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芬,彭 燕,孟春燕,孙菲菲,丁永华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病人心理健康,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1]。精神障碍是全球10大疾病负担之一,据报道,目前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全球抑郁症、焦虑症病人激增,此类病人作为开放式心理病区的主要服务对象,社会功能比重度精神疾病病人相对较好,但比生理疾患的病人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日常诊疗中需将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高度融合,促进其恢复社会功能、增强自我功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本文从精神卫生机构人文关怀应用情况进行系统论述,旨在为专家学者提供借鉴和思路。
护理人文关怀理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在护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本质体现在“人自身的生命价值”。在Engel教授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背景下,Leininger[3]与Morrow等[4]都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观点[5-6]。Watson提出的人文关怀理论成为护理各领域的研究热点[7],人文护理理念也成为护理行业的发展趋势[8]、医院发展的内生资源[9]。当前形势下,由于国家医疗发展的要求,护理实践发展更加技术化、效率化[10-11],成为医学技术外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12]。Watson将人文关怀的特征总结为情境性、关系性与专业性3个基本方面[13],有研究表明护理人文关怀具体体现为就医环境、病人隐私保护、对待病人耐心、病人就医体验等方面[14]。开放式人文住院管理环境与以上研究成果相契合,成为精神卫生机构的发展趋势[15]。
环境设施是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的载体,舒适的医院设施环境对于病人病情和心理康复有重要作用[16]。文化模型认为精神卫生机构开放式心理病区提供给病人休养的住院环境并非简单的治疗背景,而是弹性的治疗空间。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整体的培育性环境使住院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关闭大型精神疾病机构,住院只是严重精神障碍病人进行急性干预的选择,心理治疗相关病人选择开放式日间医院和社区康复机构[18]。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病人虽有严重精神病理,但是这种精神病理又非精神病性的,开放式管理认可病人理性行为主体,减少许多强制措施使用,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形式,体现了以人自身生命价值为本,符合“人权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5]。这与国内外专家Jean等[19-24]倡导的人文关怀理念一致。
目前护患关系已由主动-被动型发展为指导-合作-互动型[20],协调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践基础,也是护理专业素养的前提[10,21-22]。基于护患关系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利于建立治疗关系和提高病人治疗效果[23-24]。人文住院环境注重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集体,在相互关系中医、护、患和谐相处,促使病人全面发展[25-27]。心理学家Winnicott的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28]、Bion的容器理论(contain)[29]指出开放式管理通过病区各种设置给病人提供一个外在的稳定参照框架,工作人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方式对病人社会化交往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病房作为病人一个可信任和依赖的非父母的成熟客体,可以弱化其原有的不成熟防御机制,促进规则内化,病人住院过程中会提高自我挫折耐受能力,是一种修正性情感体验。如果病房能给予病人足够支持,病人就能感到安全,从而在治疗中不再是单纯去压制症状,而是敢于暴露自身虚弱,在情感上成长。有研究表明开放式人文管理同样有利于严重精神障碍病人[30]。
国内对于精神卫生机构开放式心理病区举措有的仅局限于形式上大门物质载体的开放,而开放式管理涉及人文关怀理念、专业性心理治疗关系的建立。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深化对病人和整合康复意义的认识及研究测评,并开展不同种疾病对开放式人文关怀的质性研究。
研究显示,精神卫生机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及人文关怀能力处于中下等水平,低于综合医院护士[31-34]。护士关爱行为总体得分跨度大,在联系维度(给予病人指导和教育、花时间陪伴病人)和知识技能维度上得分最低[35]。另有研究显示,女性、高年资护士、接受过人文关怀培训、工作时间长、科室人文关怀氛围好、高级职称、高学历、与家人亲密度高,同时感知同事关怀度、情绪智力得分高为精神卫生机构护士人文关怀水平的积极因素。
2.2.1 精神卫生机构护士人文关怀管理
有关精神卫生机构护士人文关怀管理的报道较少,综合医院研究显示,建立护理组织架构,制定护理措施和标准化流程[36],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除了满意度终末指标外,要更加注重病人的住院体验过程性评价。关注病人和家属的住院体验,合理配置护理人力[35],建立绩效考核奖励机制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有利于关怀措施实施。
2.2.2 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传递
人文关怀的对象不仅仅是病人和家属,还应该是护士[11],这样有利于人文关怀链的传递[37]。研究报道临床管理者不仅需要督导人文关怀措施的落实和指标完成,还要关注人文关怀传递。
精神卫生机构人文关怀处于中下等水平,既往研究中精神卫生机构护士关怀水平的积极因素有利于临床措施实施及管理干预,鼓励护士在病区参与整合医疗工作模式,关注病人症状背后的心理问题,注重病人的知情同意和隐私保护[16]。管理者能够帮助护士从专业的角度觉察和面对病人的投射性认同、移情,有利于病人社会功能的恢复,便于关怀的实施和传递。
我国人文关怀教育起步较晚,在校护生人文关怀课程占比少,护理管理者要转变职业教育观念[35],强化人文关怀职业教育。护士作为人文关怀护理的主要实施者[36],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38],尤其要注重培养临床低年资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39-40]。
护士言行专业化是护理人文关怀行为的体现[41]。精神卫生机构护士人文关怀培训报道较少,有研究将综合医院护士人文关怀融入临床情景再现、同伴现身分享、感动瞬间和心得体会人文故事分享、工作坊、叙事护理、磁性护理管理、加强护理科研交流、分层培训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关于精神卫生机构护士人文关怀的研究数量较少,缺乏随机对照试验、分类病种质性研究及系统性论述。通过对精神卫生机构护士人文关怀水平的积极因素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精神卫生机构人文关怀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未来专家学者应关注人文关怀及亚病种培训、组织架构、标准化流程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医疗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机构开放式病区病人“自愿”入院者增多,除了治愈疾病,病人和家属对住院体验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文关怀举措满足了病人和家属的多样化需求。关注住院体验,有利于提高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缓解医患纠纷和矛盾。管理者培训护士人文关怀的相关理论、制定明确流程和科学评价指标,便于人文关怀措施具体实施,保证护理质量,同时专业化的培训有利于护士处理临床突发状况、提高应对技能、传递关怀行为。今后应着重研究如何提高护士人文关怀的思想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教育与培训、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人文关怀措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