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超
摘 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善用红色资源,既是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与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必然进路,也是践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阐述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的内在逻辑,探索构建主体性、有机性、数智化多维并重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红色资源相结合的构建路径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访遍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善用红色资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新时代背景下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程思政是推进党的理论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须讲清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逻辑必然、找准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中亟须突破的制约瓶颈,从而探索推进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的构建路径。
逻辑必然: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何以有为
1.内容相融:契合课程思政的优质资源供给
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红色资源的深沉意蕴与丰厚内涵既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内涵加以引领,又使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与育人内容得以丰富。一方面,要深入挖潜红色资源中關于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红色资源富矿;另一方面,须尤为关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等主要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波澜历程,认识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风景这边独好”的来之不易,认识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且重任在肩。
2.形式相成:创新高校立德树人的方式手段
课程思政是推动红色资源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可以通过充分激发教师主体性作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借助传统与现代红色资源的丰富载体与资源手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相统一,以隐性教育达致铸魂育人效果。红色资源具备传媒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网络载体、管理载体等多种形式,将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红色资源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社会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设中,同时使课程思政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拓展、形式得以创新。
3.价值相合:提升价值引领与铸魂育人实效
红色资源深刻体现和诠释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文化方向,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对青年学生具有强大的价值感召力。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能够强化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认同、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产生正面影响。例如: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红色资源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顽强和自强不息的伟大历程,有助于青年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红色资源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等革命奋斗精神,有助于青年学生直面挑战、攻坚克难。
实施困境: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中亟须突破的三重瓶颈
1.认识偏颇:主体与客体认知维度上参差不齐
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是教育者主体与学生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第一,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参与度有待加强。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没有适当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第二,教师的红色资源知识储备不足。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要求教师既熟悉本专业知识,也要掌握一定人文、历史、政治等理论内容,并有能力将二者结合,但当前教师在巩固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往往无暇在其他维度着力。第三,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往往“各自为政”,缺乏联动,致使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成色不足。就学生而言,一方面,由于红色资源时间久远,学生缺乏直接兴趣和现实体验,在学习相关知识时难以产生共鸣。大学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所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难以将红色资源相关知识与之结合,从而对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学生接触到的部分网络不良信息可能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红色资源向课程思政资源的转化以及思政教育和高校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2.实操偏误:内容与层次建构维度上流于简单
第一,高校在将红色资源内化为课程思政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只利用官方提供的历史材料和图片素材等,未能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思政内涵,缺乏深度解剖红色资源的历史脉络、本质属性与实践价值等维度。第二,多数高校并未充分利用属地和校内的红色资源,缺少因地制宜的意识,不利于理论的形象化与具体化。第三,尽管红色资源在高校课程思政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往往只限于思政课程,党史、国史等历史类课程,没有充分考虑红色资源与专业教学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匹配度,无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作用。
3.载体偏狭:载体与介质适用维度上失之单一
第一,当前高校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以内容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红色资源局限于特定时间和地点,这种刚性的时间和地点要求缺乏灵活性和便捷性,学生可能难以充分融入红色思政教育之中。第二,传统载体对红色资源的呈现形式相对单一,难以展现出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和人物的丰满形象。学生往往只能通过文字和简单的图片了解红色资源,互动式、情景式、游戏化教学方式以及参观考察和实践体验等形式运用较少,使得学生学习红色资源的兴趣普遍较低。
实例分析: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的现实样态
1.内容为体:融合红色资源立德树人独特优势,丰富教育内涵与外延
北京大学将首都红色资源和校园红色资源引入课堂,给主渠道“扩容”。北京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是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独特的红色资源,学生通过了解校史、了解革命前辈,在浸润式学习、研究性探索中发掘校园红色资源,用好首都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例如:学校带领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扩容”上进行创新,通过到北京大学红楼实地教学、排练话剧等形式,让红色历史可感、可知、可学。
2.创新为用:融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优势,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路径、健全工作体系、探索课程思政的评价、示范与激励机制。第二,深化学理阐释。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促进红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有机融合,把“四史”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课外实践等育人全过程。第三,注重实践赋能。学校依托“思政实践课”“劳动实践课”等课堂形式,组织学生奔赴祖国各地,通过重走革命圣地、红色旧址等,增强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历史自觉。
推进策略: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的构建路径
针对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中的瓶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为高校课程思政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是切实提升高校立德育人工作实效的重要一环,也是亟待解决的理论课题、现实问题与高等教育命题。
1.把握主体性原则,激活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第一,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理论政治素养,加强课程思政理念与红色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人文、科学、专业和技术素质。通过建立考核机制、举办红色教育思政课程比赛、树立典范等方式,提高教师融合专业课程与红色思政元素的能力。打造专业化的课程思政团队,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库、案例集,建构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联动跨界机制,使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具备理论深度,为课程赋能、为教学赋魂。第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创造性。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通过参观、讲解、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资源,增强互动性;组织开展与红色资源相关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的模拟实践,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能深刻感受到红色资源的历史沉淀、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提升育人实效。由此,课程思政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而是一个互动、讨论、思考的育人共同体。
2.把握有机性原则,创新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深入融合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第一,优化课程内容,强化融合实效。一是提炼红色资源中的育人元素,有机结合專业课程特点,融入人文社科蕴藏的人文精神、工科蕴藏的工匠精神、理科蕴含的科学精神、医科蕴含的医学职业精神等学科特点。二是完善课程大纲,实现课程思政主题、红色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深入梳理各学科专业的发展史、建设史、贡献史,聚焦知识、课程、专业、学科等维度建构课程思政元素框架,提高系统性。三是创新评价方式,将红色资源相关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让红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育人价值。第二,结合校园红色资源与地方红色历史,开发更多优质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一是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资源,提炼出具有红色育人功能的历史元素,打造具有学校标志性的红色资源品牌。二是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区域特色,结合地区红色资源的特征与优势,建构独具特色的本土化课程思政主题与内容,达成“润物无声”的育人之功。
3.注重数智化赋能,助推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部署。以数智化转型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第一,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利用线上平台组织红色资源主题的论坛、博客分享等活动,打造红色文艺作品的数字化展示、红色文献作品的可视化阅读等模块要件,将红色资源用好用活,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第二,创新红色资源呈现形式。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创造虚拟的红色资源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兴趣,提升趣味性,深化感知度,用红色资源的精神意蕴激活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核,让理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