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英,田 中
(1.重庆市大足区城市管理局,重庆大足 402360;2.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重庆 401329;3.川渝共建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29)
城市规划区内的古树是指树龄在100 年以上的树木。按照《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分类标准,将城市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凡树龄在300 年以上,或者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科研价值的古树,为一级古树;其余树龄100 年及以上、300年以下的古树为二级古树[1]。
重庆市大足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古树作为“活文物”[2],也是大足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目前,大足区城市建成区现存古树273株,总体生长良好。但是,古树作为有生命的个体,经过上百年的生长,会逐渐衰弱。为进一步加强大足区古树的保护,本文对大足区城市古树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梳理,并针对性地提出复壮保护建议。
古树是“活文物”,是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农耕时代重要的历史遗留物,部分特殊的古树更是重要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和记录者。古树历经沧桑,是历史信息的记录和传递者[3]。它们散生于景区、庙宇、祠堂或村寨内外,与宗教、民俗文化融为一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价值[4]。例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静思才修得正果,所以菩提树被称为佛教“圣树”,受到佛教信徒的特别尊重和保护[5]。
古树是研究自然的标本,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古树在一个区域内能够生存上百年,对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纯正优秀的遗传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特别是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市里,古树能够存在上百年,更是人与自然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为当地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古树的年轮里记录了一百多年变迁的信息,通过树轮解析可获取当地气候、水文、植被、环境的变迁信息,可为众多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古树资源库中保存有部分偶见种和珍稀濒危植物,这些物种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特殊的科研价值[3]。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古树蕴含极其丰富的生物信息,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和更古老的基因,可为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古老的样本。
古树历经上百年,是研究当地古气候、植物分布和生态变化的重要实证资料。古树树体、树冠较大,固碳释氧、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显著。在维持碳储存量方面,尽管古树个体的数量较少,但能够贡献不成比例的碳储量,即使在古树死后也能够长时间地维持树干和枯枝中的碳。此外,古树在土壤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古树能够将土壤深处的养分传递到地表土壤,并通过吸引动物的方式增加土壤养分的输入[3]。
古树是植物景观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部分,超越时空局限,是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强烈的景观震撼力。千姿百态的古树形成独特的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见图1、图2、图3)。
图1 宝顶石刻风景区内二级保护古树银杏
图2 大足区气象局内二级保护古树黄葛树
图3 大足区东关老大桥南桥头二级保护古树黄葛树
大足区隶属于重庆市,自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建大足县,取“大丰大足”之意而得名。大足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部,地处重庆丘陵与平行岭谷交接地带,介于东经105°29′~106°02′,北纬29°24′~29°52′之间。大足区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积带重庆沉降褶带,境内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总厚度374~1 750 m,其外有新生界第四系河岸堆积物,地势略呈倒置三角形,东南边缘和西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为广后地带略低而宽缓,馒头状孤丘广布,海拔270~900 m,总的地貌特征“三山六丘一分坝”。大足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空气湿度大,日照偏少,无霜期长,春季冷空气频繁,盛夏伏旱较多,初夏和秋季多绵雨,冬季霜雪较少。同时,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特点。在石刻文化方面,大足区境内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多达75 处,造像5 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6]。
2.1.1 古树树种数量占比分布特点
由表1可知,大足区共有古树273株,计15个科,16个属,19个种。根据城市古树分级标准,一级古树27 株,二级古树246 株。其中,黄葛树147 株、楠木36 株、黄连木13 株、复羽叶栾树12 株、樟12 株、银杏11 株、柏木7 株、朴树7 株、皂荚7 株、枫杨5 株、木樨4 株、猴樟3 株、罗汉松3 株、酸枣3 株、榆树1株、灰毛牡荆1 株、蓝花楹1 株。大足区古树数量大于10 株的树种有黄葛树、楠木、黄连木、复羽叶栾树、樟、银杏,数量小于10 株的树种有柏木、朴树、皂荚、枫杨、木樨、猴樟、罗汉松、酸枣、榆树、灰毛牡荆、蓝花楹。在以上17个树种中,除黄连木和灰毛牡荆外,其余树种均在大足区城市园林绿化中有应用。建议进一步对黄连木、灰毛牡荆进行研究,并尝试在大足区城市绿地中推广应用。
表1 大足区古树种类数量统计表
2.1.2 古树的镇街分布特点
通过全面调查,大足区普查范围内古树资源分布于龙岗街道、棠香街道、双路街道、通桥街道、智凤街道、宝顶镇、中敖镇、三驱镇、宝兴镇、玉龙镇、石马镇、拾万镇、回龙镇、龙水镇、金山镇、万古镇、雍溪镇、珠溪镇、邮亭镇和高升镇共20个街道(镇)(见表2)。
表2 大足区古树分布统计表
2.1.3 古树的区域位置分布特点
由表2 可见,大足区古树主要分布在大足石刻周边、寺庙教堂宗教场所、学校、沿河居民区、旧的居民区和古道旁。其中分布在大足石刻周边、寺庙教堂宗教场所和学校的古树有202 株,约占大足区古树总量的74%,其余分布在沿河居民区和旧居民区。特别是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宝顶石刻、石门山石刻和马跑教堂,古树成群集中分布。
由此可见,宗教活动的活跃、石刻文化的兴盛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古树的保存息息相关。无论是佛教还是天主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周边的古树分布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这也反映出城市古树的保护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宗教文化使这些古树得以保存,同时古树为宗教场所设施和教众信徒们遮风避雨,见证了宗教文化的繁荣。
2.2.1 古树生长情况
根据古树的叶片、枝条和树干生长的正常或衰弱程度划分为正常、衰弱、濒危、死亡四级。1)正常。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的95%以上,枝条生长正常、新梢数量多,无枯枝枯梢,树干基本完好,无坏死。2)衰弱。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的50%~95%,新梢生长偏弱,枝条有少量枯死,树干局部有损伤或少量坏死。3)濒危。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50%以下,枝条枯死较多,树干大部分坏死,干朽或成空洞。4)死亡。无正常叶片,枝条枯死,无新梢和萌条,树干枯死。
经调查,大足区273 株古树,生长势正常的有266 株、衰弱8 株、濒危0 株。衰弱的8 株古树中,有4 株是因地处较偏远的石刻景区,人为活动减少,古树被藤蔓植物缠绕及白蚁危害所致,另外4 株是因蛀干害虫为害树干空腐及立地条件较差所致。总体而言,大足区的古树生长良好,个别长势较差的古树多因虫害和藤蔓植物缠绕所致,只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复壮措施即可恢复长势。
2.2.2 古树的立地条件
古树分布在石刻周边、寺庙教堂宗教场所和学校时,为避免人为活动对古树造成伤害及减少古树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危险,管理方对古树的生长环境进行了相应改善,古树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好。但是,该区域人流量的增加和某些不当的保护措施(如硬质铺装、周边的建筑、规格较小的树池等)不利于古树根系的生长。
古树分布在居民区内,沿河、沿街时,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立地条件相对较差。这些古树距离民房很近,生长空间狭小,离商业设施很近,土壤板结,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环境都不利于古树的生长。
古树都是树龄很大的树,生长势普遍较弱,抵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能力相对较弱。引起古树衰弱的原因主要有极端气候、雷电火灾、地下水位升降、病虫害、野生动物危害、工程建设影响、人为活动引起的土壤板结、各种污染、人为直接损害、恶性藤蔓缠绕和管理不当等。在城市环境中生长的古树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古树需要我们精心地保护。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大足区古树生长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大足区74%的古树分布在大足石刻周边、寺庙教堂宗教场所和学校,这些区域人为活动非常密集,对古树的影响较大。其次是有害生物的影响,包括病虫害和恶性藤蔓。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少量古树有白蚁为害过的痕迹,少量古树树干有藤蔓附生。最后是风、雨、雷、电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少数古树分布在旷野、山脊上,虽然数量少,但极易遭受雷击。
古树保护宣传,形式多样,可因地制宜进行宣传[7]。如大足区部分古树在学校内,学校可结合校内古树的实际情况,开设古树的生物科学课程,让在校学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古树,理解古树的价值和保护的意义。
1)分布在宗教文化活动场所的古树,在改善古树的生长环境的同时要修缮和保护这些宗教活动场所,让人们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继续善待这些古树。主要的环境改善措施有:拆除废弃的建(构)筑物,如严重影响古树生长的小树池;对根系裸露、枝干易受破坏或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宜设置围栏,围栏宜设置在树冠垂直投影外延5 m 以外,围栏高度宜大于1.2 m;游人多、踩踏严重的区域应铺设铁篦子或木栈道,长和宽宜大于2 m;清除古树保护范围内的杂草、灌木和缠绕树体的藤蔓,移植影响古树生长的乔木;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修缮和保护,因为如果宗教活动场所被荒废,人们对其内古树的关注度势必减少,保护力度势必降低。
2)分布在学校、居民区内、沿河、沿街的古树,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应采取相应措施协调和改善古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主要的环境改善措施有:人流多、踩踏严重的区域应铺设铸铁篦子或木栈道,长和宽宜大于2 m;拆除废弃的建(构)筑物,如严重影响古树生长的小树池;清除保护范围内堆积的渣土,物料、垃圾和有毒、有害物质等杂物;古树周边有商业活动的,应杜绝废弃污水进入;清除古树树冠范围内的电线。
3)分布在旷野、山脊上的古树,应在其旁安装避雷针。
从日常管护入手,建立巡查制度,分片区定期进行保护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针对城市中每棵古树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开展“一树一策”的精准管理[8-9],根据每株古树的具体情况,划定保护范围,协调古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有计划地开展病虫害防治、树洞修补、避雷针安装、土壤改善、定期施肥等复壮工作。根据大足区古树生长现状,可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1)土壤改良、施肥。进行土壤质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地开展施肥和土壤改良。施肥改土时应采用土沟或土坑的方式改良深层土,同时在坑、沟内安装100~150 mm 带有壁孔的PVC 透气管,并用无纺布包裹,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根系表层土改良应将表土层刨松后掺入细沙、有机质、有机无机复合颗粒肥、微量元素、生物活性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等,与土壤混匀,压实、整平地面后及时浇水。
2)空腐树洞修补。树干空腐是黄葛树古树的常见现象,可能会导致古树生长势衰弱,应及时进行处理。修补前应进行仔细诊断,以确定具体修补内容。①对洞内腐朽物质湿度大、不通风、水分不易排出的树木应进行堵洞修补。堵洞修补的主要工序有清腐、干燥、洞壁杀菌防腐、洞内龙骨架支撑和封堵洞口等,龙骨架宜采用硬木或钢筋等硬质材料,树洞封口及造型应采用铁丝网、无纺布。洞口封堵后,宜制作仿真树皮进行美化。②对树体多洞或树洞开裂、干燥、通风良好的树木应进行洞壁修补。洞壁修补的主要工序有清腐、干燥和洞壁杀菌防腐等(见图4)。如果树干不稳,还应进行加固。对于严重影响景观的洞壁修补树木,可按堵洞修补方式进行操作,然后进行仿真树皮美化处理。
图4 树干清腐处理
3)树体加固。大足区分布在人流密集区域的古树较多,对于存在折断、倒伏等安全隐患的古树,应采取树体加固措施以确保人和古树的安全。根据树体主干和主枝倾斜程度、隐蔽树洞情况制定树体加固方案。①主干或主枝倾斜度大,有发生倒伏的倾向时,应采取镀锌钢管进行支撑,同时可采用仿真树皮制作工艺对支撑进行美化(见图5)。②当主干或主枝倾斜度小,附近有附着物时,可采用钢丝绳牵引的方法进行加固。
图5 大足商城内一级保护黄葛树树体加固美化处理
4)古树白蚁防治。白蚁是古树的一大威胁。大足区部分古树发现有白蚁为害过的痕迹,需进一步加强白蚁防治。古树白蚁防治主要措施有:①增强树势。加强古树的保护和复壮,做好树洞和树干外伤处理,防治白蚁入侵。②挖巢。加强白蚁危害检查,如在古树名木附近或树体内发现有蚁巢,采取挖巢或取巢的方法进行白蚁灭治。③灯诱成虫。白蚁分飞季节,利用白蚁有翅成虫趋光性的特点,在古树名木周边设置白蚁成虫诱杀装置(如黑光灯等),诱杀分飞扩散的白蚁有翅成虫,降低白蚁在古树名木或周围环境中筑新巢的概率,同时降低白蚁种群密度。④喷粉灭杀。对树干、树洞、树体朽烂部位及树基周边环境进行详细检查,如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白蚁个体,即可采用直接喷粉灭杀技术。该技术利用白蚁营巢居的社会性昆虫生物习性,带药白蚁将药粉带回蚁巢内,再通过个体间的舔舐、交哺、清洁等行为特性,将药粉在白蚁个体间相互传递,使更多的白蚁个体受药死亡。⑤毒饵诱杀。在对古树木周边进行检查时,如发现有少量活体白蚁或有明显白蚁活动迹象时,可采用毒饵诱杀技术,即在有活体白蚁活动处或白蚁明显活动迹象处安置毒饵进行诱杀。常见的毒饵有诱杀包、诱杀条、诱杀块等。
大足的古树与石刻、宗教息息相关,在古籍中搜寻这些古树的历史记载,找寻古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把这些古树见证的历史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赋予古树人文气息。
为保护而保护,古树保护的力度,保护的投入,保护的动力可能会大打折扣。同时,当地政府投入保护的资金有限[10],这也是古树保护的一个共性问题。只有挖掘和发现古树的价值并合法地加以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树。前文已经阐述了古树的价值,我们可以对这些价值(特别是生态景观价值)进行梳理,合法地利用起来,让保护者、管理者及市民切身体会到古树的价值。这样古树的保护工作就会顺理成章。例如,因为大足区的古树大部分都在宗教活动场所、石刻景区内,所以在设计景区旅游线路时,可挖掘古树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故事传说,设计以古树为节点、打卡点的古树之旅线路,把古树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在利用的同时,应严格按照相关保护规定做好保护措施,避免人为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