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继莎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近年来,随着媒体深融创新节奏不断加快,各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其中,河南卫视精心谋划、创意呈现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十分出彩。“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下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代表之作,自2021年推出以来,现已连续更新三季,包含2021年河南春晚、2022年清明奇妙游、2023年元宵奇妙游等21期作品。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出圈”,除了在尊重历史、发扬文化层面有效践行了“两创”要求,还离不开导演及其制作团队付出的巨大努力。正如学者史哲等人所言,导演作为电视节目成功与否最为关键的元素,在电视节目制作当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1]。在新时期的电视节目创作与制作过程中,导演应该顺应时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下做好守正创新工作,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以匠心挖掘和阐释文化精粹,实现厚重历史与艺术传播的深度结合,从而打造更多高质量电视节目,并使其成为广电传媒品牌建设和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最佳载体。
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期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重要任务。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常态工具,更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进程。节目导演作为电视媒体的内容策划者、把关人和设计师,理应发挥自身能动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电视媒体节目创新深度融合。
首先,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之一,本就具有引领时代风尚、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责使命,而节目导演作为电视媒体内容生产与制作的主要把关人,自然要充分发挥自身引领者的作用,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进程。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导演团队为例,其自组建以来,根植于地方优秀文化沃土,背靠中原文化富矿,在政策号召和时代呼唤下加速守正创新,以原创性电视节目“中国节日”系列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热潮,不仅得到受众认可,引发关注热潮,还带动其他行业领域的积极模仿和有效借鉴,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文化氛围,影响可见一斑。随着媒介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全媒体传播范围进一步拓展,以电视节目导演为代表的媒体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因如此,电视节目导演更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以优质作品引领“两创”走深走实,在当代展现无穷的价值魅力。其次,节目导演作为电视媒体履行自身“传承文化,服务社会”职责使命的代表人员,更要积极发挥自身践行者的作用,从自身专业优势出发,以创意丰富、内容多彩、价值深厚的高质量作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与解读工作,从而达到“两创”目标。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导演就是以中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全面、专业、系统、科学的方式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提炼与阐释,这本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方面,节目导演是电视媒体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创意设计师,在强化文化吸引力、传播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之2021年《重阳奇妙游》总导演钱林林表示,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一直在那里,大家可能只知道在课本上去学,或是在书中去读,并不一定愿意去了解,很可能因为它的表达方式不太符合观众胃口[2]。“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导演及主创团队在特色文化元素提取、节目传播渠道选择、内容呈现手段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以轻量、趣味、多元的当代传播机制促进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用户和传统文化共情,真正实现“两创”初衷并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在节目内容呈现手段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数字青年、网生代用户高度喜爱的先进数智科技为支撑,通过5G、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 XR)等技术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可视化、多元化展现,实现“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目标,其本身便是“两创”的有力体现。另一方面,节目导演是电视媒体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统筹规划师,在强化传播效果和提升传播效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电视媒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一个不断完善传播矩阵、逐渐提升影响效益的漫长过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导演及主创团队在一两个节目“出圈”后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流量关注和价值效益冲昏头脑,而是秉持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创作原则,连续打造系列同类节目,并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为基点,同时根据已有实践,与更多文化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协同规划,从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再续辉煌。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号召下,一大批优秀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都是其中代表,可视为新时代背景下广电媒体以高质量电视节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进程的典范。究其“出圈”原因,离不开导演 创作理念的有力支撑。
推陈出新是当下电视节目导演的创作核心,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目标的基础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弘扬,应该以推陈出新为主要手段,因为针对数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只有打破时空隔阂,使其与当代大众认知需求高度契合,并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展现,才能深入人心。正因如此,电视节目导演在“两创”背景下应该以“传统文化+现代表达”为创作内核,在节目内容策划、制作、编排等环节合理提炼和科学运用优秀文化元素,使其与当下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紧密关联,才能彻底展现文化之魅力。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导演在内容策划和艺术创作过程中将“航天问月”“抗击疫情”“戍边卫国”等当代社会热点话题创新融合,如《天地之中》节目单元将传统太极与现代航天科技有机结合、《广寒宫》节目单元让“嫦娥”牵起“宇航员”的手,这种借古喻今、今古融合的创作理念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完美契合,也给大众耳目一新的体验,为新时期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深入践行文化“两创”要求提供了参考范本。刘焱等人认为,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制作需要遵循艺术规律和传播规律,也要重视文化发展规律[3]。对于导演而言,如何在新时期电视节目内容层面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才是创作的重中之重。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集体的符号性活动,以仪式形式来自我界定,可加强社会政治认同和群体团结,促进个体文化认同[4]。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下,电视节目导演在构思与创作、编排与设计过程中应该善于挖掘、提炼和运用具有唤醒个体记忆的文化符号,从而让电视节目的文化仪式感更强,并能在传播与接受之中不断促进集体文化认同,达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核心目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导演在每一期节目内容中选取和展现的文化元素虽有不同,但极具代表性,如嫦娥奔月、少林功夫、《洛神赋》等,同时根据不同节目单元搭建戏剧仪式场景,让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化符号产生互动效应,从而强化文化认同感。从大象网统计结果来看,全网讨论量破900亿[5]的成绩说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不仅得到了青年受众群体的青睐和认可,同时在融合传播的仪式场景中使观众悄然形成家国认同,因而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节目“出圈”的背后,不能忽视导演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正因为他们选取了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号,才迅速触发大众联想,从而在节目播出后不断激活集体记忆,实现文化认同目的。而这也是新时代媒体人深入践行文化“两创”的有力体现,值得借鉴和学习。
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下电视节目导演重要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段,因为对比说教式、抽象式节目制作模式而言,讲故事的传播效果更强。最新科学研究表明,讲故事是影响他人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故事的信息留存率可达70%,远高于数据和事实,对接受者的影响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深[6]。“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导演以中国故事为依托,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内容叙事策略,利用线性和非线性结构进行互补叙事,从而塑造并强化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仪式建构和传播呈现效果,如2022年《清明奇妙游》节目中的先贤故事、2022年《中秋奇妙游》节目中航天员的精彩故事、2022年《重阳奇妙游》节目中书店店主的数字生活故事,等等。借由这些故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古今中国的文化基因全面展现在大众面前,从而在达到“两创”目的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和传播影响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质量文化诉求和精神需求。“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为新时期电视节目导演的内容创作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以“中国故事”为创作理念不仅可以弱化电视节目的说教色彩,还能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效勾连,从而在成功获取流量关注的同时,尽可能达到“两创”目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下,电视节目导演除了要有鲜明的创作理念,还要善于将创作理念付诸实践,充分利用技术、渠道等优质资源,如此才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切实实现以高质量电视节目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理想目标。
当前,以人工智能、AR、VR、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导演要善于运用新兴技术,以此强化新时代电视节目的用户观赏体验和文化传播效果。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制作过程中,导演创新运用AR、VR等新兴科技构建更为丰富、逼真的体验场景,以多维度的时空演绎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场文化盛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制作场景多元,既有河南省博物院、洛阳应天门、嵩阳书院等人文旅游胜地,也有依托《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金明池争标图》等文化古籍通过数字三维技术打造的虚拟场景。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赛博空间和虚拟场景给予新媒体强大的内容制造能力,通过各种感性幻想直观作用于受众感官,最终使文化节目被接受和认同[7]。此外,正因为电视节目导演对新兴技术的叠加使用,传统文化在虚拟的场景中得以呈现,这拓展了新的文化传播空间,并以超真实的感官刺激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歌手戴荃演唱《清明》之时,增强现实技术将舞台背景置换为《清明上河图》的场景,城阙高楼、车水马龙的技术场景加上歌手声情并茂的演绎,使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水到渠成、美不胜收。由此可见,新兴技术现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新时期电视节目提升用户体验感和传播影响力的催化剂,导演应积极运用新技术贯穿电视节目生产、制作、推广全流程,不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
导演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节目内容、传播效果及社会价值,还要具有电视节目运营推广思维,以多元分发新模式和全媒体触达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而这也是文化“两创”的应有之义。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导演及相关团队“前期预热+中期联动+后期强化”的运营策略。自2021年2月4日起,“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导演便安排专业人员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推出一系列精彩短视频、海报、H5等产品,旨在为春晚宣传造势和提前预热。在2021年河南春晚上,导演及运营团队更是选择在正片内容播出的前半个小时在快手平台进行直播。在春晚结束后,导演及运营团队又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发布精彩集锦视频,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搭配多平台分发和全媒体传播机制,让“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迅速“出圈”,不断释放电视节目的文化价值效益。在《唐宫夜宴》大获成功后,导演及相关运营部门及时总结经验,在2021年《端午奇妙游》还未播出时便安排有关人员在大象新闻客户端等多个媒体平台发布消息,同时发起“全网征名、演员选拔、剧本征集”的活动,让受众直接参与到节目内容生产与制作过程中,从而实现未播先火。可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导演及背后运营团队精心谋划和科学安排后得到的最好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