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莹
在北京妙应寺塔院内白塔的北侧,有一排高大挺拔的古楸树。古楸树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多年前在故宫的御花园里我就见到过,当时就觉得楸树的叶子形状很特别,有点像菩提树的树叶,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并未深究。据说紫禁城里的古楸要数宁寿宫花园也就是乾隆花园古华轩前的“古华楸”名气最大,“古华”就是“古花”,即古楸之花。乾隆皇帝曾为古华楸题楹联一副和匾额诗四首,可见他对这棵楸树的喜爱。只可惜当时乾隆花园不对外开放,不得而见。
古楸树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树种,被认为是中国的活化石树种之一。其外观与梓树近似,属于高大乔木,可以长到30米高。白塔北侧的这几棵古楸树目测有10余米高了,其中最东侧的那棵还配有绿色的古树铭牌,推测应该是清朝时所植,而并非网上传言的元代古树。妙应寺和白塔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间都经历了大规模的修缮,也许就是在修缮后种植的。其余3棵树的树径并不比东侧的那棵小多少,为什么当初没被列入古树就不得而知了。据了解,记录在册的古楸树在北京地区仅存33棵,妙应寺白塔北侧的那棵古楸树应是非常珍贵的古树了。
楸树是紫葳科、梓树属的植物。自古人们就把楸树作为园林观赏树种及行道树,广植于皇宫庭院、刹寺庙宇、胜景名园中。尤其在北方,楸树与银杏、丁香、大叶椴都是菩提树的替代树种。除了其树干通直,花色典雅,寿命长久,楸树叶形似菩提叶恐怕也是个原因。楸树不仅树形美观,叶与花也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楸树叶子呈三角形,花朵浅粉呈钟状,密布紫色斑点。
紫禁城之名来自天上正中的星垣—紫微垣,传说那里是天帝的居所,因此皇家格外崇尚紫色,认为紫色是祥瑞之色,所以楸树因紫花而身价倍增。唐朝韩愈在《楸树》诗里写道:“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帔,看吐高花万万层。”诗人看到楸树被藤萝死死缠绕,危在旦夕,盼着有人能解开藤萝,让楸树尽放万紫千红。
除了寄托美好的寓意和观赏外,楸树的经济价值也很高。其木质致密,与楠木近似,古有“木王”之誉,广泛用于乐器、模型等的制作。楸树花还是救荒野菜,明朝鲍山编的《野菜博录》中就有食法:采花煠熟,油盐调食。或晒干,煠食炒食皆可。《本草纲目》记载,楸树的皮和叶都可入药。李时珍在记载楸树药效的同时,还特别为楸树释名,原来是因为楸树叶子在秋天来临之际落得比较早,所以称为“楸(秋)树”。据说在唐朝有个习俗,立秋那天“京师卖楸叶,妇女、儿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
白塔北侧的楸树每年大约要到5月才能满开,也许是楸树本身喜欢充足的光照,而塔后常年极少见到阳光的缘故吧。楸树花,不同于桃李的妖娆,也异于牡丹的富丽。她的美,含蓄而内敛,宛如深闺少女,婉约而不失大方。花朵呈浅紫色,五瓣环绕着黄色的花蕊,犹如精致的小铃铛,微风过处,轻轻摇曳,发出细微而悦耳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站在楸树下,夕阳透过白塔与红墙的缝隙穿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花瓣随风飘落,轻轻触碰我的脸颊,带来一丝清凉与芬芳。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剩下红墙白塔、我和这满树的繁花。
白塔下的古楸树历经200多年的生长,见证了妙应寺白塔曾经的过往,其高大的姿态和美丽的紫色花朵,成为春天妙应寺里一道独特风景线。当古楸之花綻放时,与白塔、红墙相互映衬,妙不可言。楸树花开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但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却是永恒的。每当我回想起那些漫步在楸树下的时光,心中便充满了温暖与力量。那些美丽的花朵不仅装点了春天的大地,也点亮了我内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