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科建设是优质普通高中撬动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有力支点,也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切入方式,应当精准定位,以创生学科教学知识为基础,以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为根本,以学科共同体建设为保障,三者联动,相互照耀,协进共生。同时,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擘画具有清晰专业性和未来性特征,立意高远、特征鲜明、更有逻辑的目标蓝图,用目标愿景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指导行动。
关键词:高品质高中;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必须突破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前中”)审时度势,在推进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过程中,抓住学科发展这个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以建设高水平学科中心为杠杆,撬动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呈现出生机勃勃、全面发展的景象。透视省前中这个样本,深入思考普通高中的学科建設问题,对于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普通高中高品质、内涵式发展,提升基础教育立德树人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启迪与普遍意义。
一、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精准定位
查阅中国知网可知,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与表达主要是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语境中。其实,学科建设并非大学独有的发展任务,也是普通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切口和关键环节。要理解这一问题,就得回到原点,准确界定和深入分析学科与学科发展的内涵意蕴。倘若以偏概全,不仅会导致学科建设内涵窄化,也有碍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品质提升。
我们认为,学科的基本意蕴至少有三点: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作为育人资源的学科和作为专业组织的学科。这三重意蕴,也是省前中开展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他们在不断探寻中逐步厘清普通高中的学科定位,确立建设目标,设置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学科发展水平不断跃升。
第一,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与学科建设。
学科的首要含义是系统化的知识,多部权威词典和专家学者对此已形成共识。所以,学科建设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知识创生。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学科的研究有没有新发现,能否生产新知识。一个学科的研究能力越强,发明创造越多,生产新知识的能力越大,学科水平就越高[Symbolq@@]。依循这样的观点,高等教育才是学术研究、知识生产的主阵地。这也有据可循:双一流建设的国家工程都是面向高等教育的。因此,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基础教育谈论学科建设似乎显得不太适切。理由是基础教育主要是传播知识而非生产知识。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学科建设观,问题出在对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现代知识分类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形态是多样化的:有的是事实性知识,有的是策略性知识;有的是学科知识,有的是学科教学知识。基础教育特别是优质普通高中教育,同样具有知识生产的责任与能力。稍有不同的是,大学主要生产正式知识,中小学则更多地生产实践性知识。所谓“实践性知识”,是一个与正式知识相对应的概念,“正式知识是标准化、可辩证的真实信息”,“实践性知识在一定情境和条件下发生,具有个人性、经验性等特征。这样的知识依赖一定的具体情境,并通过反思才能获得”[2]。也有人称这样的知识为情境性知识。比如,教师在学校和班级现场,根据学情的需要,思考如何解读课程、实施教学的策略和艺术,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经验特点,并根植于具体教学情境中。这就是佐藤学所说的实践性知识,也是美国学者舒尔曼所说的学科教学知识。当然,学科教学知识再生产,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改革、项目开展、问题解决等,都需要通过学科建设来进行系统性考量。面对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错综复杂的学科主题、不确定的学生发展需求等问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推演,注重育人方式的变革。普通高中的学科教师千万不能把自己局限于知识传播者,而应该用实践创生者来定位自己的职业人生,让情境性、实践性知识的创生成为自己的职业追求。省前中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抓住学科教学知识的创生这一重点,既是对知识生产这一学科本质的理解,也抓住了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特点。
第二,作为育人资源的学科与学科建设。
除了鲜明的知识属性之外,学科的另一个属性是它作为育人资源的工具属性。有专家指出,学科的另一个意涵是教学的门类。作为教学门类的学科,不仅要承担文化传承的职能,还应当承担学科育人的使命。成尚荣先生就做过这样的判断,“学科的本质与核心价值是育人,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学科育人……学科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科切入口和实现方式”。省前中校长黄惠涛认为,“学科建设是深化学科育人价值的必由之路”,“不同的学科具备的育人价值不同,学生所需要的不只是学科知识,还要通过对高中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掌握其本质属性、结构体系、学科思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3]。值得思考和追问的是,学科为什么具有育人价值和功能?知识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科知识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处于表层的是信息符号系统,而信息符号的背后潜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科育人,就是要引导学生穿越学科信息的表层,进入到学科思维和态度层面,深入感知和领悟前人在认识和理解世界、形成知识体系过程中蓄积于此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用以滋养身心和灵魂,让深层次的价值发挥认知世界、发展思维、体悟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因为功利性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普通高中学科教学主要指向考试升学,重在训练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机械记忆。在有些人看来,学生记忆的知识越多,考试能力越强,学校声誉就越好。在这种知识为本的思想钳制下,课堂只见知识不见人,教学过程成了教知识、背知识、考知识的恶性循环过程。片面的知识观和教学观以及机械训练、反复强化的教学方式,加重了学业负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对我国创造性人才培养和教育生态造成了极大危害。有鉴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等具体要求。省前中深刻领悟党和国家要求,用凝练学科宣言的方式,引导教师回到原点,思考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挖掘并转化学科的育人价值,不断探寻五育并举、学科融合的育人路径,为培养“可爱、可信、可为”的时代青年凝聚智慧,奉献力量。这正切中了学科建设的本质,抓住了学科建设的重点与灵魂。
第三,作为专业组织的学科与学科建设。
学科的多重意蕴告诉我们,学科不仅是知识系统与教学资源的存在,还是一种专业化的组织存在。学科由远而近,不断发展,直到19世纪,不少知识才形成了严密的学科体系,同时逐步形成了以学科为纽带的专业化组织——大学的院系。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认为,学科“是一种联结学者之间……专门化的组织方式”[4]。可见,学科还代表着有相同知识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的群体。这个专业性群体有着共同愿景和专业信仰,很容易形成专业话语圈;圈内的人易于产生专业认同和学术共鸣,产生对学科的亲近感与归属感。大学的学院和系科,中小学的教研组,都是这样的一种组织存在。但长期以来,普通高中的学科教研组,相比较大学院系之类的学科组织,在组织建设与学科发展方面显得非常薄弱,暴露出不少必须重视的问题:偏重于日常教学事务管理,对学科建设缺少顶层设计,鲜有长远打算和规划;关门教学教研,学科组内自我封闭,资源匮乏;学科之间、年级之间交流不多,相互隔膜,更谈不上与校外交流互动;不了解当下学科发展趋势动态,缺少前瞻性视野;教研组长自身学术引领力不足,管理权限受限,对如何发挥团队力量缺少办法。为改变这种状况,省前中出台了高水平学科中心建设举措,意在变革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组织方式,通过组织变革这个支点撬动学科建设水平提升,进而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学科中心与传统的教研组相比,组织定位与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杨九俊先生认为,传统的教研组“面对高科技的发展,面对群体知识观的崛起,面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论成熟,已经有诸多的不适应”。他把省前中在建的学科中心与原有的教研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学科中心比教研组“更加开放,更有体系,更为专业,更趋未来”[5]的结论。的确,省前中的学科中心不是依靠权力运行的行政组织,而是由知识背景相同、有共同理想和愿景的人组成的专业共同体。通过建设学科中心,引导教师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学科规划,开展学术交流,明确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学科育人的实践路径;加强校内学科组织间的交流互动,协商共进;加强五育融合,推进跨学科课程的融合实施;打开学校大门,强化校际联系,在省内外建立跨区域学科联盟,加强学校之间的学科合作,形成抱团发展的力量。与此同时,外聘高等院校、省市教研机构高水平学科专家参与学科发展的指导活动,引领学科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过专业化的职业生活。学科中心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科地位和学科领导力,还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和跨学科融合,给学科发展和学校品质提升注入了新动能。
省前中的实践探索带来的启迪是,普通高中学科发展,不应攀比高等院校,而应当精准定位,以创生学科教学知识为基础,以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为根本,以学科共同体建设为保障,三者联动,相互照耀,协进共生。
二、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目标描述
学科建设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擘画目标蓝图,描述发展愿景,用目标愿景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指导行动。省前中提出,高水平学科中心应当是“高品质的学生成长、高质量的学科课程、高声誉的领军教师”,这自然是可取的。但我们认为,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目标蓝图应当有更清晰的专业性和未来性特征,做到立意高远,特征鲜明,更有逻辑。
第一,学科思想的高地。
学科思想是學科知识的统帅,也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学科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学科建设的高度,学科价值的定位决定了学科的育人地位。长期以来陈旧的学科知识观及功利主义教学观导致学科教学围绕知识和分数转圈,遮蔽了学科思想对人的价值提升、德行养成、文化润泽、情感濡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纠正这种情况,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提高学科建设的思想站位,厘清学科价值,反思学科哲学,探寻每一个学科在育人中的独特视角与切入方式,实现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学科育人方向转变,将学校建设为有影响、有辐射力的学科思想高地。
第二,学科课程的示范。
课程是学科育人的主要载体,高品质的学校需要高品质课程来支持。省前中认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与旨归,在学科发展中具有定盘星的作用。他们坚持从学校办学哲学和培养目标出发,在明晰课程建设功能特点的基础上,从国家要求和学生成长需求出发,统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了纵横交错的“3+3”课程体系框架。纵向上设置“共同基础课程、志向提升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三大类课程,横向上设置“学科内课程、领域内课程、跨领域课程”三大类课程,形成整体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充满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在区域内起到了标杆性示范作用。
第三,学科研究的前哨。
学科研究是推动学科水平提升的通道,也是学科发展的驱动力量。普通高中学科建设必须以研究为突破口,才能推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省前中提出,学科研究要从实际出发,反思和提炼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有计划地开展扎实有效的行动研究,推进课程教学的深度发展;同时,应当登高望远,用前瞻性眼光和比较视野,关注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通过各种平台加深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会协会等学术机构的联系,鼓励教师走向前台,登上舞台,交流互动;还要积极汲取先进的学科理念与思想,开展前瞻性研究,解决学科教学前沿性问题,形成一批有影响、可推广、能辐射的研究成果,让学科建设走在同行的前列,让学校成为国内普通高中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
第四,学科人才的摇篮。
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人才培养,而学科高地又必须有高水平的学科人才做支撑。因此,必须坚守成事成人、人事相生的原则,采取各种倾斜性措施培养人才。一方面,培养学科教学杰出人才,同时也要吸引人才加盟学校,形成一批在学科教学、学科研究领域有话语权、有影响力、能够扛起学科发展大旗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发挥学科领军人物的示范辐射作用,重视学科团队建设,形成学科雁阵梯队,保证学科发展后继有人。学科育人还应当培育学生中的学科拔尖“新苗”。通过开发特需课程、组建学校社团等举措,发现和培养对学科发展有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学科竞赛的平台,激发学生学科发展的兴趣,为国家培养更多学科后备人才,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科人才的摇篮。
总之,高品质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目标,应当以学科思想为引领,以学科课程为主体,以学科研究为动力,以学科人才辈出为归宿,成为逻辑清晰、特征鲜明、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学科发展高地。
三、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
高品质普通高中的学科发展,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学科建设头绪繁杂,事务交织缠绕,若不分轻重缓急,势必分散精力,欲速而不达。为此,必须按照价值优先的原则,梳理并遴选出重要事项,形成任务清单,排出时序进度,设置成果预期,并研制考核评价标准。用持之以恒、抓铁有痕的行动向纵深推进,将蓝图变成现实。结合省前中学科攀登行动的先行探索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八大任务是重要且优先的。
第一,学科价值凝练。
思考、凝练、开发学科价值,就是要回到学科育人的原点,拨开过度功利化的迷雾,明确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与方向。对接核心素养和学校培养目标,挖掘每门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功能,形成校本化的学科哲学、学科理想、学科宣言,以照亮学科教学的前程。学科价值是学科发展的思想基石,没有清晰的学科价值,学科建设就难免在低位状态下蹒跚踏步。2021年初,省前中在制定学科发展三年规划时,每个学科都经过充分讨论、交流碰撞,最后用一句话概括统领学科价值,正是基于这一思想。
第二,学科课程创生。
“课程的丰富和优异品质是普通高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课程奠基了学科建设的根本方向,是对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与实施”[6]。因此,学校必须改变对课程机械执行的态度,做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动创生者。省前中从“景德闳识”的办学主张出发,围绕“可爱、可信、可为”时代青年培养目标,进行课程顶层设计:正确处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形成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3+3”学校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一方面,积极探索学科统整、五育融合的综合化课程,开展基于大观念、大单元、大主题和项目化学习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积极转变课程实施方式,再创学习空间,设计真实情境,进行实践体验式学习。在课程创生中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成名学校。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其课程改革已经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影响。
第三,学科课堂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认为,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学科,才能科学建构和高效实施学校课程,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宗旨。“学科教学应超越知识技能的简单传授,关注知识的过程属性及学科本质的洞察,引导学生从学科视角理解世界和分析问题,形成相应的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7]。省前中认为,“学科教学范式的凝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举措,对于提高优质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8]。他们学习消化杜威“一个经验”的理论,改变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基于问题、设计任务、合作探究、项目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完整体验,进入深度学习;倡导各学科提炼和建构具有学科特质的课堂范式,凝练学科教学主张;重视学习环境建设、学习情境创设,打造符合学科属性和特点的品牌学科活动;探索未来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生態系统,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即时性教学诊断和学习反馈,支持个性化学习,有效助力学科教学变革;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多次邀请省内外名师进校教学示范,学习先进地区和先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为本校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提供学习借鉴。
第四,学科教学评价。
学科教学评价是学科建设无法绕开的难点,学科评价能力是学科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学科教学评价又恰恰是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短板。为此,省前中组织对现代评价理论的学习,借助省教学前瞻性改革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开展评价创新研究,用评价促进学习改进,提升学科学业质量: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通盘考虑学生学习评价,用连续统一的思想,将课堂评价、自主学习评价、作业评价、单元检测、重大考试、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视为连续统一的过程;进行评价的系统设计安排,开展课堂表现性评价、纸笔作业评价、重大考试评价的研究;研究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高考发展趋势,用考试倒逼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积极适应素质导向的江苏高考改革新模式,用优异的学业成绩表征学科建设的成果。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得以稳定提高,毕业生一流高校录取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第五,学科项目研究。
树立问题意识,把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转化为研究项目进行集体攻关,找到解决真问题的路径和办法。省前中拓宽视野,运用多种平台,了解世界各国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动态,开展引导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引领性研究,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驱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比如,学校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在多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多个项目研究为学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先后两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直接经验。最近,省前中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科技教育实验学校”。
第六,学科资源开发。
丰富的学科资源是学科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科发展、学力生长的气候土壤。学科发展必须加大投入,进行学科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建设学科学习的支持环境,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互结合,有形与无形、空间与时间互相融合的学科学习资源库。普通高中必须重视课程基地和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发挥资源库对教学质量的基础性保障作用。省前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加持的“三新”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设计、学历案、课件、日常作业、试卷、微课等各类教学资源同步上传到国家和省(市)智慧教育平台,与更多同行交流分享;同时,建立校本的学科考试题库,将课程目录、知识图谱与作业、试题进行关联,实现电子检索和智能化分析,用技术支持学习,为减负增效提供新的路径。
第七,学科组织建设。
学科组织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省前中准确定位并不断强化学科中心的专业共同体性质,以此为平台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实践性知识的流动共享。围绕学科育人的目标,对目标达成度、内容关联度与教学实施多样性进行评估、协商、改进,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学科中心还积极营造平等协商、专业建言的交流氛围,由教师提出学科发展建议;另一方面,同样承担学科教学任务的行政人员则是充分地倾听、讨论、吸纳或调适,将教师的实践智慧转化为促进学校综合改革的各类制度和实践行动。除了依照学科建立了12个学科中心外,省前中还设立跨学科性质的科技中心、社科中心和体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统筹协调实施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建设、专题教育与学习空间整合,为培养综合化、复合型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学校通过创新制度、优化治理,探索年级部管理模式下学科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式,切实提高学科中心在学校课程教学、学术研究、专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八,学科人才培养。
学科人才既是学科发展的支撑力量,也是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省前中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要求,积极引导教师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己、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专业发展。比如,通过多种措施,搭平台、压担子、给机会,激发人才成长的内驱力;借助学科发展行动,在校外专家的引领下,让更多教师卷入实践探索行动研究,在岗位坚守与创新中出成果、出人才,形成德才兼备,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学科队伍。同时,注重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积极组织有关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其他学科活动,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学科研究后备力量,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打好基础。
总之,学科建设是优质普通高中撬动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有力支点,也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切入方式。省前中率先探索的行动,打开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视角,也给普通高中乃至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带来不少新观念和新启迪。
参考文献:
[1]邹进文.关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教育评论,2019(1):2.
[2]陈淼君.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特征及取向[J].科技风,2023(34):143.
[3]黄惠涛.高品质高中学科建设的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1(24):58.
[4]赵俊芳,许高蕊.学科的三维视界及新学科建设进路[J].大学教育科学,2023(4):33.
[5]杨九俊.聚焦教学多维发力——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J].江苏教育研究,2023(2):28.
[6]陈国祥.课程建设:高品质示范高中学科发展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J].江苏教育研究,2023(2):36.
[7]杨四耕.普通高中特色学科建设的维度和方法[J].江苏教育,2021(54):16.
[8]方海燕,刘鹏輝.凝练教学范式:高品质示范高中学发展中心建设的关键举措[J].江苏教育研究,2023(2):31.
(丁昌桂,江苏凤凰教育智库特聘专家,编审,资深教育媒体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原副总编辑。著有《读者面孔与教育平媒》《应用文写作》《名教师是写出来的?——教育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