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秋
说《西游记》的摄像难,怎么也还有台机器,尽管比较老旧吧,好歹还能拍出影儿来。那么和摄像比起来,特技就要“无中生有”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有多少影视剧工作者知道特技该怎么搞呢?可是神话剧最吸引人之处,恐怕也就是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的特技效果了吧。
那时,我们的视野还不太开阔,从国外引进的影视剧很少,特别是这种神话的、带特技的,要看个国外的片子还得专门打报告。剧组为了“取经”,曾特别申请到电影资料馆里面去看。即便这样,能看到的也很少,所以后来拍摄时的好多特技都是靠我们的想象来做的。
对于其他工种来说,大家各自管好一摊儿也就可以了,但是特技这块儿,真不行。你们看片头走字幕的时候,也有“现场特技”的工种名称,但是这并不足以解决《西游记》里所有的前期后期、蓝幕前蓝幕后、吊威亚、用过江龙以及各种我们叫作“土办法”的特技问题。用导演的话说,《西游记》的特技部分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各个工种都有责任,都要参与特技设计,要举全组人之力共同来完成与特技相关的工作。
既然是全组人的工作,而摄像这个工种又直接负责呈现镜头里的画面,与特技这个岗位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我就承担起了大部分的特技制作任务。小猴子怎么飞进水帘洞,五行山如何压住孙悟空,一个人走着走着变成另一个人怎样呈现……用现在的话说,我们可真是脑洞大开了。我粗略估算,整部《西游记》里,大概有1/5的镜头是经过两次以上合成完成的。一个几秒钟的镜头最多合成过8次。
当时,台里为了拍《西游记》,专门从美国进口了一台ADO特技机,全台只有一台。开始说是给《西游记》剧组专用的,可后来很多节目的制作都要用,我们也就只能排队使用了。这台特技机是二维的,画面一经过它,就成扁平的了。剧组人员一开始还以为是没有掌握好窍门,就一次又一次地试,还是不行。后来才知道,其中一个软件因为要多花5万美元,去订购机器的人不舍得花这笔钱,就没有买,因此机器本身根本不具备使人立体的功能!《计收猪八戒》里高小姐飞进阁楼那个镜头,一家三口被白骨精吹到洞壁上的镜头,都跟一张纸片儿似的,实属无奈。
与ADO特技机配套使用的是蓝幕。所谓蓝幕,就是用于抠像的背景。叫蓝幕也不是说只有蓝色的幕布,实际还有绿色、红色、黄色、黑色的幕布。使用这种背景幕布的特点是,人身上的衣服不能与幕布的颜色相同,不然后期做合成的时候,不仅是后面的幕没了,人身上与幕同色的这一块衣服也没了,所以在服装设计的时候时常要考虑这一点。
举个例子,“蟠桃园”那场戏,7位仙女同时出现在蓝天上,其中的一个必须穿着蓝裙子,这就避不开蓝颜色了。抠像拍摄的时候,蓝衣仙女就必须换上其他颜色的幕,单独抠像。
还有反用这个原理的情况,两个勾死人把孙悟空招到幽冥界去就是个例子。怎么能做出“透明人”来呢?我想了个办法,在两个勾死人身上缠了一道一道的蓝布,脸上也画了蓝色的油彩和白颜色的油彩。这样一来,抠像合成时,把所有蓝色一抠掉,勾死人身上的蓝色也就不见踪迹了,他们就成了透明的架子。
很多人都对片头中的第一组镜头,即孙悟空连续四个腾空翻滚的镜头津津乐道,那是我们特意到中国杂技团拍摄的。在排练厅的后墙挂上大蓝幕,打上光,幕前放好蹦床,请蹦床运动员当孙悟空的替身,来做各种高空翻滚的动作,不是专业人士是干不了这个活儿的。拍完人物翻滚的镜头,在ADO特技机上一抠像,背景的蓝幕就没有了,人物与实景天空、云层合成,就实现了腾空飞跃的效果。
接下来是一个孙悟空驾筋斗云的镜头。总有人问我筋斗云的云是怎么做的。当时我们在蓝幕前面做了幾种试验,最后确定用棉花。用棉花做云一是质感好,二是抠像的效果比较干净。第一步是将做好的云彩与实际的天空抠像合成;第二步是让孙悟空站在蓝幕前做一个飞身跳跃的动作;第三步是将前两个画面合成;最后,用特技机制作出人和云一起飞走的效果,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画面就出来了。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抠像。蓝幕抠像拍摄时对光照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把光打匀,否则抠出来的画面效果会有麻点儿。如《祸起观音院》中的一场夜戏,悟空变成小和尚,人物特别亮,而环境特别黑。这是因为抠像的人物光必须打亮、打匀,否则达不到抠像的光比,人像就抠不出来或抠不干净。因为当时的环境是夜里,所以两者很不协调,留下了遗憾。
抠像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幕布的尺寸有限,制成的蓝幕面积有限。比如第一集中,孙悟空带着众猴飞向水帘洞,这组镜头是在蓝幕前多次合成才完成的。蓝幕不大,一次只能拍两只猴子,他们躺在两根绳子上,绳子也裹上蓝布,就像表演过铁索桥一样,用鼓风机吹起猴子的裙叶,拍完的镜头再通过ADO抠像,和黄果树瀑布的空镜头合成。两只猴子一组,一共拍了8次。再通过多次合成,完成了小猴子们排成一溜儿飞向水帘洞的播出视效。正是因为蓝幕面积有限,才导致拍摄起来如此麻烦的。
(摘自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敢问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