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0609修订日期:20231228
基金項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研究(A2022011)
作者简介:
潘智璇,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Email:shaelynpan@163.com。
摘要:
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问题的学理研究与实践探索也随之深入。
国内学术界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特性、资本的行为规律、资本的形态与作用、资本的治理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待与处理资本的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与深入的讨论。同时应该看到,学术界在资本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在研究的基础性方面存在基础理论澄清的困境,研究全面性上存在研究视角的盲点,研究科学性上存在方法运用脱离实践需求的主要问题。总结目前学术界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问题的研究状况,对资本研究进一步的方向与路径作出探析,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资本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是资本理论研究的根本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是创新资本理论的现实基础,坚持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视角是发展资本理论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研究;资本特性;资本行为规律
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4)02002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1]5。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以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为研究主题的资本理论进行了详尽阐释,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未预见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也就没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问题的讨论。“列宁、斯大林虽然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但当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没有遇到大规模资本问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1]6我国自1992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内学术界对资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程度不断加深,学术界对资本的研究也呈现出了新局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研究的成果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研究从理论、现实、历史与实践的维度出发,呈现出探索的多维度特征,不仅体现了资本理论考察的连贯性与继承性,也赋予资本理论探究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质。目前,学术界在资本研究的主题转向、资本研究的视域与方法构建、资本研究的实践转化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资本研究的主题发生转向
资本研究的主题发生转向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反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实践逻辑体现,而且也是国内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研究持续深入的理论逻辑表征。从改革开放初期关于资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考察,以论证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可行性与现实性的学术争论;到新时代以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理论的深入发掘,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的实践推进;再到新时代以后,总结先前资本问题的探索经验,深化对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认知,强调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学术界关于资本研究的主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断转向。
具体说来,新时代之前,围绕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否兼容、资本能否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问题,学术界曾掀起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争鸣热潮,对于重要问题已基本形成共识,在认识上破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兼容的思想教条,在实践上则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新时代以后,学术界的研究从澄清资本问题蕴含的学理基础转向了推动其现实化的具体操作层面,从“是什么”的研究转向“如何运用”的分析。学者们探索了如何发挥不同形态资本推动经济发展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奠定物质基础的积极作用,同时,对资本特性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了资本的逐利性在经济运行中的表现与影响,通过剖析原因进一步提出引导与规范资本健康发展的对策。由此观之,新时代国内学术界关于资本研究的主题实际上是从与顶层设计结合的维度转向了与实践操作互动的新层面。
(二)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资本研究的视域与方法
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过程为历史背景,国内学术界关于资本的研究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之路,集中体现在研究的视域与方法两个层面。资本研究的视域具体包括一般性、特殊性以及个别性三个层次。其中,资本研究的一般性视域囊括了资本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探索作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产物的资本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生关系。而特殊性视域则肇始于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讨论,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社情对马克思资本理论进行发掘与创新。较之前两者,资本研究的个别性视域有其更为具体的历史规定性,蕴含着资本理论探索的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以来,资本研究视域的具体性规定得到进一步丰富。围绕着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学术界对不同形态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着重关注了公有资本的问题。
学者们关于资本研究的方法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總体性方法,而且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使总体性方法的规定性得以丰富与发展。一是国内学者将资本研究置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之中,探索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基本规律。二是资本研究的总体性方法还体现在学者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特性与行为规律、资本的形态与作用等探索中都坚持将公有资本这一“普照的光”作为重要研究因素[2]。此外,学术界对资本问题研究的总体性方法还体现在将资本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机融合,不仅从经济发展、政策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阐发,也对个体性的资本案例开展具象研究。
(三)资本研究成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国内学者对资本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许多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理论成果。资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其背后的逻辑是从现实反思到理论创新再到实践运用的总体过程。资本研究的重要成果来源于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资本发展特殊逻辑的理论凝练。同时,资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进一步上升为具有科学性的指导思想,被运用于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服务于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供给侧结构变动引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课题。此时,资本研究涉及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社会总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补偿与物质补偿完成,社会总产品才能够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过程中,价值补偿与物质补偿的数量比例关系与结构比例关系经常失衡,导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在调节时,就必须在对经济现状宏观把握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改革切入点。”[3]结合我国供给质量较低、产能过剩等宏观经济问题,扩大有效供给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分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处理好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关系也是必须回答的课题。学者们通过对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特性研究,指出二者的分工协作能够促进资本社会化。2014年,国务院各部委开始推广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即PPP。这种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使学术界关于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理论研究的成果具有了现实形式[4]。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前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研究,不仅包括对资本特性和资本行为规律问题的探索,还涉及资本特性与行为规律在具体资本形态中的展开及其作用、在深刻认识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如何进行资本治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研究与利用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经验,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当前资本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关于资本特性的研究
第一,关于资本特性问题的学理基础研究。要深入理解资本的特性,就需要明确资本的本质,把握资本的本质是理解资本特性的前提。概括说来,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规定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分别是资本作为各种“物”的要素的规定、作为“关系”属性的规定以及作为一种“运作过程”而呈现的规定[5]。在澄清资本本质的基础上,学术界产生了以杨志为代表的关于资本特性的第一种观点:资本特性就是资本的本质(本性)存在的二重性或二重态,即资本一般和资本特殊[6]。其中,资本一般体现着资本的自然属性,资本特殊则是指资本的社会属性[7]。以张俊山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否定了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二重性的提法存在着逻辑错误,因为它将生产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已经是二重属性中的一重说成是具有二重性[8]。因此,资本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规定性是资本的唯一特性。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同时也对“资本中性论”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分析,认为“资本中性论”是不准确不科学的,因为这种说法容易使人形成资本是自然的、超社会存在的错误观念。资本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必然地属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形态,并且不同形态资本之间虽然存在“共性”,但不能将这种“共性”阐述为“中性”[9]。以顾海良为代表的第三种观点则通过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分析来回溯资本特性问题[10]。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要结合资本运动与发展的规律来认识资本特性,提出了从“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来研究资本特性的思路[2]。可见,目前关于资本特性的学理基础研究,学术界还存在一定分歧,并未形成一致观点。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特性研究。资本特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表现为在一切市场经济中都具有的一般规定性,同时又蕴含着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呈现出的特殊规定性。胡怀国阐释了资本在一切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的三个特性,即追逐利润的本性、高度流动性以及高度扩张性[11]。在阐释资本共有特性的基础上,部分学者考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本特性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资本积极作用、限制资本消极作用的观点。李楠和王继晨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整体结构中“普照的光”出发,指出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联系的公有制资本使资本特性发生了部分改变,这种变化限制了资本的逐利性与“破坏性”,并且使资本能够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的文明属性[12]。邱海平从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比较视域,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特性问题的理解。目前,学者们已经从政治制度比较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出初步回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其本质区别来源于资本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3]。
(二)关于资本行为规律的研究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行为规律的具体研究。与资本的共性特质与特殊性质相对,资本行为规律同样也存在着普遍行为规律与特殊行为规律的区分。并且在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形态的资本所具有的行为规律也不完全相同[9]。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李建平从资本运动三大规律出发,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要遵循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由此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的必要性[14]。目前,学者们主要将资本行为的普遍规律概括为逐利性、竞争性、扩张性、积累性、有偿性、流动性等六个方面。其中,金言主要关注了资本逐利性的行为规律。他认为资本出于其逐利性的行为规律,在实践中会表现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问题[15]。张艳萍把资本积累的行为规律视为资本剥削关系的基础,指出资本积累机制中的潜在问题会影响整个市场体系结构的稳定[16]。此外,有部分学者结合《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行为规律进行了时代性探析。刘琦考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范畴的特殊内涵,指出剩余价值生产者的地位、剩余价值生产的目的与占有方式、剩余价值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了全新的意义[17]。吴晓梅通过回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出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不仅是资本行为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具体展开,也是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启示[18]。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行为规律的关系研究。资本在具体的生产关系中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规律,取决于资本与何种生产关系形式相结合。依据这一认识前提,部分学者将资本行为规律遵循的原则概括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逐利行为的规范作用,阐释了资本行为规律受到生产关系形式制约的观点。其中,唐正东立足比较视域,指出当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结合时,所呈现的是无序扩张的疯狂逐利性;但是当资本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结合时,资本的生产要素功能将会沿着有序发展的轨道而专注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19]。陈晓枫和李建平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出发,探究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资本行为规律的规范与限制作用。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资本逐利的行为规律不仅要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还要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实现有机融合[7]。此外,简新华和余江探析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私有资本行为规律的规范与限制作用,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制资本虽然以私有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同时又会受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二重性行为规律的影响[9]。
(三)关于资本形态与作用的研究
第一,关于资本形态问题的研究。首先,学术界对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形态资本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顾海良指出,现阶段多种资本形态的存在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多层次并存、经济形态多样性并存的经济事实决定的[10]。吕立志认为,资本本性是资本形态多样性发展的根本动因[20]。其次,学者们对我国五种形态资本及其作用进行了研究。牛瑾等分析了五种形态资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定位与作用[21]。张跃国以资本的社会性质为标准,对五种资本形态进行了归纳,认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包括国有控制的混合资本应当理解为社会主义性质的[22]。最后,学者们着重考察了公有资本问题。部分学者对公有资本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索,指出公有资本作为资本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实践形式,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创新[23],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关于资本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存在的论断[24]。并且,学术界对公有资本的实践地位也给予了许多关注。作为决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柱石[25],公有资本为中国人民平等享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权利提供了保障[26]。此外,对于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关系研究也是学者们讨论公有资本问题的重要视角。有学者对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不同特性进行了阐发[27]。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多从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主体地位[28]、公有资本与平等劳动的内生关系[29]等方面回应了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根本区别,得出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归属主体的一致结论。还有学者在澄清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公私合一”[30]“公私分工协作”[4]的实践形式。
第二,关于资本作用问题的研究。对资本的作用要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认识。首先,学者们研究了资本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胡怀国从资本作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的视角出发,指出资本要素是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但是如果不对资本要素施加任何限制,现代化进程将会动摇每个人相对独立平等的地位[11]。牛瑾等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为切入点,指出资本能够提振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但资本无序扩张也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31]。其次,学术界对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也进行了探索。有学者通过分析资本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差异,指出资本能将其他生产要素黏合起来[31]。洪银兴等人分析了资本生产要素在创造财富中配置不同要素资源的独特作用[32]。顾海良还深入资本要素的本质层面,阐释了资本生产要素运行的内在机制,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照之光”下,资本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既是对其消极作用进行限制和改造的过程,也是其作为资源配置对象的积极作用被利用和得以运行的过程[2]。
(四)关于资本治理问题的研究
第一,关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研究。首先,学术界对资本无序扩张的表现与危害展开了研究。学者们界定了资本无序扩张的规定性。申文君从辩证运动视角出发,指出要依据资本扩张行为对其他经济体与社会的影响来判断[33]。李松龄否定了上述观点,认为只有从资本逐利性的合理与否来界定资本扩张动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消极后果[34]。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研究了资本无序扩张在不同经济领域的表现与危害。有学者將当前我国资本无序扩张的主要表现总结为资本过度虚拟化、资本过度杠杆化等七个方面[35]。乔晓楠等人深入商品流通、虚拟经济等领域进行分析[36]。李勇和吴大庆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出发,认为资本扩张导致了人的精神失范与行为失范[37]。其次,关于资本无序扩张原因的研究。高玉林将资本的特性与行为规律视为资本无序扩张的内在动力[38]。王玉认为资本逻辑本身是市场失范的原因所在[39]。其他学者分别从科技发展和政策变动[40]、国家政策与行业规律[35]、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41]等方面归纳了导致资本无序扩张的具体原因。最后,关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对策的研究。学者们针对不同经济领域提出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对策。曾雄从事前、事中与事后的资本运作全过程入手,分别提出在三个阶段预防与化解资本无序扩张的举措[42]。卢均晓提出了防止平台资本无序扩张的法治措施[43]。对金融领域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对策探究,王国刚和潘登提出了严格监管注册资本、严格限制资本的扩张倍数等措施[44]。
第二,关于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研究。首先,学者们讨论了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内涵与意义。董志勇和毕悦分析了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理论意义,认为该举措正确认识了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新的融合[45]。唐福勇指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是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能够更规范地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46]。其次,关于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目标与原则探索。张俊山提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本质就是在局部和一定程度上消灭资本[8]。魏明海和张芮杳从政策目标契合性、市场竞争公平性、风险可控性等方面提出了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原则[47]。最后,关于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举措研究。张建刚认为,制定措施的思路在于既要充分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明确资本可涉足的领域以及涉足的程度,又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形态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健全资本发展的法律制度[48]。牛瑾等人还从操作主体层面,论述了政府主体“一视同仁”“坚守底线”的监管原则[49]。
第三,关于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研究。首先,学者们对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赵锡军通过阐释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必要性[50]。曹立分析了资本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中介地位,指出了深化資本市场改革对资源配置、产业升级的意义[51]。其次,对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措施学术界也给予了关注。赵展慧提出要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中深化市场改革[52]。朱斌在分析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基础上,指出要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53]。李扬从调整股票市场结构、完善债券市场等方面阐释了在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举措[54]。
(五)关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认识与利用探索的研究
第一,关于中国共产党资本观演进的历史研究。速继明将中国共产党资本观的转变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以及对社会主义与资本的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55]。他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的认知归纳为从对资本的反思性认识,再到资本的辩证实践逻辑,以及最终形成“公私资本”批判与建构共存的过程[56]。此外,为了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资本观演进蕴含的思想逻辑,李正图等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从“消灭资本”到“利用与发展资本”,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从生产要素角度深化对资本理解的总体逻辑[57]。
第二,关于中国共产党利用资本的实践研究。学术界划分与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处理资本问题的不同历史时期,虽然学者们的分期标准不一,但总体上认同中国共产党对资本问题的探索主要经历了初步探索、步入正轨、历史转型、新时代境界四个时期。张恂和吕立志指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实现了私人资本力量“为我所用”,又保证了私人资本运行始终处于社会主义力量导控之下[58]。田永秀和张雪永从历史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资本政策的转变源于实践的推动,根本则在于认识突破和理论创新[59]。
第三,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待与处理资本经验的研究。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对待与处理资本历史的基础上,学术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与处理资本问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关于正面经验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及坚持构建中国特色资本发展理念三方面进行分析。关于反面经验的研究,学者们认为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对资本文明研究不足并且宣传不够,二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消极作用认识不足并且时常管理错位[60]。总的来说,学者们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待与处理资本反面经验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者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研究的基础性方面,存在着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理困境;二是在研究的全面性上,存在着研究视角与问题的盲点;三是在研究的科学性方面,存在着研究方法的运用有脱离实践需求的倾向。
(一)基础理论研究存在学理困境
首先,由于研究视角的侧重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学者们对部分资本理论的学理基础存在一定的争议。其中,关于资本特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阐发,不同学者间的观点差异较大。部分学者从分析资本的本性出发,将资本特性理解为资本的本质(本性)存在的二重性或二重态即资本一般和资本特殊[6],并对资本二重性进行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分。还有学者反驳了上述观点,指出资本二重性的提法存在着逻辑错误[8],资本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规定性是资本的唯一特性。此外,还有学者结合资本运动的行为规律提出了从“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来认识资本特性的思路[2]。总体来看,虽然部分学者仍持有资本特性的二重性观点,但是有不少学者已经对资本二重性的提法进行了重新思考与批判。
其次,部分学者在阐释资本理论的学理基础时存在教条主义倾向。目前,有学者仍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具体问题的具体观点和特殊结论当作教条,忽视了历史环境与具体实践的变化。例如,在讨论资本行为规律展开中涉及的“剩余价值”范畴时,有学者只是简单分析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内涵,只看到剩余价值剥削性质的一面,就得出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剩余价值的结论,这种观点不仅忽视了剩余价值作为一定历史产物的普遍性,也否定了剩余价值与不同社会制度结合的特殊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61]因此,如何结合历史条件与实践要求对资本问题的学理基础进行创新与发展,是当前资本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研究的视角与问题存在盲点
这一问题首先表现为多学科交叉研究视角的空场。目前,学术界对资本问题的讨论多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单一学科视角切入,对相关问题进行宏观理论阐发,进而形成一系列同质性的研究成果,但对资本理论的探索还应涉及哲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环境学等多学科内容,学者们对资本理论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却比较少。其次,研究视角的盲区还体现为比较研究视域成果的缺乏。目前,学者们主要聚焦于个别性研究视域,缺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理论的对比分析。在比较视域下进行考察,不仅要关注资本与特定政治制度结合的课题,还要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特性、形态、运动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探析,从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存在发展的合理性与特殊性,以便更好地引导与规范资本的健康发展。
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对资本的重要问题已经展开了讨论,但尚未进行全面的阐释,在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存在不少盲点,特别是缺乏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历史阶段研究资本的问题意识。在资本特性的关键问题即对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根本差异上,学术界还未形成系统讨论,并且对资本特性的考察缺少结合社会主义公有资本以及社会主义再生产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的探索。在关于资本行为规律的研究中,学术界还未结合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新变化,考察国际形势与外部环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行机制与运动规律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的运用有脱离实践需求的倾向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相结合的总体性方法是研究资本理论的根本方法。目前,学术界在探索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问题时,通常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资本理论研究的“第二条道路”即叙述方法的运用。学者们对研究方法的过于依赖,一方面导致了对具体问题的抽象分析,使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现实发展脱轨;另一方面造成了对资本问题讨论的深入性不够,对资本理论的探索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实践需要。而叙述方法运用的缺失,不仅导致了资本研究形式上的不规范,同时也導致了资本问题研究的具象性缺失。例如,在关于社会主义资本与资本主义资本区别的考察中,学者们大多数只是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方面总结社会主义资本的特性。叙述方法的较少运用使学者们对资本理论的研究停滞于宏观层面。
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也是研究资本理论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学术界对定性分析方法过度依赖,学者们对资本的考察缺乏从定量分析的层面展开。两种方法使用的失衡,不仅带来了相关研究中的纯理论趋向,同时也导致资本问题的探索多表现为静态研究而缺乏动态分析。其中,研究的纯理论倾向使学者们对资本问题的认识浅尝辄止、浮于表面,进而出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冲突;而动态分析维度的缺失,使资本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滞后于现实的变化,削弱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研究的展望
在总结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该研究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资本研究的基本方向。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是资本理论研究的根本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是创新资本理论的现实基础,坚持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视角是发展资本理论的重要路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研究资本问题
坚持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导地位,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求在问题的考察中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主体的理念,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深刻认识到研究资本的目的并非为了发展资本本身,而是要在充分认识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规范与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物质前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时刻警惕将资本与人本本末倒置的倾向,防范把对人的目的与为人的手段颠倒的危险。其次,在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关键是要区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观点以及蕴含特殊意蕴的具体观点。前者作为对资本理论一般性的科学认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与创新相关理论的学理基础,而后者是包含着特定时代与特殊环境条件的个别理论内容,如果在当代的研究中固守这些观点,可能会产生理论研究的教条主义倾向。此外,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根本在于正确认识与灵活运用总体性方法。这就要求学者们在未来的探索过程中,不仅要深入把握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核心要义,而且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不断创新总体性方法的使用,持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探究方法。最后,坚持资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导地位,关键在于总结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研究的经验,明确与坚持资本考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未来关于资本的探究,要继续坚持资本问题分析的人民立场、资本理论阐释的时代特质以及资本认识发展的实践基础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
(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为基础发展资本理论
坚持研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基础,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当前世界发展的大势,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与面临的风险挑战。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垄断资本在全球统治的扩张、资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资本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等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资本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坚持研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基础,还要把握资本理论的时代课题,并且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本问题予以深刻回应。在新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以经济体量积累为基础,以经济效率提升为前提,以经济动能转化为保障,以经济结构优化为抓手,以经济质量提高为核心,并从传统增长方式向新型发展模式过渡升级”[62]。因此,着眼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学术界要继续推进关于深化资本市场的改革,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资本发展设置“红绿灯”等问题的深入讨论。
此外,坚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中推进未来资本理论研究,还要处理好资本研究的现实基础与学术规范之间的关系。一是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发展与现实变化出发,构建资本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未来学术界要立足于总体研究视域,对资本理论进行全面化与系统化的探索,构建起资本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二是要明确资本理论的政治宣传与学理研究的话语界限,构建资本理论的学说话语体系。区分资本理论学说话语体系在政治宣传与学术研究中的不同形式,不仅是研究资本所必须遵循的学术规范,也是实现资本理论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视域创新资本理论
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域考察资本问题是未来创新资本理论的重要路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应用是资本理论问题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的体现,也是不同学科交互程度加深的客观要求。在對资本问题的实际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关于多种学科内容的讨论,因此,对资本的探索不仅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学理阐释,而且要从数据分析、技术应用、行政管理、环境行为等不同学科的微观层面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考察。只有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视域下坚持宏观叙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增强资本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入性。
坚持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域推进资本理论的创新,首先要求学者们关注不同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探索如何将各个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资本理论的分析之中。其次,学者们要吸收与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在资本问题的探究中灵活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最后,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视域,关键在于围绕着具体问题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加强对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探究,从而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提供前提条件。以对蕴含中国特色的公有资本的讨论为例,学者们不仅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阐释公有资本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创新性发展,而且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分析公有资本的性质与地位,同时还要对公有资本发展与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求是,2022(10).
[2]顾海良.马克思“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理论与中国资本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416.
[3]李繁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基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7(4):30.
[4]陈硕颖,杨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资本社会化研究——以资本社会化在中国特色PPP中的应用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3643.
[5]王晓丹.资本作用的历史性意蕴与当代启示[J].理论导刊,2020(7):8186.
[6]杨志.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资本特性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3):110.
[7]陈晓枫,李建平.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与行为规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720.
[8]张俊山.对“资本中性论”及其思想方法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2(7):7786.
[9]简新华,余江.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J].上海经济研究,2023(1):522.
[10]顾海良.马克思对资本特性和过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当代意义——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再研究[J].经济学家,2022(8):513.
[11]胡怀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要素:特性、作用和行为规律[J].经济学动态,2022(9):1831.
[12]李楠,王继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探赜[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5966.
[13]邱海平.关于社会主义利用资本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学动态,2022(7):315.
[14]李建平.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依据[J].东南学术,2015(3):49.
[15]金言.正确认识资本的属性[J].中国金融,2022(11):104.
[16]张艳萍.资本主义趋向问题及相关论争的思想史考察[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19.
[17]刘琦.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剩余价值[J].理论月刊,2012(8):124127.
[18]吴晓梅.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5120.
[19]唐正东.科学认识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J].群众,2022(13):3233.
[20]吕立志.马克思资本理论及其形态当代性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186.
[21]牛瑾,佘颖,陈果静,等.促进各类资本良性发展共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中)[N].经济日报,20220809.
[22]张跃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的内涵与性质[J].开放时代,2022(5):1429.
[23]杨志,陈跃.公有资本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创新[J].经济纵横,2015(9):4349.
[24]王宏波,曹睿.论公有资本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地位[J].经济纵横,2020(10):3946.
[25]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兼论公有资本的本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74.
[26]马拥军.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底线[J].学海,2015(4):374.
[27]庞庆明.试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公有资本与私人资本[J].教学与研究,2018(10):510.
[28]金栋昌,王宏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认知转型、理论确证与应用方法论[J].经济纵横,2021(7):2027.
[29]荣兆梓.公有资本与平等劳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J].上海经济研究,2018(12):515.
[30]王强.反对“私有化”与发展私有经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理论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3):1929.
[31]牛瑾,佘颖,陈果静,等.发挥好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上)[N].经济日报,20220808.
[32]洪银兴,彭文生,聂辉华,等.资本的特性、行为规律与发展规范[J].国际经济评论,2022(4):929.
[33]申文君.资本扩张秩序与规制研究[J].财会通讯,2021(14):1417.
[34]李松龄.资本有序或无序扩张的理论界定及其制度规范[J].现代经济探讨,2022(10):19.
[35]刘伟.规范和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健康发展[J].经济学动态,2022(8):312.
[36]乔晓楠,何自力,王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22(5):1737.
[37]李勇,吴大庆.资本扩张与市场经济失范行为分析[J].求实,2014(7):5055.
[38]高玉林.资本的域界与约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5.
[39]王玉.资本逻辑:当代中国市场失范的经济根源[J].现代经济探讨,2016(3):2831.
[40]姚聪聪.“资本无序扩张”:样态透视、实质批判及治理策略[J].新疆社会科学,2022(4):6372.
[41]何佳,王宠霖.反对资本无序扩张的基础:中国金融体系主要矛盾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52159.
[42]曾雄.防止平台资本无序扩张的反垄断规制模式:行为主义还是结构主义?[J].现代经济探讨,2022(10):1017.
[43]卢均晓.平台经济领域资本无序扩张的竞争法规制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7):5864.
[44]王國刚,潘登.完善制度抑制资本无序扩张[J].中国金融,2021(3):1416.
[45]董志勇,毕悦.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理论基础、实践价值与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22(3):1220.
[46]唐福勇.充分发挥“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作用[N].中国经济时报,20211217.
[47]魏明海,张芮杳.以五重信号为资本及其扩张设置“红绿灯”[J].财务研究,2022(3):39.
[48]张建刚.科学设置资本“红绿灯”,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J].学术探索,2022(9):57.
[49]牛瑾,佘颖,陈果静,等.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下)[N].经济日报,20220810.
[50]赵锡军.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建设目标和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22(3):4449.
[51]曹立.资本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8):3335.
[52]赵展慧.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N].人民日报,20211231.
[53]朱斌.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再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144.
[54]李扬.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助力双循环新格局[J].中国金融,2021(1):2627.
[55]速继明.新中国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逻辑演变及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3):141146.
[56]速继明.改革开放四十年“资本”观的历史生成与实践发展[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8(4):6782.
[57]李正图,葛文君,米晋宏.中国共产党资本认知的逻辑演进[J].人文杂志,2022(11):1525.
[58]张恂,吕立志.中国共产党驾驭私人资本的百年图景与经验启示[J].学术探索,2022(8):106114.
[59]田永秀,张雪永.中国共产党资本政策百年变迁析论[J].社会主义研究,2021(6):18.
[60]郭冠清.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本文明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637.
[6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24.
[62]姜英华.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8.
(编辑:蔡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