绩,不注重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发展。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不重视非考试学科的学习,很多家长认为美术科目不属于主要课程,因此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不仅如此,还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在这种家庭教育观念下,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家长觉得,对于美术学科的系统学习是一项额外的支出,且支出巨大,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而且无法系统深入地对美术学科知识技能进行深入探索,最终导致高中美术教学的实效性难以落到实处,美术教学效率偏低。

(三)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参与兴趣低

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高中美术教学质量。针对高中美术教学来说,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取决于他们对美术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若是学生可以具备深入分析和探究美术学习活动的能力,也有助于“美育”教育观念的落实。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考试升学的压力以及应试教育舆论的影响下,为了提升升学成绩,漠视美术学科的学习。多数学生认为,美术课堂仅仅是用来缓解学习压力、轻松消遣的场地,对于教师组织的美术活动内容敷衍了事,漠视美术学习本身,不能积极有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美术活动任务[4]。

四、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的实现路径

(一)注重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高中美术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有助于推动“美育”教育的发展进程。教师作为高中美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策略、思想、技术等均会对学生美术学习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美术课堂中的表现以及探究欲望。教师过硬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學水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点燃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

所以学校要同高校以及社会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对教师的美术教学状况、学生的美术学情以及在教学活动中所需的物质条件进行深度的关注,为高中美术教师提供展示自身教学才能的平台。定期对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学质量、教案与教研等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估,并在第一时间向美术教研组了解美术教师的教学动态,解决美术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建立服务于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平台,引入高素质的美术人才,提升美术学科教育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立足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职称评定、教研等领域,成立科学的专业培训保障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提高美术教学水准,促使“美育”效果的真正落实。

(二)借助实践活动提高美育效果

高中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讲解,而是要借助于实践活动来提升“美育”效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技能,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美术生活,由此从根本上推动“美育”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美术人才做出积极的探索。

比如,美术教师可以联合校外美术机构,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举办一些画展、绘画活动、手工竞技比赛等,组织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参与校外实践类美术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开启艺术创作之路,并将学生的作品展览出来,帮助学生开办画展,使学生相互欣赏和借鉴彼此的作品。在手工竞技比赛中,要学生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使学生走向创造美之路。同时,在学生准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校外培训等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美术指导,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艺、美术实践能力、艺术修养。譬如可以以绘画创作活动作为释放学生美术才能的一种手段,突破美术课堂活动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美术学习视野,使学生参与更为丰富的美术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参与美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提升“美育”在美术实践活动中的实效性。

(三)转变学生对美术教学的认知观念

学生作为“美育”的接受群体,对美术活动的积极参与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升“美育”效果。要想提升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效果,需要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参与兴趣,转变学生对美术教学的认知观念。美术教师可以将美术活动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入相关跨学科知识,营造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氛围。将美术教学实践向政治、语文、历史等主体课程靠拢,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综合学科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美术生活,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主体课程的知识点,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美术教学的重要价值。

比如,在高中美术作品鉴赏活动中,可以向学生推送丰富的古今中外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引入历史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形成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使美术创作理念同历史文化进行深度的融合,使学生全面地认识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鉴赏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鉴赏体验,使学生在探索艺术、历史、文学等广袤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对美术作品的内涵进行更有深度的探索,由此提升“美育”的普及力度。

(四)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刚刚步入了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心理发展状况较为多元复杂。所以高中美术教学活动开启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美育”工作,提升“美育”教学效果,深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5]。

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迎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偏好等多个领域出发,引入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心理分析软件和图表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定做“美育”方案。在对学生分层的过程中,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可以多为这类型学生布置一些测绘等方面的任务,要学生准时完成。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教师要为这些学生提供大量的名画鉴赏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净化学生的灵魂。由此可见,释放出每个学生的美术个性化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各自的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可以促使学生最终走向“美育”的共同发展和个性化进步之路。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在“美育”的实现中,对现代人才的培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育”作为发展学生美术综合素养、培养新时代美术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高中美术教学水准的重要标尺。由此可见,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的实现是现代高中美术教育领域研究的新话题。但是目前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现“美育”的有效传播,依然是需要广大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靳闯.美育从“心”开始——对高中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科幻画报,2021,310(08):255-256.

[2]邓海红.新时代“五育”融合视野下的高中美育探索[J].智力,2021,653(23):35-36.

[3]沈奕.高中美术教育美育教育模式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52.

[4]张淞强.新美育时代下高中美术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176(08):8-12.

[5]李丹.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实现探索[J].智力,2022,668(02):13-15.

猜你喜欢
高中美术教学实现路径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浅析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未来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13:18:32
高中美术教学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1:27:37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论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5:08:26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09:08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58:21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