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录梅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叙事以线性结构为主,语言较为严肃,具有突出的书面化、官方化特点。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新闻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同时,融媒体背景下,受众对新闻资讯的需求、浏览信息的行为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但是部分新闻媒体对此缺乏足够的认知,未能及时对新闻叙事语言、叙事手法进行调整和创新,导致新闻报道吸引力不足,媒体竞争力也因此下降。新闻媒体要想突破当前困局,显著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需要借鉴不同媒体的成功经验,丰富新闻叙事内容,改变原有的叙事方式。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结合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新闻叙事的结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创作出更为优质的作品,进而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充分发挥新闻报道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传统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渠道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内容完整但是篇幅也比较长。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新闻叙事表达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的特征[1]。新闻叙事表达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闻叙事内容碎片化。进入融媒体时代后,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由于篇幅受限,新闻文本碎片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受众阅读轻量化的现象也变得更加常见。为适应新的传媒环境,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逐渐习惯于将完整的新闻报道文本分为多个片段,通过连续或者分散的方式传播,新闻叙事内容也因此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新闻叙事表达形式碎片化。传统媒体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时,主要采用“图片+文字”的形式,篇幅一般较长。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新闻叙事的表达形式变得更加丰富,除传统图文形式之外,还包括动画、短视频等,这一类型的表达形式更为生动,也更接地气,但一般篇幅、时长较短,相对较为分散。新闻工作者在运用动画、短视频等新形式的同时,需要对新闻报道文本进行分解、提炼,才能确保内容与形式相互协调,新闻叙事表达形式也因此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传统媒体背景下,新闻报道多以重大事件、政策解读、会议精神为内容,叙事语言严谨,具有浓厚的官方化色彩。进入融媒体时代后,由于参与新闻传播的主体不断增多,新闻叙事语言也开始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一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部分新闻工作者在叙事时采用了具有较强网感的词语,借以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使得新闻叙事语言呈现出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另一方面,融媒体背景下,受众体验逐渐成为影响新闻报道影响力的关键,相比传统的新闻语言,贴近生活的语言更容易在情感上引起受众的共鸣,很多新闻工作者在确保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开始“放下姿态”,采用符合受众喜好的语言讲述事件,使得新闻叙事语言呈现出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融媒体背景下,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对新闻内容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很多受众在浏览新闻的同时,还希望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但是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部分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并未结合受众需求对叙事内容进行调整,导致新闻叙事内容吸引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其一,部分媒体仍然将重点放在传递政策法规、会议精神上,所叙述的内容贴近性不足;其二,部分媒体在叙述新闻内容时,仍然沿用过去的理念,只是简单地介绍新闻事件的时间、起因、地点与过程,导致叙述内容带有强烈的官方化色彩,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其三,融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部分新闻媒体为追求报道的时效性,获得素材之后仅经过简单处理,便通过多种渠道推送给受众,未对报道内容的叙事方式、叙事结构进行细致的构思,导致难以引导受众真正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体验[2]。
传统媒体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在叙事时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交代整理事件,叙事手法相对较为简单。但是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新闻叙事的手法变得更加多样化。尤其是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上的新闻内容,在讲述新闻事件时会设置悬念,使用反转、夸张等富有创意的手法,类似的手法使得原本平淡的事件变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相比之下,部分新闻媒体在叙事时手法老套,导致新闻报道缺乏新意,“亮点”不足,难以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对新闻叙事而言,结构相当于骨架,而语言相当于血肉,合理的结构加上生动的语言,才能形成一篇精彩的新闻报道。尤其是进入融媒体时代后,受众的阅读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新颖独特、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语言吸引力明显更强,更容易获得受众的青睐[3]。但是长时间以来,新闻媒体在开展报道时,习惯于采用书面化的语言,遣词用语风格与受众日常用语风格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新闻报道吸引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报道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语言习惯也在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汇,部分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未能充分结合当前受众的用语习惯,新闻报道叙事语言创新度不足,难以调动受众阅读的兴趣。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工作者需要有意识地拓展新闻叙事题材,充实内容,通过丰富有趣的内容吸引受众,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作品。一方面,拓展新闻叙事的题材。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时,需要有意识地挖掘新的叙事题材,在常规报道的基础之上,尝试融入当地的轶闻趣事,或者适当讲述与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以增强报道的亲和力。比如,《扬子晚报》2023年10月3日发布报道《人在旅途,风景处处》,该报道既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国庆假期旅游业再度升温的景象,又从微观入手,友善地为出行游客给予相应的出行提示,还加入了一段生活化的描述:“在节日里,人们难免会遭遇拥挤,也许会碰上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这时,不妨保持一份平和与淡定,以最大善意化解‘小磕小碰’。”这段话十分贴合受众的需求,指出人在旅途,也是一道文明风景,要让文明旅游成为旅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另一方面,融入更多的话题元素。随着媒体融合深入发展,受众在获取资讯的同时,更希望能够参与其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叙述事件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将各种话题元素融入其中,鼓励受众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强化受众的参与感和阅读体验。以关于“博览会”的报道为例,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时还可以适当发问:“在您看来,本次博览会上哪一款产品,外观最时尚?功能最齐全?最贴合您的想象?”再比如关于最新物价信息的报道,在叙事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引入话题“最近的物价变化对您的生活是否存在影响?”“您认为之后一段时间,本地物价会有什么变化呢?”,在吸引受众主动参与讨论的同时,为之后的新闻报道预留足够的空间。
为更好地满足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受众的阅读需求,在叙述事件时,新闻工作者还需要注意改变新闻叙事手法,合理地安排叙述的节奏,让叙事显得更加跌宕起伏,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可以借鉴新媒体的做法,适当采用设置悬念、剧情反转的手法,吸引受众关注,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比如,《钱江晚报》2023年3月15日策划并推出报道《春季招聘正酣,有人替你打点,包拿大厂offer?那些“全职内推”“精准就业”靠谱吗,本报记者暗访——花十多万稳进?或将血本无归》,新闻工作者在报道开头采用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然后开始讲述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不同人物身上的故事,引导受众在获取新闻的同时,通过自主思索得出答案。记者巧妙地采用设置悬念和讲故事的手法,在向受众传递资讯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大量受众一探究竟。但在具体运用设置悬念等手法时,新闻工作者需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为了强化故事吸引力歪曲事实。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还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采用多场景叙事的方式,从不同的维度展现新闻事件,带给受众多样化的体验。比如,《中国青年报》2023年11月3日发布报道《那山 那路 那城》,记者在展开报道时,打乱了事件的时空顺序,将对往事的回忆与采访时的情景相互交叉,通过往昔与今日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墨脱村村民为了走出大山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行所获得的巨大成效。整篇报道清楚地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记者在讲述事件时,巧妙借鉴影视艺术的蒙太奇手法,将发生在不同时空当中的事件串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报道的主题,极大地增加了报道的深度与广度,显著提高了报道的传播效力。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叙事的语言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闻工作者在陈述事件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报道内容,适当改变所采用的新闻语言,从而获得更理想的新闻报道效果。一是适当融入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即在网络中广为流传的,已经获得广大网民认同的语言。新闻工作者在叙事时,可以选择恰当的流行语融入报道之中,显著增强叙事文本的趣味性。比如,《钱江晚报》2023年5月4日发布新闻《村里来了Z世代》,“Z世代”一词属于网络流行语,也即“网生代”,一般指生于1995—2009年之间的年轻一代,他们自出生之时起,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也是随着网游、动漫、手机一起成长的一代。记者在报道这一群体的事迹时,采用“Z世代”一词,显著增强了报道的趣味性。二是挖掘词汇的新用法。很多网络流行语是由普通话词汇、地方语言等演化转变而来,被广大网民赋予全新的意义。例如“老铁”一词,最早源于方言中的“铁哥们儿”一词,形容亲近、牢固、极其深厚的关系,进而衍生出“抱拳了老铁”“扎心了老铁”等词汇。新闻工作者在叙事时可以尝试发掘已有词汇在不同场景当中的新用途,增强新闻语言的活力。三是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融媒体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新闻报道更容易成功出圈。新闻工作者在叙事时还可以尝试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如引用具有地方特色、富有张力的语言,强化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从而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扬子晚报》2023年9月8日发布的报道《抢数字人民币红包,买买买搞起来》,标题生动活泼,在报道开头部分,还引用了当地市民的话语“又要发红包了,秋装冬装买起来!”,整篇报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普通市民的角度,讲述市民通过数字人民币红包“薅羊毛”的经历,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除此之外,报道记者还以自己的口吻,讲述在不同场景当中使用数字人民币红包的体验,显著增强了报道的个性化色彩,让读者觉得格外亲切。
进入融媒体时代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不同渠道发声,受众的体验成为影响新闻报道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新闻工作者还需要结合受众需求,优化新闻叙事的方式,让受众在获取新闻时获得更好的体验,进而获得更多受众支持[4]。首先,新闻工作者可以借助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 XR)等新技术,构建虚拟的新闻场景,邀请受众参与体验虚拟新闻场景,增强受众的体验感。例如2022年3月3日,新华社发表新闻报道《天地跨屏|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运用虚拟现实、XR等新技术,将身处北京演播室当中的主持人成功“送上太空”,“走”进中国空间站,与王亚平代表“面对面”交流。该报道上线之后立即引发全网关注,播放量快速破亿。这种全新的叙事方式不仅打破了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认知,同时也为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叙述新闻事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新闻工作者可以将文字、图片等新闻素材转变为短视频、动画等新形式,然后再呈现给受众,通过更生动的方式叙述新闻事件,显著强化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再次,新闻工作者还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报道主题为关键词,在网络中搜索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生成动态图表、数据模型等,加入报道之中,以更为生动的图表、模型代替单一的文字,增强新闻作品的传播力[5]。比如,《经济日报》于2023年10月16日精心推出报道《旅游市场热度高涨》,为了能够充分地表现报道的主题,新闻工作者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广泛采集旅游市场数据的基础之上,生成丰富的图表、模型,并将其融入新闻报道中,整则报道清晰简洁、美观大方,向受众传递丰富资讯的同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媒体融合进程日益加快,新闻叙事的理念、角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全新的传媒环境,对新闻叙事的语言、结构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促进新闻行业发展的关键。新闻工作者应认真分析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叙事呈现出的新特点,正视现阶段新闻叙事存在的不足,通过丰富叙事内容、优化叙事结构、创新叙事语言、改进叙事方式等途径,打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局限,为新闻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