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雯 熊维丹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2016 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将足球视为是推进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经济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足球体制的发展与建设[1]。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足球青训需要培养高质量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并积极建造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队伍,以期在亚洲范围内取得瞩目的成绩。但是,这也是我国当前足球教育体制改革与建设的难题之一。
德国足协制定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指导纲要》强调:应该树立“让青少年在足球训练中享受快乐,按照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2]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提出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兴趣培养、兴趣教育为先”。这意味着在训练大纲中不再过早地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专项化训练,而是让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遵循自身生理发育规律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去体验足球的乐趣。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发布的《青少年运动训练》指出,随着优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拔的发展,竞争性和职业性在青少年比赛和训练中体现得愈发明显,使得青少年运动员难以全心投入到训练和比赛当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如果青少年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可能将会给青少年运动员带来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3]。
德国足协于1998 年正式确立了“天才球员培养计划”,逐渐开始在全国职业俱乐部、足协、学校范围内推行以培训天才球星为主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自此,德国足协将足球改革的目光转移到如何完善与改进德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并与德国足协共同实施以学校体育、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为主的足球改革。德国足协不光改变了原有的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训体系,还借鉴了法国足球青训特有的“克莱枫丹模式”[4],其中就包括由青训中心向各个年龄段的国家队输送优秀的运动员,然后再通过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来推动球员所在俱乐部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德国足协统计的数据显示[5],截至2020 年5 月,德国足球协会注册人数达706 405 243 人,球员人数高达1 801 466 人,其中业余足球俱乐部达24 301 个,而大批的球员中18 岁以下的青少年球员人数达951 043 人。在德国足协和政府上亿欧元的投入下,德国拥有了近400 个训练基地,以及无数经验丰富的教练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培训。德国是最早引入足球的欧洲内陆国之一,足球在当今的德国不仅是一项全民热爱的体育运动,足球文化更是成为德意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观我国,球员数量最多时只有5 万,其中还包括了职业和业余的球员,而现在注册的职业球员可能只有9 000 多人。
2.1.1 德国足球的青训培养选拔体系
德国足协将足球青少年培养分为两个部分[6]。第一部分以“人才培养计划”为主旋律,主要针对6 ~15 岁的校园足球儿童进行层层筛选,在儿童10 岁时将其划分为天赋球员与普通球员,二者拥有不同的培养方案。第二部分则是以各个地方的足球学校、当地足协的15 岁以上青少年为培养对象,汇集更多资源于培养以竞技体育为目标的精英球员,同时也强调将教练能力、球员技术、科学技术等全面融合以达到高水平的整体足球竞技能力。在选拔时,德国足球俱乐部主要从5 个维度去挑选优秀的青少年球员[7],分别是球员在比赛时的综合能力、应对压力时的心理素质、在不同比赛场景的表现、体能水平以及是否具备高强度比赛所需的身体状态。选拔出的青少年球员,通过基层足球比赛来考验他们在比赛过程中技战术的运用,由球探将其推荐到德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去进行专业培训,最终球员是否被录用则需要由俱乐部的教练团队进一步考察,对球员做出详细的分析报告来决定[8]。
2.1.2 德国足球的青训竞赛体系
德国针对青少年足球组织的赛事主要包括U 系列联赛、全国联赛以及地方分区赛。全国联赛分为青年A 组和青年B 组,各地方分区赛又分为U15、U13、U11、U9 这四个年龄段。所以在德国的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中,“以赛代练”就是另一个关键性的理念。比赛主要集中在周末,保证了青少年运动员在成长上升阶段可以积累大量实战经验。继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想要加入当地的俱乐部,接受正规的足球训练然后上场比赛。因此,在发掘优秀且有天赋的运动员过程中,德国大量的基层俱乐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为保证青少年球员培养的质量,德国足协建立了以C级、B 级、A 级、职业级足球教练员为主的教练员等级体系。比如,C 级教练员的培养方向主要是给青少年的足球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B 级教练员则更侧重于解决青少年球员在进攻与防守中的局部问题,A 级教练员则主要是改善球队整体攻防转换的能力。德国足协还要求各个级别的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掌握相应的训练理论、专项实践理论,其中包括体育心理学、社会学、青少年体能发展、技战术实践与发展等。反观我国由教育局和足协分别开展的青少年培养工作,双方的意见往往不一致,理念各不相同。此外,中国还缺乏对基层教练员的培养,导致至今仍未能形成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青少年培训理念。
现阶段,我国各地方足协和学校已然认识到开展足球运动工作的重要性,但目前仍未出台或采取任何具体的方案或措施,导致目前国内多数的体育改革计划都是以政策和文字的形式存在,并未落实到基层单位当中。根据当下情况来看,如果出现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可实施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给足协、教育部、学校等有关单位的体育改革带来积极的影响[9]。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民间组织进行有效的推广,让这一套足球青训培训体系能够影响到更多热爱足球的人。
我国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拔机制主要以俱乐部梯队、学校校队以及各地方足协队为主体,逐级向上推荐,但是往往一支队伍的二十几个人中,最终能去到下一个平台继续参与训练比赛的可能不超过五个,所以这种环境下的选拔机制就容易受到市场化、经济化的影响。不仅如此,我国职业俱乐部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过早地脱离学校教育系统,导致其文化水平严重落后,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其以后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中国转会制度的不完整也会给国内青少年足球人才的横向流动与选材带来不小的麻烦。
在青少年球员成长的过程中经历高水平教练员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足球教练员资源匮乏的问题限制着中国足球的发展。因此积极优化教练员培训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教育部应与足协等相关体育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基层教练员的培养体系,推进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合作;强调“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发展理念,不仅要培养优秀的足球人才,还要注重其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综合发展,在提高教师和教练员水平的同时做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未来规划。
德国作为现代足球大国,其早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对我国来说,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的建立健全却是困难重重。根据中德两国的足球现状提出以下建议:(1)中国现阶段的青训模式需要系统化、多元化地进行完善;(2)国内青训需要建立科学统一的培训理念,使青训大纲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可实施性,提高青训培养的质量和效率;(3)国内需要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球员的竞赛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增强球员对规则的认知,培养球员的公平竞争意识;(4)提高青少年教练员的素质水平,引导青少年球员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5)深化改革国内青少年足球人才的选拔体系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体教融合的道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足球青少年体系的培养建设要结合我国国情不断优化青少年足球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为主要目标,切实落实相关的体育政策。因此,德国足球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