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齐策
3月13日,在比亚迪拒绝了意大利梅洛尼政府的邀约之后,欧洲舆论又传出意大利政府与奇瑞正在举行谈判,邀请后者在意投资产能,估计也是电动车投资。
3月14日,奇瑞官方回应称“目前尚未了解到相关信息”。这一否认并不让人意外,就算有商务谈判,也不可能在没有谈妥任何事之前就公之于众。
何况,结合2月份以来的信息,意大利政府似乎正饥不择食地与所有潜在投资者接触,试图在短时间内就营造出“斗兽场”奇迹。
被“撩”的车企包括特斯拉、比亚迪、奇瑞、长城等。这其中,找特斯拉尤其不靠谱,当时马斯克为柏林产能迟迟不能达产而烦恼,一口回绝对方。在头一个项目磕磕绊绊之际,没有理由在同一区域市场开辟“分基地”。
现在德国特斯拉的情况更糟糕了,工厂已经被”环保恐怖主义”(马斯克语)破坏了变压器,工厂停工至少10天,损失达到上亿欧元。这就彻底恶心到马斯克。特斯拉在欧盟范围内所有潜在新增投资都被搁置了。
看上去意大利要一个利好消息就满足了。至于建设周期长达几年,根本无所谓。因为眼下的梅洛尼政府正处于八面受压、四面漏风的境地,能熬过2024年就非常幸运了。
意大利为什么对引进新能源整车产能这么急切?相对去年的低调,今年简直是在用扩音喇叭招商。
表面上的理由,是该国整车产能不足。意大利汽车年销量大概在130万辆级别(其中包含30万辆商用车),而如今产量不足80万辆。
意大利政府先捡着最方便的渠道,和斯特兰蒂斯谈判,要求对方增加产量。
这个目的应该达成了,但意大利政府并不满意。2月份,斯特兰蒂斯宣布将在都灵的米拉菲奥里(Mirafiori)工厂生产15万辆电动车,这是与零跑汽车协议的一部分。同样在2月份,意大利政府表示“正在考虑”9.3亿欧元的财政激励计划,鼓励消费者放弃燃油车,转向电动车。斯特兰蒂斯此举,其实也是奔着补贴来的。
只不过,米拉菲奥里工厂现有的玛莎拉蒂和菲亚特等车型,需要为此转移或者停产。斯特兰蒂斯做的,实际上是将电动车替代了原有产能,本来这部分产能基本也在闲置。意大利整车产量,并未在总量上提升。
这么一看,转而要求中企介入,是可以理解的。而传说中的电动车消费补贴,似乎也给投资商们支持信号。
实际上,意大利政府真正面临的麻烦,是意大利最大的塔兰托钢厂问题。该厂一直是意大利所有汽车厂商的冷轧板和蒙皮的主要供应商。
2015年塔兰托钢厂因亏损被迫国有化,2018年因为同样原因又搞了一波私有化,被卢森堡米塔尔钢铁集团收购了62%的股份。因为疫情、俄乌战争等因素,现在产能下滑到300万吨,只有高峰时1/3左右。其实就算巅峰时1000万吨年产量,也比不上2023年中国排名第24(全球排名第41)的南钢集团。
简单说,现在米塔尔想卖掉钢厂,或者解雇60%的工人。梅洛尼想低价回购,米塔尔不干,双方的僵局,从2月份一直持续至今。
梅洛尼政府就想凭借一揽子重组计划,拉更多投资者进来挽救。着眼点是如果钢铁厂作为产业链上游解体,下游依靠国外采购,那么意大利的汽车产业链和其他冶金下游用户,竞争力就非常存疑。现在整车厂的成本,就有点扛不住德企和法企的竞争。这也是为什么意大利主机厂,守不住家门口的市场。
总之,救关键上游节点相当于救整条产业链,进而挽救意大利工业体系的半壁江山。如果这件事办不好,梅洛尼政府一定会下台。就算现在拉抬汽车制造业对钢厂需求,真到了落实那一天,最快也得3年之后。梅洛尼的“需求期货”,目的是强化投资者的信心,避免让后者产生意大利工业已经完蛋的想法。
因此,《汽车人》猜想,特斯拉、比亚迪、奇瑞,都是梅洛尼拉去抬轿子的角色,后者目的非常明确,即确保这条产业链不会崩溃而制造2万名愤怒的失业工人。
虽然因为西欧去工业化大潮,意大利政府不可能拥有全面挽救的资源,但必须守住要冲,还是拎得清。到这个节骨眼上,什么温和右派的定位,梅洛尼一点都不在乎了。
但梅洛尼似乎有点健忘,就是去年底,作为G7中唯一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梅洛尼政府退出了该倡议。在中国官方眼里,反复横跳、消耗前任政治资源的梅洛尼政府,政治可信度还不如那些压根没签的国家。
这个时候,因为政治原因拉拢中企投资,或者作势拉拢,中国官方不管想法如何,可能不会做实际的阻拦,毕竟是实业投资。而且,中企对外投资,监管采取的是备案制,即符合标准的都可以申请,核准问题不大。
犯嘀咕的是企业。如果中企意识到自己是被拉去当“群演”的,还会假以辞色吗?目前,和比亚迪一样,奇瑞也是由欧洲业务负责人出来,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奇瑞预计其在欧洲的销量将足以支撑其在当地的组装厂。我们正在欧洲各地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寻找未来在当地建立制造业的潜在机会。”
梅洛尼已经证实了自己的政府在政治承诺上不可靠,那么对于商务合作,承诺的可靠度如何?
很多人都拿比亚迪的匈牙利项目作对比。欧尔班领导的执政党(青民盟)、政府在匈牙利非常强势,2022年大选执政联盟(加上基民党)压倒性优势获胜,欧尔班轻松连任。而梅洛尼的理论任期是5年,但历史告诉我们,战后意大利政府的平均任期是1.5年。
虽然梅洛尼实施的亲欧盟路线,有助于拿到欧盟的后续援助基金,但是,意大利的债务比例之高,在欧盟仅次于希腊,这是现政府面对的潜在不稳定因素;而大多数选民对已经爆炸的通胀,都表示了严重不满和抗议,这是现实的不稳定因素。
梅洛尼能做到现在,并不是自己干的有多好,而是反对派一盘散沙,主要的左派反对力量(自由联盟)还在内部整合中。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相信梅洛尼政府的引资承诺,中企应有一番判断。
对外商在意投资审查,权力属于意大利政府。根据以往的案例,除了少数领域(国防、电信、能源等),意大利政府没有歧视的黑历史。法律层面倒不用担心。
理论上,欧盟对成员国的引资决定,只要没有超出国界,是没有权力约束的。根据欧盟现有政策,很难支撑燃油车新增投资了,特别是来自中企的。因此,中企投资欧盟,只能选新能源。而中国新能源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供应链能力。
欧委会有能力用技术壁垒,恶心外国整车投资商,比如要求零部件本地制造比例、碳足迹等。这些要求即便未落实为现实政策,也基本可以量化评估。
也就是说,不管欧委会是否愿意,都没有绝对手段屏蔽中企投资,最多就是抬高后者的运营成本。考虑到意大利的汽车制造成本已经足够高(要不然现有产能也不会闲置,给德国人和法国人腾地方),再给中企上强度的话,意大利人自己就炸毛了。
如此看来,欧盟政策、意大利的营商环境、意大利政府政策的不稳定性、意大利梅洛尼政府自身的不稳定性,对中企投资构成威胁的可能性,依次递增。
这可能是谈判进行得很艰难的原因吧,如果真有谈判的话。但如果是假招商、真造势,中企没那么多闲工夫,陪着梅洛尼政府演戏。
对“欧猪五国”的投资,在每一个经济低潮期都应格外谨慎。何况,梅洛尼身上叠了这么多Buff。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决定投资,可能对欧盟扩张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风险预警,这看上去有些非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