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莉
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要实现“五育并举”,尤其要重视德育与智育,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也要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做好课程功能定位,推动“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目标,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评价等措施,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立德树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是可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强调应当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少年,这为“立德树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有力指导。其次,初中语文教材内有大量的德育资源,既有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教学资源,也有赞美勇敢、奉献、友情、公平正义等人类高贵精神品质的教学资源,这使“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顺理成章,有资源保障。最后,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立德树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参考,使“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具有现实基础与经验借鉴。
首先,“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体来看,推动“立德树人”的渗透融合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锻炼自身思维能力,实现知识层面的发展,而且能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主动向英烈、先贤看齐,使学生保持较高的道德修养,使其在学习有关先贤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此实现知识、道德修养、民族情感、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其次,“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有助于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推动“立德树人”的渗透融合有助于学生主动与教师开展教学互动,增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能形成自觉复习、主动反思的意识。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显著作用。
最后,“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能促进初中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在推动“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并开发整合德育资源。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师自我精进、实现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要意识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生活性,前者对应智育目标,而后者关照德育目标。在此基础上,推动“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目标。例如,在《陋室铭》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置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陋室铭》要表达的主旨及刘禹锡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与《陋室铭》表达的精神品质相似的真实案例,使学生在主动探究思考中实现德育发展,实现“立德树人”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教师应主动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自主探究、互动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应用。例如,教师将自主探究与互动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分析《爱莲说》中的隐喻手法及作者情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文中所赞美的精神品质。同时,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插入一些历史小故事。例如,周总理和鲁迅先生都是周敦颐的后人,以此为切入点以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思考周敦颐、周总理、鲁迅先生三人在精神品质方面的异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后会明确,虽然他们的职业和人生经历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为国为民、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而这与绍兴周氏家族的精神传承具有密切关系。借助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能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可用于德育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对这些德育资源进行开发整合,找出其中对应的道德品质,而后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例如,《送东阳马生序》涉及的德育元素主要包括一心向学、诚实守信、不畏艰难困苦等,教师可以将其整合起来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同时实现道德品质的发展,感受到宋濂身上的求学精神,能受其感染而主动端正学习态度。可以将课内外德育资源相结合,在展示宋濂一心求学、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的同时引入现代社会中有关求学、诚实的案例,如刘秀祥背母求学、胖东来诚信经营等,实现古代人物事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充分结合。
再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文涉及的德育元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建筑理念、匠人精神,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教学中可以从匠人精神、文化自信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向古代匠人看齐,学习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展示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古建筑文章或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同课文对应的德育元素存在明显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材分析,准确把握课文对应的德育元素,才能使德育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切实推动“立德树人”有机融入语文教学。
教学评价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推动“立德树人”持续落实的重要抓手。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全面评价,对学生下一阶段的德育发展予以指导。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学生能否运用知识进行阅读思考,或应用知识进行写作表达,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同时,教师应当给出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包括学习态度、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等不同方面。例如,发现某学生在课堂中对其他同学的求助置若罔闻,教师可以走到该生身边,对其轻声提醒,既避免学生在大庭广众下感到羞愧,维护学生自尊,又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促成学生共同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可行的,而且对师生协同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教师应从课程功能定位出发,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推动“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主动整合语文教材内的德育资源,完善语文教学评价,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