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歌唱”

2024-05-24 07:21韩菽筠
音乐生活 2024年3期
关键词:陕北音色气息

董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曾先后获文化部中国民族声乐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三等奖、第六届“通业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二等奖。2007年—2009年随金铁霖教授教学团队获文化部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9 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第八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2021年9月获第十七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授课教师:董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下文简称“师”)

学  生:金灵柯(女高音,本科一年级)、张群航(女高音,研究生二年级)(下文,两位学生简称“生”)

演唱作品:陕北民歌《赶牲灵》、创作歌曲《新编赶牲灵》(胡廷江改编)

董华教授秉承“自然的歌唱”原则,明确歌唱目的在于以本真、松弛的声音状态,自然、亲切的声音音色,朴实、真诚的情感表达服务于老百姓。在此声乐理念影响下,淡化“声乐”概念,打破“唱法”藩篱,容生活于课堂、溶技术于音乐,以轻松、活泼的语言表述将复杂道理简单化、枯燥问题生动化、抽象描述具体化,尽最大可能在歌唱生理与心理两方面为学生减负,将他们的发声机能、多维音色发挥到极致,并与歌曲情境相吻合,大大提升了课堂有效性。她鼓励学生吸收多元歌唱方法,所采用的具有东方气质和国际视野的中国声乐唱法能够驾驭多种声乐体裁,尤其是对陕北民歌的细腻表达为传统民歌的当代诠释与传承探拓出发展新思路。

一、歌唱技术训练

(一)哼鸣练习

师:哼鸣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高位置、获得混合共鸣、塑造好听的头腔共鸣音色。唱之前不必刻意告诉自己:我要练声了,我要唱歌了,不给自己额外添加负担。想象我们拿到一首新作品,小声哼唱一段不熟悉的旋律,这就是哼鸣。

(大学一年级学生慢速哼唱级进下行音阶,音域自c1至e2)

师:(示意停)气息滞留在身体里了。来叹叹气,头动一动,嘴巴也轻轻动一下,让身体充分松弛下来(左右晃动头部,引导学生摆脱僵持的身体束缚,舒缓紧张情绪),分辨一下是否达到了头腔共鸣的要求,校验一下气息是否流动起来了。

(生头部、身体有节奏地轻轻晃动,感受松弛的歌唱状态,做开口哼鸣练习。)

师:(示意停)你刚刚入学,先不唱开口哼鸣,如果把握不好强度,声音容易“重”,也不容易保持气息平衡。阳光、真诚地笑起来,与生活中的状态一样即可,表情是自然、好看的,声音就到位、好听了,课下练习也不必着急拓展音域。

(生抬起笑肌,继续做哼鸣练习,中间偶有打断,较此前的声音更为集中、松弛。)

师:练习过程中注意四个要点:第一,顺应人的生理结构而歌,抬起笑肌、抬头挺胸、身体放松,不刻意把身体“架”起来;第二,自然地调整气息是哼鸣的前提,用闻花或闻手上味道的动作使横膈膜下降,并伴随两肋外扩,但不能过度(用胸式呼吸法大口吸气,做错误示范),避免前胸顶气或提气,之后顺势吐气、哼鸣;第三,气息充分地流动起来,不给气息滞留在肺部的时间;第四,开口哼鸣,“哼”到由头腔、鼻咽腔、口咽腔构成的“小房子”“宝塔尖”里,想象声音从眉、眼部位发出来,可以获得更充分的头腔共鸣,也为声乐作品中子音、母音的顺畅转换做好准备。以上四个动作同时进行。

(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哼鸣练习,音域自c1至g2)。

师:观照到你的表情,微微张开嘴巴(示范闭口、微开口、开口三种哼鸣方式),“里”“外”都笑起来[1],眼神灵动起来,做全身性、表演性地哼唱,同时注意气息的均匀和稳定,尤其是长音,气流不能忽多忽少、忽强忽弱、忽宽忽窄。

(生做开口哼鸣练习)

(二)qi音节下行音阶练习

师:延续哼鸣的“吸”开状态、抬起笑肌、气息滚动等要点,在哼鸣的高位置处亲切地说:qi(示范说音节qi),让口咽腔有自然打开、空旷的感觉,此时鼻孔是扩张的,下巴和嘴巴是放松的,再给字头一点爆发力,让声音随着气流从鼻尖和笑肌处流淌出来,感受因气息滚动所带来的音乐的律动感。记得目光放远,让声音和气息作反方向进行(师两手分別在头顶和横膈膜处做上、下拉抻的动作),上面快速从上嘴唇上部“抛”出去,下面深深“叹”下来,上、下两边动作兼顾、力量均衡,感受二者辩证统一地存在。

(生用qi音节做八度音阶下行级进进行,音域自c1至bb2)。

师:注意你的站姿,身体不能僵持,不要向后倒,否则声音会随着身体往后倒,头、胳膊等部位,回归生活中的松弛状态,来回走一走、动一动,放松下来,想想哼鸣的位置。

(生调整身体,继续演唱)

师:(示意停)出现什么问题了?

生:气息顶在前胸了。

师:想象气息在身体里“转”起来,此时人是自然伸展的状态,不是压缩状。你要培养自己驾驭气息的能力,给下行的每个音以均等的气息量,速度也要均衡,气息状态是稳定的。声音被气息紧紧地包裹着,就像一个桃子,气息是果肉,哼鸣的焦点是桃核,气吸到哪里,声音就从哪里出。那么,怎么做到“以气带声”呢?与平常生活中的呼吸同样自然,仅仅是夸张一点即可,尤其是到#f2,气息“转”起来,否则下巴和脖子紧张,前胸顶气,声音质量就不高了。

(生以身体的涌动带动并感受气息流动,声音较前松弛,唱至起音为bb2的下行音阶。)

师:声音位置还可以更高一点。你试着用两手食指自气点(横膈膜处)开始沿身体两侧画一个圈,落脚在眉毛中间,构成一个尖儿,让声音沿着这条路线走,减少口腔里的声音,同时加一点哭腔,找到歌唱所需的口咽腔的空间,让声音位置更高。提醒一点,虽然是哭腔,笑肌依旧抬着,先微笑、后出声,听起来会更亲切、自如。

(生画圈,揣摩“里哭外笑”营造出的共鸣空间和声音的高位置,唱至起音为d2的下行音阶。)

师:(示意停)前后音色是不是脱节了?我们反方向思维,身体放松,起点do在这里(手指横膈膜处,唱d2),把它想象成音阶最低点,现在音阶下行,但我们想象音高越来越高,笑肌抬得越來越高,声音状态越来越上扬,“高音低唱、低音高唱”。别忘了笑肌在出声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

(生笑得更阳光,完成两个八度的qi音节下行音阶练习。)

(三)qi音节上行、下行快速跑动练习

师:qi音节快速跑动练习,这条练声曲节奏密集、颗粒感强、音域宽。要保证自始至终都在哼鸣处咬字、哼鸣处出声,让各个音符音色统一、声音位置统一,节奏均等。练声曲虽然没有歌词,我们还是把它当作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来唱,情感细腻地表达每一个音符,尤其是到f2,让气息流动得更积极一点,音乐韵律更夸张一点,情感表达更充沛一点,找到i母音的亮点,让好听的声音自然地流淌出来。

(生用qi音节做上、下行级进快速跑动练习,音域自c1至bb2)。

师:(示意停)低音到高音可以过度得更自然、平滑。把整条练声曲想象成轮子,“转”起来,第一轮、第二轮……想象各个音级在水平面上不留痕迹地“滑行”,尤其是第一轮上行音阶至高音re时,滑行遇到困难时,不能跨楼梯、用身体去“够”,脑海中不要有音高的起伏,而是抬起笑肌,露出上牙,把最高音re音往胸口方向“吸”着唱,将“第二轮”与“第一轮”中的音安放在同一位置上,声音位置始终不变。就像放风筝,整个过程是平滑的,音高越高,风筝线越要拽住,往胸口方向“吸”着拽,否则风筝就推动控制了。那么,这个“度”如何把控呢?还是那句话:自然,与生活中的状态一致。这个方法也适用于高音区旋律出现上行大跳音程的声乐作品中。音高越高、越是感到困难的时候,身体越要放松,中低音区要学会休息,怎么休息呢?在不改变笑肌和“吸”开的情况下,轻松咬字。

(生按照要点演唱,身体有节律地轻轻涌动,感受音阶“滑行”和各个音级之间的衔接)

师:(面向低年级的本科生)身体随着旋律轻轻律动,可以帮助我们感受音乐,但不适合于每一位同学,有的同学身体参与进来后会更紧张,大家因人而异,试着慢慢调整。

(生唱至起始音为a1的音阶处)

师:(示意停)鼻音重了吧?人的身体尤其是头部器官的微调都会对声音音色产生作用。鼻咽音与鼻音不一样,前者的腭帆张肌和腭提肌等肌肉群被唤醒、拎起来,参与歌唱,鼻咽腔里面的空间变得硬挺了,鼻咽腔的音响效果更好了,音色更明亮、集中、有穿透力。而鼻音太重时,腭帆张肌和腭提肌是塌陷的,产生不了太多共鸣,声音听起来非常松散。还是先找找哼鸣的位置(带着学生哼鸣),再咬字,qi……避免把声音“灌”进鼻子里。

(生进一步“吸”开口咽腔,分别用哼鸣和qi音节,体验鼻咽音与鼻音音色的不同)

师:现在“吸”开口咽腔的程度比较好,课下练习时重点多关注你的中低声区。这条练声曲音域跨度大,下行时你的身体状态松懈下来了,中低声区和高声区的音色就脱节了。我们继续用唱高音时积极、兴奋、“吸”开的状态唱中低声区的音,音色就能自始至终透亮。

董华教授所采用的感性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建立于理性思维和在中、外舞台历练四十余年的演唱实践根基之上。在承继恩师金铁霖教授声乐教学体系基础上,她提倡先“声”后“乐”,探拓出“哼、开、点、叹”技术要点:在自然、松弛状态中,以“哼”鸣位置和发声状态塑造头腔共鸣;吸“开”喉咙,获得更充分的共鸣空间、调动横膈膜、扩张胸腔,获得更为充分地共鸣空间;以头腔、口咽腔、胸腔和横膈膜四“点”配合清晰、准确地咬字;始终保持“叹”气状使气息沉稳、流动,并与“哼”呈反方向运动,最终获得声音的焦点。“哼”“开”“点”“叹”浑然一体、不可偏废。将上述技术要领融入哼鸣和qi音节这一闭口音作为主体的练声曲中,以抬笑肌、闻花、哭泣、滑行等生活场景和真实感受,引领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快速捕捉并掌握技术要领,展示本真、自然的声音音色。

二、演唱实例解析

师:声乐作品旋律中的强、弱、快、慢,全然来源于生活场景,歌词中的悲、欢、离、合,是生活语言的延伸与夸张。歌唱时牢记“哼、开、点、叹”,把练声曲中哼鸣的高位置、“吸”开的状态,气息的控制和练就的亮“芯”儿“装”进歌曲中,自信地把你最自然的声音流露出来。陕北民歌《赶牲灵》的创作背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性风格特征,你课下有所了解吗?

生:老师,《赶牲灵》是陕北信天游体裁的代表作,来源于编创者张天恩老师赶牲灵谋生的真实生活感受。陕北在黄土高原一带,黄沙旷野、地广人稀,赶牲灵的人背井离乡、风餐露宿,渴望和亲人团聚。家人呢,她站在高坡“峁”上,眼巴巴地望着千沟万壑,听到远处骡子身上的铃声,把满怀的深情和对家人的思念抒发了出来。

师:你的描述很有画面感,相信这个生动的画面能帮助你把歌曲表达得更到位。下面我们一起从歌唱语言、支点选择、润腔使用、真假声转换四个方面,来挖掘这首歌的乡土韵味。首先,语言方面,把普通话和方言结合使用,易于理解也便于传唱。陕北方言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是z、c、s,zh、ch、sh不分明,保留了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η这些入声字,在使用陕西话的前提下把能展示其地域特色的音节使用方言即可,比如“赶牲[seng]灵”“那[nei]个咬[niao]”“那[nei]个路[lou]”。

(本科一年级学生演唱《赶牲灵》第一乐句。)

师:陕北人还习惯用儿化音,在“走头头”“骡子”“三盏盏”“铃子”后面加“儿”,我们把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出来。

(生跟随老师用方言读歌词。)

师:之前讲过胸腔“支点”,你认为这首歌用哪个“支点”比较合适?

生:“小支点”。

师:很好。作品决定声音音色,地域性、风格性较强的民歌,以及歌曲《赶牲灵》中农村女人对家人的牵挂,决定了演唱时选用透亮、集中、靠“前”的音色最合时宜,但它绝不是做作地“捏”出来的,要在口咽腔“吸”开找哼鸣位置、抬笑肌、气息“叹”下来的前提下,把胸腔“支点”想象成针尖儿,盯住它、不偏移。同样,其他类型的作品表达也不必拘泥于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只要转换胸腔“支点”来转变音色,发出自然、轻松的声音就可以了。

(生用指尖意念“小支点”,继续演唱。)

师:(范唱)甩腔、滑腔、嗽音这些润腔方式是陕北民歌的润色剂,可以变“死音”为“活曲”。比如衬字“呦”,结尾处上行四度甩腔,结尾的音节发音为“咦”更易找到头腔共鸣,让声音具有穿透力。

“朝”字前面加倚音sol,后做下行七度滑腔處理。

“来”字用嗽音唱法来表现苦音,表达内心压抑、凄苦的情绪,在哼鸣位置处用哭腔。

师:真假声转换尤其是如“子”与“呦”等闭口音与开口音的衔接,要保证不留痕迹地过度。比如“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音域跨越十一度,中声区用真声偏多的平腔唱法“直音”演唱,让声音既有真声的力度和亮度,又具备高位置和圆润感,第三小节八度跳进渐渐掺入假声,四度上扬的甩腔,从容、大胆地“滑”向假声。这些都需要在“吸”开的状态下、在哼鸣位置处完成闭口音与开口音的换字,气息“滚动”起来的同时抓住风筝的绳子(“叹”气),换字时嘴巴动作小,咬住字头,马上松开,让我们看到你的上牙。(范唱)

《赶牲灵》润腔后旋律(董华教授演唱,笔者记谱):

师:歌曲旋法中频繁使用的四度、五度、七度、八度大跳音程,与地方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装饰音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歌曲的风格韵味,请你课下细细品味。歌唱越细腻、越感人。歌曲中规整的一字一音的腔词节奏使歌曲具有叙述性,来,我们一起讲述赶牲灵的故事,把胸中的情感“喊”出去!

(生完整地演唱一遍,师不时示意停、提醒细节处理。)

师:我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质朴的陕北风格,看到了一位纯真、土气的热恋中的农村女子形象。

(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演唱创作歌曲《新编赶牲灵》引子部分。)

师;这首《新编赶牲灵》是胡廷江老师为适应当代听众的审美趣味,基于陕北民歌旋律所做的大胆尝试。演唱时歌唱语言、情感表达、润腔使用与原生民歌基本一致,但由于作品的音域做了较大拓展,最高音在high C,因此在引子和第三乐段,需要更多地融入现代声乐技术和方法,可以在意念上将“点”放大一点,把胸腔“支点”想象成一个碗,让音色有所微调。

(生继续演唱。)

师:你对民歌《赶牲灵》把握得很到位了,想叮嘱你的一点是《新编赶牲灵》中的衬词衬腔,它们是陕北民歌特有的表现手段。比如第一乐段中“哎呀”要着重突出,来表现农村女子望眼欲穿等待哥哥归来的急切心情,苦中带着甜(范唱)。还有歌曲第二乐段“过”“哥”,谱面没有标记,我们可以用叠字来处理,“过过……”“哥哥……”(范唱),更显亲切、生动,苍凉中又有几份生活情趣,符合信天游的音乐风格。

(生随师唱衬词衬句。)

师:歌曲中的行腔是日常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虽然你不是陕北人,形不似,但做到这些,可以意似、神似。

(生完整演唱《新编赶牲灵》)

师:嗓音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你需要固定下来属于自己的精品,但不要给自己设限。希望你们打破专业声乐与原生民歌之间的隔阂,广泛涉猎,让自己具备驾驭多种风格、不同类型声乐作品的能力,在符合科学发声要求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你的歌唱状态,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老百姓。

董华教授的“自然的歌唱”声乐教学观,由仅靠感性认识、随意性的“自然阶段”,经日复一日地科学性声乐技术磨砺、打破原有歌唱平衡状态、歌唱者感到处处“受限”的“不自然阶段”,到达顺应人体生理自然规律、肌肉机理形成记忆、歌唱状态趋于自如和稳定的“自然阶段”。进入歌唱“自由王国”的演唱者,可驾驭中国民歌、传统戏曲唱段、中外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自然”意味着自信地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将紧绷的发声部位、錯误的歌唱技术回归至如婴孩般松弛、自然的状态;对于高年级同学而言,“自然”意味着不离技术又跳脱于技术、“化”技术于无形的歌唱境界;对于董华教授而言,这份“自然”源于陕北那片厚土长天、纯粹淳朴的土壤,和秦腔、碗碗腔等艺术形式的熏习,所给与她的洒脱、谦下、淡泊的为人处世之道。

董华教授为民歌而不唯民歌,从教二十五年,她站在传统与时代的两端,不断探索中国传统民歌传承与传播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出版声乐教材《西北民歌(声乐)教材》[3]《民族唱法优秀歌曲精选》[4],广泛融合新音乐元素,与作曲家合作改编陕北民歌,并将现代发声方法融入其中,结合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认知,出版《牛郎织女》《挂红灯》等个人专辑。在其指导下,学生们也将陕北民歌唱响在金钟奖、青年歌手大奖赛、文华奖等国内各大专业声乐比赛场上,并分获最高奖项。正如她时常叮嘱学生们的话:“希望你们打破专业声乐与原生民歌之间的隔阂,广泛涉猎,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老百姓。”二十三年,她与学生们一道探拓出一条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传播的自然、和谐、中道的声乐发展之途。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声乐艺术研究”(19ZD1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里笑”是指通过抬软腭,使口腔内部保持积极的扩张状态,适时扩大口咽腔空间,获得充分的共鸣效果。“外笑”是指笑肌抬起,呈自然的微笑状态。

[2] 董华:《西北民歌(声乐)教材》,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132页。

[3] 董华编著:《西北民歌(声乐)教材》,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4] 董华主编:《民族唱法优秀歌曲精选》,现代出版社,2012年。

韩菽筠 中国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国音乐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 高月)

猜你喜欢
陕北音色气息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自然的气息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春的气息”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