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依虹
2016年的夏天,当考场响起“考试时间到,请考生停止作答”的广播声时,我明白我的高中生涯正式结束了。
不久,高考成绩出来了,没有达到我预期的分数。填报志愿时,父母不希望我离家太远,于是我就报考了省内的一所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懵懵懂懂地填报了统计学专业。大学算是我第一次一个人背起行囊离开家,尽管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可是真正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时,还是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好在室友都是本地人,相近的口音、相近的饮食习惯让我缓解了不少第一次离家的忧愁情绪。
初遇迷茫,大学生活该何去何从?
相较于安排得满满当当的高中生活,大学的学习生活多了许多空闲的时间。除了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公共选修课,比如茶艺课、葡萄酒品鉴课、机器人制作课等。课余之时,各种社团活动让人应接不暇,这让初尝大学自由之味的大一新生们犹如出笼的鸟儿,上课、联谊、社团活动……总有事情让我们忙碌。回到寝室后,归家的鸟儿们又总有忙不完的日常琐事。在忙忙碌碌中,一天的时间就这样悄然逝去了。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看似每天都过得很充足,但这并不是充实。充足与充实,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差甚远:足——填满;实——收获。究其根本,是迷茫,因为我还不明白大学生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等到大二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看着新一届学生在操场上军训,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进入大学已经一年了。这一年来我究竟收获了什么呢?我的大一生活基本都是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度过的,而对待专业课的学习却马马虎虎。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吗?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带着这些困惑,我去听了学院组织的优秀学生学习经验分享会。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有的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实践项目,寒暑假去公司实习,毕业后被心仪的企业录用;也有的在校期间和老师一起做科研项目,通过考研或者保研进一步深造。他们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并一步一步地靠近自己的目标。
分享会结束后,我在学校的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认真地思考了我接下来的三年究竟该做些什么、我希望自己毕业后去做什么。最后我得出结论:我还想继续深造学习,充实自己。于是我退出了之前参加的各大社团,开始整日泡在图书馆里,抓紧时间弥补落下的基础课程,同时积极学习新的专业课程。
心怀目标,愿为理想劈波斩浪
大学老师不会像高中老师那样时刻注意学生每一节课的学习情况,比如上课有没有开小差、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们系主任在大一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就说过:“大学里主动的学习非常重要,老师可能一周只给你们上一节大课,或许下课后你就看不到老师了。但只要你们主动去找老师,老师还是会积极为你们提供帮助的。”
回想起大一的时候,下课之后我的课本就再也没有打开过,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去请教老师、同学,导致我落下了许多基础课程。为了填补我之前留下的“坑”,我开始主动联系老师。老师不仅在课程知识方面给予我指导,而且还针對我的大学生涯规划给我提了一些建议。老师说,统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打好统计学的基础后就可以向其他学科领域发展,比如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医疗统计、金融统计等,看我以后想要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就去学习相应的知识。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辅修经济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为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基础。大二开始,我参加了很多实践比赛,比如“互联网+”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等等。与高中时期的单人学科竞赛有所不同的是,大学里的许多比赛都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的,更加考验团队协作能力。当你的专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之后,你还可以申请与老师一同申报科研项目,项目结题时还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这对将来找工作或保研都大有帮助。
大三下学期开始,我也加入了“考研大军”中,想要去心仪的学校继续深造。考研的备考复习有点像高考前的冲刺,但又有不一样的地方。高考在火热的六月,明媚热烈的“小”青年们即将拥抱更大的世界;考研在寒冷的十二月,意志坚定的“老”青年们即将走进自己热爱的小世界里。在考研备考期间,我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的学习开始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我明白了这个专业方向是我喜欢且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当下的生活也是我所享受的,一切都在越变越好。
后记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我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心里有光,一定能照亮远方,哪怕会迟到,但一定会到达。这句话也送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愿你们心怀微光,素履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