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静
(泰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400)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由于接触肠道病毒并感染所致,患儿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疱疹,部分患儿病情较为复杂,可出现脑膜炎﹑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危及患儿健康[1]。目前针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以抗病毒﹑抗炎﹑对症治疗为主,治疗时间较长,患儿口腔及手足疱疹﹑疼痛等症状缓解较慢,多出现哭闹﹑食欲不振等表现[2]。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事物缺乏全面的认知,其日常生活照顾多由其家长承担,而家长对疾病的态度﹑认知和行为能直接影响患儿。因此,强化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家长对于疾病的认知﹑改善其保健行为,促进患儿疾病预后有着积极意义[3]。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是以患者家庭为中心,专业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家庭成员联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个体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家庭护理质量,促进疾病预后的一种护理模式[4]。本文将FCC模式应用于手足口病患儿中,有效促进其症状改善。报告如下。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泰兴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8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1 ~ 8岁,平均年龄(3.6±1.5)岁;观察组41例,其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1 ~ 7岁,平均年龄(3.4±1.3)岁。2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诊断及患儿家长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患儿的关系等基线资料相比,具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为:① 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5];② 有相对固定的家长照顾;③ 均伴有手足口疱疹﹑发热等临床症状;④ 患儿及其家长能配合研究;⑤ 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为:① 合并有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 患恶性肿瘤者;③ 病情不稳定或病情加重者;④ 无相对固定的家长照顾者;⑤ 家长沟通﹑认知障碍或患有精神疾病者;⑥ 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者。
对照组予常规手足口病护理干预,即遵医嘱予以抗病毒﹑退热﹑支持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警惕病情加重或诱发心肌炎﹑脑膜炎﹑肺炎等并发症;予以接触隔离,指导家长加强自己及患儿的手卫生,做好皮肤护理。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FCC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认知干预:护士应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评估患儿及其家长对于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此予以针对性﹑个体化的认知干预。介绍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和转归,告知家长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儿可在一周左右痊愈,无须过度担心;但需要在其患病期间做好消毒隔离措施,以防交叉感染。
(2)健康宣教:可通过发放书面宣教材料﹑视频播放等多种健康宣教的形式,明确手足口病的疾病传播途径,告知患儿及其家长手足口病痊愈后仍有可能感染并再复发,嘱其做好手卫生,同时教会患儿及其家长“七步洗手法”及洗手的时机,嘱家长监督患儿餐前便后按要求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在公共场所更应注意手卫生,不用脏手拿取食物等。对于年龄较长的患儿,可要求其演练“七步洗手法”,对其操作进行评价,告知其是否具有改进之处;同时询问患儿日常生活中有无吃手指﹑不洗手拿取食物等行为,并告知患儿及其家长这是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以引起其重视,提高其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日常健康行为[6]。
(3)症状管理:由于患儿口腔内疱疹疼痛感明显,常出现厌食等表现,护士应指导家长为患儿提供温凉﹑清淡的流质饮食,如粥﹑炖蛋等,以促进患儿食欲。同时指导家长遵医嘱使用口腔喷剂以缓解疼痛感。
(4)心理干预:根据患儿的性格特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如通过树立榜样﹑表扬等方式激发患儿的自尊心,使用暗示性的正性语言,如“今天打针没哭,太棒了”“你是这些小朋友中最勇敢的”,以充分发挥患儿的主观能动性。
(5)出院指导及随访干预:患儿病情好转,拟出院前,应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系统化的出院指导。通过问答的形式评估其对于手足口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疾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手卫生的时机等,嘱家长出院后将患儿的玩具﹑衣物等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日常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次数,出入公共场所必须注意手卫生,同时继续予以病情观察,确认痊愈后,由医生开具证明方可返回学校或幼儿园。患儿出院后予以电话回访,了解患儿近期疾病恢复情况,对其饮食﹑活动﹑作息等予以指导。
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评价和比较2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和保健行为。
(1)症状改善时间:即患儿入院后直至其发热﹑皮疹﹑疱疹消退的时间。
(2)疾病认知:采用陈胜棣等人编制的患儿家属手足口病认知和行为问卷[7],内容包括认知部分和行为部分,认知部分包括疾病知识﹑病情观察﹑预防措施﹑传播途径﹑日常卫生保健共5个部分﹑20个条目,各条目答对得5分,答错不得分,总分100分;行为部分包括患儿手卫生﹑饮食要点﹑消毒隔离﹑环境管理等共10个条目,各条目采用0 ~ 10分评价其执行情况,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儿家长的疾病认知和保健行为越好。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2组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和行为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FCC模式后,观察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症状改善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d)
表1 2组症状改善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d)
组别例数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住院天数观察组413.66±0.965.58±1.39对照组415.48±1.757.84±1.27 t值—8.5438.796 P值—0.0110.012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和保健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家长疾病认知和保健行为的比较(,分)
表2 2组家长疾病认知和保健行为的比较(,分)
组别例数疾病认知保健行为观察组4192.35±2.6194.49±3.18对照组4181.44±2.5783.67±2.72 t值—9.1459.241 P值—0.0030.002
手足口病高发于5岁以下小儿,传染性强,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8]。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抗病毒﹑对症治疗,然而由于患儿年龄小,对于治疗和医护人员存在明显的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可出现哭闹﹑挣扎等不配合行为,或在治疗期间不合理饮食﹑未能严格手卫生﹑作息不合理等,不仅影响疾病预后,还可能引发交叉感染。常规的护理干预以护士为主体进行病情的干预,缺乏与家庭的配合和协作,往往造成事倍功半。FCC模式是以家庭为中心,强调家庭与医院互相配合,以合作﹑授权﹑支持﹑尊重为核心理念,通过评估患儿及其家长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予以个体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患儿家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参与到患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中,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以提高护理效果[9]。
FCC模式有助于促进症状改善﹑缩短住院天数。家长是患儿的主要照顾者,也是与患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部分家长由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在手足口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不遵医嘱服药﹑不能安抚患儿﹑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不到位等情况。FCC模式以家庭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提高了患儿家长对于疾病的认知和护理配合度,能够主动做好合理饮食﹑安抚患儿﹑提高患儿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同时对其疱疹做好相应的皮肤护理,有助于疾病症状的改善。本文结果显示,患儿症状改善和住院天数均有效缩短(P<0.05)。
FCC模式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和保健行为。本文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实施FCC模式,将家长视为健康教育的主体,使患儿及其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预防策略等,通过浅显易懂的交流使患儿及其家长重视日常手卫生﹑保健行为等,采用一对一演示法,教会患儿规范洗手的方法,同时提高了患儿家长对于患儿卫生习惯的重视,能够监督并纠正患儿的行为,如环境消毒﹑开窗通风,疾病易感季节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次数﹑督促患儿饭前便后洗手等。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对于疾病认知情况和保健行为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陶言菊等人研究结果相似[10],证实FCC模式能够提高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认知和保健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将FCC模式应用于手足口病患儿中,有效缩短了疾病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天数,对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增强其健康保健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