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浩
对于战争,容易引起我们兴趣的是战争中的各种计谋。因为战争是人类破坏级别最高的行为,除了物理规则外,它不用遵守任何规则,任何手段都可以尝试。战争又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每个参与者都押上了身家性命,因此人类毫无保留地把一切能力都投入到战争中,使得战争成为人类高智商的演练场。
好比看《三国演义》,奇计百出的诸葛亮总能引起读者极大兴趣,人们喜欢看诸葛亮如何一次次以少胜多,逆转战场胜负。但是计谋其实不重要,决定战争胜负的,很多时候不是军师的计谋、主帅的能力、武将的英勇,而是国力。
个人的谋略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比如一个超级厉害的军师,可以靠一个计谋用几百人打败几千个敌人,取得一次辉煌的胜利。但是,计谋并非战争常态。国力强大的一方就算局部吃亏,还可以靠源源不断的补给淹没对手。只要大战略上不出问题,胜利的一定是国力强的一方。
有没有靠一场计谋、一个谋士决定胜负的战争呢?有,但是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少了。正因为数量少、戏剧性强,所以它们才会被当成传奇,被人们翻来覆去地提起。我们刚接触历史的时候,发现书里的大部分战争都是靠计谋以少胜多、扭转乾坤的神奇战例。这其实是书本刻意选择造成的错觉。
关于这一点,最简单的例子还是三国。诸葛亮那么厉害,几乎跟谁打仗都能赢,那蜀汉为什么最后还是灭亡了?答案很简单,因为蜀汉的人口少、耕地少、财富少,和曹魏的国力根本不能比,所以无论多么厉害的人带兵,最终失败都是必然的。
再说说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讲的是勾践如何战胜逆境,卧薪尝胆,最终反败为胜的事。但是,只要卧薪尝胆就一定能成功吗?
只要吃苦就能成功,这是显而易见的谎言——古往今来,意志坚定、自找苦吃但是没混出来的人多了去了。勾践能打败夫差,不仅在于他能忍,还在于这么一句话——当年夫差决定把勾践放回国,夫差手下有个大臣表示万万不可,他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他的意思是,勾践回到越国,如果用十年时间积攒实力,十年时间训练军民,那二十年后就会把吴国消灭了。
果然,勾践回国九年后,越国变得非常强大,把吴国打败了。勾践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上。假如勾践回国后没有发展经济而是急于决战,假如越国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供勾践发展,假如夫差没有给勾践那么多时间,勾践不可能复仇成功,他的隐忍也就白费了。真正让勾践成功复仇的,是越国强大的国力。
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更是如此。赵括是长平之战赵国一方的指挥官。关于长平之战,我们一开始最容易关注的是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其实,赵括本人并非毫无经验的指挥官,赵括那个时代也根本没有纸。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虽然犯了指挥的错误,但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不够强盛。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的生死决戰。战争一共持续了三年,打到最后,两个国家都拼出了全部的家底。赵国倾全国之力,派出了所有能动用的军队,秦国则在情急之下把一个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拉上前线。最后,是赵国国力支撑不住了,才输掉了整场战争。
秦国的胜利不是偶然。秦国不是单单打败了赵国,而是打败了全天下的诸侯。偶然不会让秦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获胜,是因为秦国的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诸侯国,才让它最终统一了天下。
(摘自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