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的张力:法制节目中叙事的创新实践
——以《守护解放西》为例

2024-05-23 05:20:58边子捷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3期
关键词:法制民警案件

边子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全媒体时代,渗透进生活各个方面的短视频平台成为法律科普的主场,加之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集中爆发,使得本就“寡淡、枯燥、老态”的法制电视节目陷入低迷。传统法制节目,往往聚焦离大多数百姓较远的大案要案,且在重现案情的过程中不乏演绎成分,因而观众常以“看戏”之姿旁观整个案件,在“与我无关”的潜意识中难以产生情绪共鸣。于是,一些法制电视节目在市场洗牌中逐渐淡出观众视野,迫使法制节目工作者必须开拓新样态。

2019年,《守护解放西》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在B站开播,通过全景式记录展开叙述,把目光转向民警群体,以“案发现场”为第一窗口,展现长沙的“家常事”,不仅具有案件贴近性,还增添一抹趣味性和烟火气。其重新诠释了纪录片与法制教育的关系,获得高口碑的同时收割了大批年轻粉丝[1]。从2019年9月开播至2023年3月,《守护解放西》已更新至第四季,在B站中的总播放量超过10亿。

抛开其本质上为纪录片的身份不谈,《守护解放西》法制影像的来源并非是依靠技术还原“代言的现场”,而是实录现场并辅以当事人“对于事件或行动发生场所及状况的回溯或补充描述”[2]。换言之,它是在现场实录和现场追述中诞生的,这与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手段不谋而合。这似乎可以说,《守护解放西》是将“真人秀叙事”融入法制节目的新尝试。

1 “时、度”兼并的叙事文本

《守护解放西》制作团队在策划初期,便为整个节目的立意和宣传谋篇布局,并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一波“追星”式的网络狂欢,获得极高的话题热度。这一节目缘何能够抓住受众注意力并持续产生关于“民警”的热议话题,究其原因,内容的“时、度”是制胜关键。

一方面是“重时代”的议题构建。通过对案件的选择和主题设置,《守护解放西》回应了群众对社会安全和警民关系这两个时代热点的关切。其一,以塑造民警形象为单元主题的构建标准,彰显法治社会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实力。节目组着重关注民警现场执法行为、执法队伍提质升级、警民关系维护三个方面。特别是选取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枢纽或大型节日的特殊节点,来体现民警作为“繁华背后的安宁”的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此外,为打破传统思维中民警冷酷、严肃的刻板印象,节目组不仅观照到不同警种群体的执法现场,如派出所民警、交警支队、特警支队等,还以人文情怀勾勒出个性鲜明的民警个体,选取任罡、齐翔宇、欧阳瑞乙等多个典型,既以案为媒反映民警独特性格,又会将镜头对准他们的职业梦想和烦恼,为受众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在褪去警察职业的神圣外衣后,他们同样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其二,以紧跟时代话题的纠纷普法为案例选择标准,尤以本身具有反转性的内容为甚。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反转新闻一样,案件呈现过程是在民警视角牵引下由清晰到迷离再到清晰或者由迷离到清晰的过程。这些案件通常聚焦女性安全、子女教育、网络诈骗、家庭关系等热点议题。在不经意间触碰到法律的生活琐事正是教育普法的现实教材。

另一方面是“有温度”的关注视角。该片突破了“大案庭审、要案讲法”的模式,以身边事为案例对受众进行普法教育。过去法制电视节目通常会安排主持人串讲案件,邀请专家对案件进行评审,以一种“审视”之姿“以案讲法”。这些声音虽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但对受众而言,晦涩的评析难免乏味。《守护解放西》则将视角从对案件的审视转移到对生活的关注,在聚焦警情的同时,更关注民警作为“调解者”的个体本身,通过民警视角去化解矛盾、调解纠纷。对现场的真实呈现,能使受众更理解民警的工作。

2 由点及面的叙事结构

《守护解放西》的叙事结构始终遵循两条路径。一条是聚焦单一案件还原的点叙事,即以接警或警情爆料为开端,然后对事件展开深入调查、追述,呈现事件的处理结果,再借由各方回应和评价完成对单一案件的重现。另一条是呈现主体价值观的面叙事,具体而言包括依据案件内容主题构建的系列单元、借不同案件塑造民警形象的人物追拍。

就点叙事而言,民警始终作为“核心叙事者”,充当节目的“第一镜头”。他们在收到接警简讯后,通过“移步换景”的调查带领观众透过扑朔迷离的表象逐步找到事件真相。在第三季第2集《危险关系》“未成年人被强奸案”中,民警从医院接到一未成年人怀孕的警情,并通过当事人之口锁定涉案嫌疑人。在“审讯一哥”苏济明的讯问中,涉案嫌疑人供认不讳并被逮捕关押。本以为该案已尘埃落定,但在民警将三方DNA组织送检亲子鉴定后,却得知该涉案人并非胚胎生物学父亲,案件再次陷入混沌。在呈现该案件时,节目组并未刻意设计视听语言或通过剪辑来呈现反转案情,而是客观理性地跟拍民警工作,借助他们的视角还原事件前后的巨大反差。

就面叙事而言,该片会筛选具有主题互文性的案例,组成多声音、多视角的叙事集合体。这种不同叙事相互层叠的复调体,反映出节目将独立的警情案件借由共通的案发背景、人物访谈、外界表达联系起来的编排模式。例如,第四季第5集《曙光照进解放西》中的4个案情,看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都紧扣“长沙是一座有风度、有温度的城市”这一中心主旨。在保证案件真实性的原则下,单一事件被有技巧地切割成几个部分,并与其他事件穿插拼接成一集具有反转情节、冲突和协商等戏剧因素的主题单元。节目以艺术化的叙事手段将法制现场重构为具有主题性质的“社会秀场”,在一场场主题“秀”中实现普法教育。

此外,在主题的统摄下,观众会产生情感上的互文。对单个案件的悲哀与愤怒、对违法犯罪者的谴责、对民警的致敬与理解,都在其他案件中被重复、模仿、唤醒、累积,受众不再是单向度传播的接受者,而在情感上成为整个事件发生和解决过程中的参与者[3]。

可见,独立警情是“点”,具有主题含义的叙事集合体是“面”,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结构使《守护解放西》的每集都是由多个案件有选择、有逻辑地并置而成,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凸显主题的复调叙事。

3 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视角是叙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强调“谁在看,什么被看”[4]。在叙事学研究中,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直接从叙述主体的立场出发,对叙述对象投射出经验的眼光[5]。在表现真实的世界时,“内视角”更具有亲历性,能够更加逼近事实原本的存在状态,“外视角”更偏向理性,在叙述中起到连接贯通的作用。同时,任何叙事都离不开“叙事人”和“故事”这两个元素,而“故事”是从“叙事人”的“叙事视角”下形成的。在《守护解放西》中,叙事人包含直接在现场发出声音的民警、当事人、见证人,传播声音的媒体人和接收信息并反馈声音的节目受众。前者属于叙事视角中的“内视角”,后者属于“外视角”。

3.1 内视角

《守护解放西》中,叙事人眼里世界的真实性直接关乎节目的准确、客观与公正。为尽可能地还原案件真实,节目真实作者(节目组)几乎将所有讲故事的权力让位给隐含作者(民警群体)[6]。因而《守护解放西》大多采用内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即通过民警的执法记录仪、相关当事人的辩述及天眼监控展现整个案件。同时,在案件呈现中会刻意凸显民警对违法犯罪者的口头警示和事后对该案件相关法律的普及。该叙事方式去除了纪实性纪录片全知视角的冷静和客观,缩短警察和百姓之间的心理距离,给观众带来真实感的同时,还于无形中强化了受众的法律意识和对法治的敬畏之情。

以“核心叙事者”身份存在的执法者和以“矛盾激化者”身份出现的当事人能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就执法者而言,其充当了叙述和被叙述的对象。由于工作特性,民警群体的叙事链条是完整而工业化的“三点一线”——发生警情迅速出动、调查事件缘由、案件处理。但当警察从群体化的概念转化成带有鲜活特色的个体时,从他们的视角展现第一现场,能够让观众对民警工作产生新理解。就当事人而言,其被视作节目凸显主题的复调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目中,当事人可以是任何一个能够激起故事高潮的个体,如涉及违法犯罪的“黄牛”、迷路的老人、吵架的情侣等。他们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和执法者有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形成复调最便捷的方式是叙述者的话语之外,让不同的人物通过自己独立的话语进行自我表达”[7],在事件中,通过民警的询问,不同声音被呈现出来,凸显出案件的复杂性。

用内视角讲述故事,可以创造出一种不受中间媒介干扰和阻碍,直接接触到事件本质的感觉,使故事更易于抓住人心。正如前文所言,“现场追踪”作为寻找真相的叙事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受众对事件后续的探索欲望,提升观众对民警身份的认同感,进而实现塑造民警形象的目的。

3.2 外视角

“外视角”通常来源于故事外叙述者,即媒体人和节目受众。依托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编码与解码,媒体人充当节目的“编码者”,节目受众则作为“解码者”。

在《守护解放西》中,节目制作人、导演、编剧、记者等与叙事作品生产相关的人,常采用全知视角旁观整个事件。他们以“编码者”身份参与节目叙事,通过对情节内容、人物台词、节目版块进行编码设计,使整个节目始终为“塑造民警形象、彰显法治队伍、弘扬法律正义”宗旨服务。

一是将情节内容复调化。以集为单位整合具有主题共通性的案件,以季为单位建构多元化的民警形象。二是将台词作为公权力的表征。“话语即权力”[8],民警作为国家法律的捍卫者,其话语是公权力的体现。例如,在第四季第9集《自由的代价》中,一女子报警称被陌生男子猥亵,民警到现场后依法言理,严厉阻拦该男子朋友继续狡辩,使用“你别跟她(报案女子)说话”“我在现场”等言语强力控制现场秩序。三是将普法知识版块化。该片应用了“软硬结合”的普法方式。“软”是以事实为基,以民警之言和当事人之口,让现场“发声”,潜移默化地让受众意识到知法懂法的重要性;“硬”是设置普法“小贴士”“罗翔老师普法小课堂”(第三季)等,结合案件实际为受众描清法律红线,向受众传输法律知识。

大众传媒时代还衍生出同样能够左右叙事的节目受众,即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经验判断进行信息解读,形成具有主观反馈的“解码者”。在《守护解放西》中,受众群体主要呈现出“主导式”和“协调式”两种解码模式。前者全盘接收编码者的思想,不存在曲解与误会。主要体现在主流价值的弘扬和高素质民警执法队伍的宣扬中。后者与编码者的某些意图存在分歧,但不会对此过分抗拒,具体则反映在媒体平台的弹幕评论区中。

受众群体对节目信息的解码是多视点、多元化的,解读后的信息被反馈给“编码者”后,媒体人为扩大节目的传播效益,会经过合理的筛选和预判,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节目内容进行再度编码。在第三季中借调至坡子街派出所的民警齐翔宇因帅气的外表、暖心的举措和正能量的价值观,一度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齐sir”“小齐警官”,当节目中一有齐翔宇的身影时,弹幕数量和互动指数便会激增。节目组收到这样的信息反馈后,在第四季特意安排了“齐翔宇回坡子街派出所造访好友”的桥段,引出警校同校好友毛歌风、欧阳瑞乙等在岗民警对职业的感悟探讨,进而使警察形象立体化。可以说,在这个层面上,受众也是节目生产中的重要组成环节。

4 结语

纪录片工作者不应只是一个展示者或冷眼的旁观者,而更应该是一个触媒,既是“真实的传递者”,也是“社会的沟通者”[9]。现场实录的创作模式改变了法制节目中“冷眼旁观”的理性叙事,将案发第一现场和源于真人秀节目中的“现场追述”作为主要信源,辅以Z世代(网生代)喜闻乐见的剪辑方式,达到寓理于事的传播效果,给予观众“恰如其分而且恰合时宜地看待那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的能力,呈现社会的热点话题、当前发生的事件、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10]。作为一部为警民之间、社会和法律之间搭桥建梁的法制节目,《守护解放西》的叙事方式是对传统法制节目的解构和重构,既传承了法制节目普法宣传的教育功能,也创新了节目的表达方式,绘就了国家形象建构的新蓝图,更是为当下法制类节目提供了可参照的范本。

猜你喜欢
法制民警案件
一起放火案件的调查:火灾案件中的“神秘来电”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36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8期)2020-10-29 07:33:21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9期)2020-10-15 02:35:07
“左脚丢鞋”案件
学生天地(2020年2期)2020-08-25 09:03:04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7期)2020-08-04 10:19:01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6期)2020-07-14 16:10:40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新闻传播(2016年22期)2016-07-12 10:09:55
HD Monitor在泉厦高速抛洒物案件中的应用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