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高
一
文学是什么?文学绝对不应该游离于历史与社会之外,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而应该是历史与现实、社会与生活最真实、最具体的反映与呈现。所以,法国文学批评家雅克·朗西埃在其《文学的政治》中说:文学“有自己的政治,或更确切地说有其特定的元政治”,这就是真实的、具体的、体切的去反映与呈现人类所经历过的历史生活和正在经历的现实日常生活。“文学就是真实的生活,是为我们治疗爱情虚构和政治虚构的误解的生活”。⑴是的,真正的、好的文学,就应该是通过自己与现实世界正在进行的当下生活之中的日常零碎经验,有耐心、有温度地去体切人们生活的艰辛与痛楚,真实而具体地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心理肌质,发现与恢复历史传统中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重申与建构对于未来的理想生活、劳动热情和工作责任,营造总体性的人生价值规划和富有活力的向上、向前发展的社会态势,重建共通性的价值意义与理想生活。这样的文学,不是那种拘囿于个人私密的孤芳自赏与酬唱往来的文字游戏,不是那种有意无意逃避或规避复杂的现实生活的貌似阳春白雪其实是无能无力的“纯文学”,它超越了曾经对于历史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模仿,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对世界的阐释,而是要去参与现实,干预生活,努力成为世界社会与现实生活本身的组成部分,进而在行动中改造生活。
中国的文学,从遥远的古代文学到上世纪初的现代文学、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当代文学,一直都有干预现实、干预生活的优良传统。当下的文学创作,理应汲取这些优良的文学传统精神,努力去反映与呈现真实的生活,努力去干预现实,改造生活。
近期,我从张炜的长篇小说《河湾》(《花城》2022年第3期)、阿袁的长篇小说《纵我不往》(《当代》2022年第3期)和笛安的长篇小说《亲爱的蜜蜂》(《当代》2022年第4期)中,已经感觉到这种锐利的、新鲜的、饱满文学力量。这就是:文学如何去改造生活。
这篇文章,想从张炜的长篇小说新作《河湾》谈起。
二
《河湾》应该是張炜个人文学创作史上很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应该是新时代文学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你读一次是不行的,你起码应该读两次。只有如此,你才能真实而充分地感受到它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性的意义。它准确而敏锐地射向我们正在进行的倦怠而浮躁、急速而心烦的生活的靶心,直抵我们那茫然而不知根柢的心。它生动而急切地告诉我们,要用我们那穿越历史苦难、现实抵抗和精神救赎的坚强灵魂,告别这种急速而厌烦的浮躁生活,回归那安宁而生动活泼的内心,要过有价值和有序的生活,要过我们心中一直在追求的理想生活。可惜,现在的人读书的耐心严重不足,或浮皮潦草地翻着看一下,或读一点儿就想推测全部,如此还要急急地发表高论,往往是言前而不及后,言表而不及里,枉费了作家的那一片辛勤创作的苦心,枉费了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因为,《河湾》不是那种浮而浅的“小长篇”,而是一部密度极高的“大长篇”,是对人类目前正在进行的生存境遇的真实追问,充满了作家张炜对世界与人生、历史与现实的新思考与新探索。
新世纪二十年以来,有两部理论著作能直抵人类社会目前的生存状况。一部是当今世界知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德国耶拿大学社会系教授哈特穆特·罗萨2005年出版的《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改变》,他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加速的社会。他对这种因社会加速而出现的新异化展开了理论批判;一部是德国的亚裔哲学家韩炳哲2010年出版的《倦怠社会》。它的英文标题是“The Burnout Society”,意思是“燃烧殆尽”。他认为,我们已经被一种重复而无效的高强度劳动,把“身体被掏空”,从心灵上产生了严重的厌倦、厌烦心理。他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已经不是外部破坏力量的入侵,而是自己对自己“过量的肯定”。“功绩主体同自我抗争,从而陷入一种毁天性的压力之中,人必须不断超越自身。这种自我剥削,伪装成自由的形式,并且以死亡为终结。精力枯竭便是这种绝对化竞争的后果。”⑵
《河湾》的主人公“我”,即傅亦衔,在一个省部级“大机关”工作,公文材料写了有几百万字,前程很看好,马上就成“副局长”了,“有关方面正在走程序,顶多两个月,就会与你谈话了”。但是,他已经对这种“加速”+“厌倦”的生活已经十分“厌烦”了。他想辞职去接手好朋友余之锷、苏步慧夫妇无力进行的事业,到那片自然而美好的“河湾”,过安宁而生动活泼的理想生活。面对昔日大学同学、今天的“大富豪”“黑社会痞子”德雷令对与自己“隐婚”十几年心爱的女人洛珈威胁利诱、网络陷害,傅亦衔对她说:“我们既跟不上,也没必要追逐这个加速旋转的世界,因为一切都没完没了。这是一个不断重复和累叠的欲望世界,各种欲望。这是一架大功率的粉碎机,它借助人性的特征,就像遇到了一堆干柴,很容易就把它们打成了粉末。既然是一颗草,我们还是浸到水中,比如河湾那样的地方吧,这样就不太好粉碎了,因为变艮了。”⑶真的,傅亦衔已经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十分“厌倦”:“我太忙了,要抓紧时间将半岛调研报告写出来,还要参加没完没了的会议,完成网络版的时政必答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除了不得不强迫自己睡去的几小时,只要醒来就匆匆打理,手机上堆满一个个通知,一件件事项,更不要说重要的和可有可无的各类信息:朋友留言、待回电讯、无数可疑的消息、真知灼见或卖弄的才情、显而易见的谣言、无耻的谩骂、急不可待的诅咒,林林总总不一而足。”⑷就这样,他还要面对“配合纪律整顿”举报箱里的举报,“机关的某个小组”的“谈话”:说他涉及亲属关系中的悬案,“好在已有结论”;说他“在起草公文时随意篡改、故意歪曲上级指示精神”。“我一下蒙了”“努力回忆、想着辛苦的文案工作的细节,没完没了的加班、修饬、讨论和修改的过程。我经手的文字量已达百万字,对不起,实在想不起有这回事。”他们还“启发我,找出几页打印纸念了几段”。他们哪里知道“我”这是“为了避免刻板的重复,在阐述中使用较为活泼的文字,既生动易懂又贴切原义”?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我的长处”。“令我更加吃惊”的是,他们还说“我深夜潜入某女士室内欲行猥亵”“借大龄不婚的优势多方猎艳,借工作之便偷窥女士”“有人反映你从上方,就是人家衣领那儿看下去,借着身高的优势。”傅亦衔一一回应,“问询进行了半上午”,最后负责人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心有不甘,说“那些事一看就是胡扯,为什么还要求证?”负责人微笑,“这是我们的工作”。他笑了,说“如果举报者说我暗中研制火箭,想干掉月亮,也要查?”负责人“一愣”“严肃地看着我:‘查查也无妨。要知道,我们是动机与后果统一论者。”⑸
让傅亦衔没有想到的是,在大学里与自己相识于干草垛,相爱于中文系,“隐婚”十几年的洛珈,凭借与她格格不入的继父“首长”强大的人脉资源,不仅到了她不喜欢的“金融业”,而且逐渐隐瞒了财富、隐瞒了“宫殿”,成为一个高高在上、控制一切、“什么钱都赚”的外表美丽而内心贪婪的“女王”。他的心彻底碎了。“这其中到底隐下了多少惊心的故事,已经超出了自己的理解力。”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洛珈了,“我”则成为“一个猜测者和沉默者,就像一头语言不通的骆驼,被主人牵到场上看球。进球了,狂热的呼喊震耳欲聋。而我是一头骆驼。”⑹他已经“厌倦”“厌烦”了这种生活和这些人。他毅然决定,告别这种没有价值与意义的生活,走向“河湾”。即使在“河湾失去的那一天,我仍然会活下去”,因为他知道,“山河本身比我们浪漫,它其实是自带光芒的。”
长篇小说《河湾》,以它六七十万字的宽阔、厚重和细密,向我们展示出人类共同面对的这样一个“精神与心灵的关口”,呈现出一个正直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最重要的一次抉择”。
三
“‘厌倦,一切都始于它并终结于它。终点是令人惧怕的,那往往要伴随暴力和狂躁,是难以承爱的巨大痛苦。‘厌倦一般不可避免,它的令人恐怖之处就在这里。”“本来一切都好好的,都还可以,可是‘厌倦已经悄悄来袭了。于是人们用各种方法抵抗‘厌倦,总是收效甚微。尽管如此,这种实验和尝试还要一代代进行下去,哪怕付出血的代价。无一例外的是,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会‘厌倦,包括对抗‘厌倦的方法,它本身也会‘厌倦。这才是最为可怕的,无以疗救的。”⑺
所以,《河湾》中说,人们后来用了很长的时间研究“厌倦”,并且把它做成了“一门真正的学问”,甚至认为“它牵涉社会政治学,还衍生出更多的其它方面。我们发现它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已经存在了几千年。”⑻那么,如何才能战胜“厌倦”,改造我们的生活呢?《河湾》告诉我们,必须到现实社会中去寻找真正的“高人”,并且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伍,去过有价值和意义的理想生活。
《河湾》从始至终都在寻找“高人”。小说一起笔,就写道:“我的朋友燕冲善画‘访高图。画中的‘高士们一个个宽袍大袖,居于山水僻地,面目模糊,束着高高的发髻。这些人在陋屋草堂里烹茶,在溪边抚琴,都是寂寞高人。”⑼但是,朋友和我们向往的“那样的生活”,今天早已找不到了。那个时代连同那样的人、那样的山水,“全都一去不再复返”。今天再也无法遇到那样的“高人”,更多的是活动着的各种各样的“异人”“怪人”。像雅致美女洛珈,风姿绰约的“女上司”,朋友余之锷、苏步慧,傅亦衔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异人”“怪人”。“这些人初看与常人无异,骨子里却大不一样,说不定正偷偷过着惊世骇俗的日子哩!”⑽直到小说的结尾,傅亦衔给朋友打电话说:“燕冲老兄吗?是我,想请您今秋来一趟河湾,来这里画‘访高图。”“那里有山吗?”“有山有河,还有真正的‘异人哩。”“‘那好,那太好了!他答应的非常爽快。”⑾尽管,自由而博学的何典、“知义之人”耿杨,还有质朴无华的老鲁夫妇,可能就是小说所倾向的过着有价值和意义的理想生活的“高人”。但是,小说最后没有让主人公傅亦衔说他们就是“高人”,而是称他们为“异人”,比他这个“怪人”要好的多得多了。
现在的现实社会中,“高人”十分稀缺而珍贵。“异人”次之,还有一点。“怪人”更次之,也还有一些。现在社会更多存在的是常人,像小说中的圆圆、生生、棋棋、女体队员、歌手小木澜等众多的男男女女,也有不少“坏人”,像德雷令、“老科长”等等。但是,令人感到恐惧而震惊的是现在的现实社会中,伪“高人”、假“异人”太多了,如何识别他们,实在艰难而复杂。洛珈无疑是一个伪“高人”,朋友余之锷、苏步慧夫妇和风姿绰约的“女上司”可能就是假“异人”。整部小说写的就是,傅亦衔即“我”这个“怪人”如何识别和与伪“高人”珞珈,假“异人”余之锷、苏步慧、“女上司”决裂的漫长故事。尤其是与最要好的朋友余之锷、苏步慧从心灵上的沉痛告别,并接過他们曾经追求而后迷失的“河湾”理想生活,是令人心疼而痛苦的。而与伪“高人”洛珈由“美”到相爱,由相爱到被“美”欺骗的心灵经历,更令人震惊、恐惧和心寒。所以,作者才借主人公说:“所有人,包括我,我们千万不能低估美的力量。”⑿
作者借主人公的嘴,和好朋友余之锷讨论,说出了他心目中的“高人”与“异人”的标准:“特立独行也许比身怀绝技更重要,因为那关乎心态和品质、自我恪守。一个人的刚正不阿、不随俗见的坚持和洞悉、勇气和心智,大概是‘异人的核心内容。”“‘异人是拥有自我的人,他们不在潮流之外,也不在潮流之中,而在潮流之上。”“他们避世独处是因为要思考和处理复杂的内心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糊涂。跟随潮流是俗众,淹没潮流会丢失,而在潮流之上,就会有更开阔的视野,那才是‘高人。”⒀
四
什么才是有价值与意义的理想生活?如何在穿越苦难的历史、抵抗强大的现实,于真正精神救赎之中,重新建立新的价值观,去真诚而踏实地过自己理想的生活,这才是《河湾》要启示我们的。
“厌倦”的确是一门己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学问。其实,在西方中世纪及后来的基督教神学中,骄傲、贪婪、淫邪、嫉妒、贪食、愤怒和懒惰,被定为“七大罪”。而“懒惰”,可称之为“倦怠”“沮丧”“精神萎靡”,更接近于我们现在社会遭遇的“厌倦”“厌烦”。是因为“厌烦”,才“倦怠”,才懒惰,导致进入一种麻木、沮丧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会使人对获得神圣的天恩感到绝望。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下去,会导致人患上近似于当今精神病学家诊断的深度抑郁症。那么如何克服并远离这“七大罪”,远离亘长而漫延的“厌倦”心理呢?西方的哲人们据此提出了人的“七项基本美德”。七项美德中有三项被称为“神学三德”,曾经在《新约》中得到了强调。这“三德”就是信、望、善(即爱),即亘古至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其他“四德”被称为人的“自然美德”,源自古希腊人的道德哲学,即“公正、审慎、节制和坚毅”。
有信、有望、有爱、公正、审慎、节制和坚毅,就是需要我们重新建构的人生价值观。只有重建价值观,才能过上自然有序而活泼生动的理想生活。可是,这又是何其艰难而痛苦啊!
“我”即傅亦衔,承认自己还仅仅是一个“怪人”。他和大学校友、美女洛珈在一个散发着蒿草气息的草垛相遇后,以为遇上了“高人”,两人决定以“爱情保鲜法”进行了十几年的“隐婚”,“分开,彼此独立,和而不同,相敬如宾;一生热烈、真挚、渴望”⒁,过一种永不“厌倦”的爱情生活。傅亦衔与洛珈的一趟隐秘的老家之行,让他惊奇地知道了过去更多的“异人”。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乱世时代中,洛珈的外祖父是一位善良优雅的绅士。他和夫人以及儿子都被匪徒们杀害了,只有洛珈的母亲侥幸生存下来。后来,母亲因为漂亮而且有文化,被区长发现并受到重用,但又因为身世问题被关了起来。区长因为为她申诉而被降职,又因与她结婚而被驱逐出城。母亲和区长只好上山到矿工学校当老师,期间生下了洛珈,度过三年的幸福时光后,区长因继续不停地上诉而被关在牢狱绝望而死。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洛珈母亲被一位位高权重的首长看到,并与她结婚,首长成为了洛珈的继父。首长曾经就是那个年代地方武装中的游击队员。已经是高中生的洛珈认为首长了解并可能参与了杀害外祖父及其亲人的匪战,与其不和,并一直写信追问。但是首长一直到病重离世,都含糊其词,不直接回答。母亲则告诉洛咖,他比我们更懂也更明白,所以连试都没有试。“他说世界上有个奇怪的道理,那就是一般的冤屈和是非可以申诉,黑白分明的大冤屈是无法申诉的。”⒂面对洛珈奇特苦难的身世,傅亦衔也开始了对自己家族史的书写,要为历史和未来留下一份生命的记录。也是在那个乱世里,他的父亲是一位耿直认真的人,曾受经营产业的叔父安排,救出了人称“仁公”的革命重要人物,并约定跟随其参加革命。但是,父亲历经千辛万苦,到了约定地点却没有找到“仁公”。患眼疾重病的父亲,有幸遇到外祖父一家,与护理他的母亲相爱结婚。救治了无数病人的外祖父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好医师,被人称为“先生”。他结交了好多革命志士,却不幸被“半岛王”杀害。后来,父亲的叔父被“镇压”,父亲成了“伪区长”嫌疑犯,被派到水库进行劳动改造。母亲呐喊“仁公不仁”,父亲至死不信被“仁公”抛弃了。而作为“伪区长”嫌疑犯的儿子,傅亦衔从小在半岛流浪,恢复高考后,才发奋努力,考上大学中文系。
《河湾》继续着张炜《古船》《独药师》等小说对革命与历史的反思,对记忆、历史与遗忘进行着伦理道德性的审思与反省。但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叙述之中,而是继续向前推进,进行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批判。虽然,洛珈对作为首长的继父不友善,但是“我们过着人人羡慕的日子。我后来上学、毕业分配,包括结识城里一些头面人物,全靠他。他的名字就是通行证,有些人家我可以随便进出。”⒃就是因为如此,傅亦衔心目中美丽、纯洁、高贵的“公主”,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伪“高人”,进而成为一个贪婪、毒辣、冷酷、“什么都不在乎”的“女王”。当代社会无边无际的复杂性令人眼花缭乱,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也必然每天都有可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河湾》启示我们,必须在每天庸常而“厌烦”的生活中,去追求超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之上的诗性正义和理想情怀,去找一个可以憩息安身、安放心灵的地方,这就是有众多可爱动物、茂密树林和世外“高人”的“河湾”。
五
可是,在现实世界里,这却是难而又难的。当然,作者自己也知道,用文学去改造生活也是难而又难的。所以,張炜才在《河湾》的序言中写道,“这是我写给好朋友的一个故事”。在这“十分困难的时刻”“不知该讲些什么,无从谈起,淤积太多”,“我”只能“用它来作别”。“我”知道这“不是分手的仪式,不是意气用事”,但是“我不再与你争论。毫无意义。”“我在讲一个致命的诱惑故事。像过去一样,讲述一定伴随了自我拷问,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如果不是如此,写作将变得轻浮。”
是的,从内心深处想要改变生活的文学书写,肯定不是轻浮的,而是诚恳而慎重的,正如人生的每一天,每次都可以是“自己走入了精神和心灵的一个关口,正面临着最重要的一次抉择。”
所以,张炜对正处在艰难抉择中的好朋友认真而恳切地说:“最后,我怀疑的是这次讲述的意义:你或已失去倾听的内心。”⒄
参考文献:
⑴(法)雅克·朗西埃著,林培源译:《文学的政治》,第62-6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⑵转引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2022年7月19日,人类学学者袁长庚:《为什么下班之后只想回家躺着?》。
⑶张炜:《河湾》,《花城》2022年第3期,第93页。
⑷同上,第108页。
⑸同上,第55-56页。
⑹同上,第120页。
⑺⑻同上,第13页。
⑼⑽⒄同上,第6页。
⑾同上,第136页。
⑿同上,第131页。
⒀同上,第46页。
⒁同上,第10页。
⒂同上,第35页。
⒃同上,第34页。
责任编辑:曹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