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简称《素养》)正式发布,在《素养》难以通过学科教学发挥其育人功能的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它是《素养》在学科教育中的具体化与细化(张玉环、陈晨、杜明荣,2021)。2020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中职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的课程标准,对中职基础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康复评定学学科核心素养还未有人涉足。康复评定学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同时也是康复学科专业化、规范化建設的坚实基础(玉龙,2018;许奇伟,2020)。
如何通过康复评定学将《素养》从理论框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进而实现其育人功能,是当前中职素质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是发展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就中职康复功能评定学学科核心素养(以下简称学科素养)进行探究,可为中职生专业课核心素养构建提供参考。
二、学科素养内涵及构架的理解
要想构建学科素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素养,它是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构成,具体体现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林崇德,2016)。然而,以《素养》为基础,如何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掌握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借助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课堂、课外实践等实现素质教育改革,是当前的一个可行路径(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2016)。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对中职生理论、实践、创新、情怀、价值观等多层面素养的概括。
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经验、专家和学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精华,在分析、梳理中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结合康复专业学生特征,笔者认为,学科素养是学生通过康复功能评定课,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终生发展、专业发展的康复评定知识和技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品格、情感及观念。以人的综合发展为目标,提出学习与健康素养、创新担当素养、康复品格素养三个维度的理论构架,包含学生的理论知识、创新实践、多角色责任担当、健康意识、科学精神、规则意识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关于如何构建方面,文献表明,目前国际上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实施的优秀经验有互补融通型和直接指导型,前者是将核心素养以国家、省、市互补的形式渗透进各科课程标准中;后者是将核心素养直接融入课程教学中,比如《素养》中“社会参与”维度下的劳动意识和技术运用与学科素养较为密切。此文在《素养》统领下,运用以上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各指标融入学生的综合发展中,并依托合理的理论依据和先进经验,尝试构建学科素养。
三、学科素养构建的理论依据
紧紧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针对学生全面发展,依托课程实施,全面显现学科素养的育人价值,故提出“国家—学生—学科”的理论视角,从顶层设计、学生发展、学科素养三方面探讨学科素养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顶层设计
2014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以上文件精神指示,将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终生发展、专业发展作为学科素养的指导思想。
有研究指出,新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相脱节,出现技工荒、结构性失业等问题(李霞、徐守宇,2016)。针对这个现实问题,《素养》中有许多要点与此相呼应。其中,“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敬业奉献、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等要素”与康复评定学学科联系密切。因此,将以上要点纳入学科素养的架构中,将珍爱生命、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临床导向、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健康行为和习惯、乐于奉献、团结奋进、遵规守纪、实事求是、诚信服务等纳入学科素养范畴。
(二)学生发展
《人的发展论》认为,人的发展以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为前提,需求和动机是人发展的内在根本,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徐春,2007)。由此看来,学生的发展是生理性生命、关联自然和社会却超越自然生理性特征的具有意识形态、自主思考、创造性等特征的社会生命。从自然生命看,学生应具有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体能、活动能力和强健体魄,可纳入学习与健康素养维度。人的精神生命是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主要特征,是人对尊重、理解、赏识和爱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奉献、友爱和珍爱生命等精神品格,可考虑将这些品格作为创新担当素养的内容。社会的构成以人为基础,人的发展依托社会,从社会层面看,社会生命要求具备生存意识,要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与合作,此可作为自主发展素养、社会参与素养要素。我国对教育的要求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科素养要分别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正向的促进。
(三)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核心(王健、苑东、刘伟华,2019),其体现出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与表征方式是学科育人方式的具体体现(钟启泉,2016)。这对学生职业素养、基本技能、学习和健康习惯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学科素养承接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学科素养具有生命健康守护、技能品质锻铸、学习习惯养成、学科底蕴熏陶等价值。可通过技能学习对临床常见康复疾病进行评估诊疗,以应对日常工作对专业的要求;通过医患关系模拟交流与体验,让学生入岗前进行社交能力的锻炼,以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技能竞赛和课堂考核,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因此,学科素养构建要紧紧依托学科素养。
四、学科素养模型的构建及解读
以“学生通过康复评定学学习获得的适应社会发展、终生发展、专业发展的关键能力有哪些”为切入点,遵循《素养》和理论依据,运用“模型”构建学科素养框架。“模型”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属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张晋、毕华林,2017)。对一些关键能力进行分类、罗列、筛选,定为二级分类“要点”;对二级要点进行提炼、归纳、总结,生成一级分类“维度”。最终形成学习健康素养、创新担当素养、康复品格素养三个维度,理论知识、创新实践、多角色责任担当、健康意识、协作精神、科学精神、规则意识等要点的学科素养模型(圖1)。
(一)学习健康素养
1.理论知识
职业院校强调学生应掌握“够用为度”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知识,需要更加频繁地面对理论与实践这两种知识类型,并在这两种知识类型之间进行密切互动(尤咏,2022)。这里强调的理论知识指的是与一些命题有关的明确知识。如康复评定学科中“总论”和各章节“概述”这一部分,关于一些基本概念和康复专业词汇的定义、描述、解释。其次,就是在各实践技能学习环节中专业技术动作的释意,如在进行关节活动度实践技能的学习时,就得先弄清楚关节活动及关节活动度评定是什么。这些素养都是学生进一步提升和进行临床实践的必备知识。
2.技能学习素养
技能是指一些实践的知识和技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知识”,通俗来讲就是“知道怎样做”,包含工作临床技能、日常生活技能等。
临床技能主要是课本中、临床实习中为适应工作需要所必备的康复评定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既往经过临床验证的评定技术,如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评定技术、偏瘫运动功能评定等。第二,康复评定学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新的康复评定技术,如互联网在康复评定中的使用、康复评估电子压力痛阈测量、最大摄氧量的测量等。第三,各类康复评定量表的使用。
日常生活的技能是指在康复评定学习和实践中学到的个体应对或解决未来生活中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通过康复评定的学习,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疾病进行简单的评估和处理。如篮球比赛中膝关节的损伤,能够通过抽屉试验来判断前后交叉韧带的损伤情况,能够通过压痛点及不同的痛觉来判断损伤的组织和部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处理。
通过对技能的掌握,在课外能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并掌握进行终生自我技能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懂得运用专业技能处理运动损伤、临床工作等。
3.健康素养
康复评定学课程中蕴含的健康知识,是维护生命健康的途径之一。首先,习得必要的健康评估知识,能识别与身心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增进健康的意识。如肩部的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可能是肩周炎,手指的感觉障碍可能提示着颈椎问题,抑郁量表得分较高预示着存在抑郁症等。其次,通过康复评定的日常学习,具备积极调整日常体力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能力。如上课的姿态保持头部端正、身直肩平、臂开胸舒、腿开足安,利用屈髋屈膝动作代替弯腰等。再次,要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饮食搭配合理、保持正常的身体形态、睡眠规律等。基于以上几点,健康素养就是学生在进行康复评定学习中养成的维护身心健康的意识、行动、习惯,以此来获得从事较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和艰巨脑力活动的精力。
(二)创新担当素养
1.多角色责任担当素养
人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互交融的关系集合,这就意味着人是多角色担当的社会个体,如一个人可能有职业人、家庭人、学习人等多方面的角色。但是,只有自己的贡献才决定自己的作用,才决定自己真实的社会角色(韩民青,2011)。因此,康复评定学强调厚植学生的奉献精神,在临床中,敬佑生命、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在家庭中,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礼貌温和;在学习中,尊敬师长、崇德强技、乐学笃行等,明确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做的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更应该重视社会价值对学生多角色责任担当的促进作用。
2.创新实践素养
创新实践素养要求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综合实践能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设计教学内容,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素养更强调临床实践,以此来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并在临床实践中,拓宽创新的路径。以“学校—社区—医院”三级临床实践为依托,让学生在临床中学习与成长,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三)康复品格素养
1.协作精神
在世界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到的素养中,“社会合作能力”居首位(朱小蔓,2016),在康复评定过程中需要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等共同合作。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参与者具备合作的能力,能合作、善合作、成功合作成为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来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快速正确反应的能力,并在临床实践协作中实现工作创新,圆满完成任务,康复评定学需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使命。
2.学科精神
在康复评定学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浓厚的学科精神,在不断探索新的康复评定技术中产生的坚持不懈、勇于探究的精神,在治疗康复患者的过程中产生的敬畏生命、诚信服务、德技并重的精神。作为康复评定人员,要具备将这些精神品质传递给身边人的能力。这要求学生在学习和临床中不断熟悉康复评定技术,确保正确评定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制定合适的计划,评估康复治疗效果,修改康复计划,使患者达到康复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具有德能并重、知行合一的崇高学科精神。
3.规则意识
规则是康复评定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在康复评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都有规则和制度,首先是国家层面的康复治疗师考试,要求学生取得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在对病人进行评定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按照学校规定和要求取得相应学分、技能考核合格才能顺利毕业。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科素养要求学生了解、熟悉和运用相关规则,这样才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合乎规则、不逾越规则的合格康复评定师。因此,在康复评定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培养他们重视自己遵规守纪的意识和行为,逐渐融入自身的综合发展,从而更好地融入将来复杂的社会环境,同时自身也更容易被接纳,以此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结语
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教育教学实现的,它是对国家育人要求、社会需求、工作需求的正向应答。学科素养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品格、情感及观念为引领,以培养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终生发展、专业发展的康复评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以顶层设计、学生发展、学科素养为理论依据,构建学习健康素养、创新担当素养、康复品格素养的学科核心素养架构,可为康复评定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珠海市教育科研 “十四五”规划第二批(2022年度)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2ZHGHKTG069,项目主持人:贺生才)。]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