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玉
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是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1-3]。湿疹根据皮损特点临床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3型,慢性湿疹皮损多形性,病程长,易反复,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由于患者反复搔抓刺激皮疹致使皮肤粗糙肥厚,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甚至出现皲裂的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5]。因湿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阶段对于慢性湿疹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控制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对其记载统称湿疮或湿毒,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又可将其归于“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乳头风、脐疮、肾囊风”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老年性湿疹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瘙痒的症状,配合护理及西药治疗可明显缩短疾病病程,提高疗效,改善患者愈后[7-9]。为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选用消银颗粒联合卤米松三氯生乳膏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取得了较好疗效,能够减小皮疹面积,降低瘙痒程度,减轻了患者的困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皮肤科就诊的72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其中治疗组:男17例, 女19例;年龄18~75岁, 平均(49.3±18.0)岁;病程0.5~25年, 平均 (10.67±7.58)年。对照组:男18例, 女18例;年龄18~75岁, 平均 (50.1±17.4)岁;病程0.5~26年,平均(12.69±8.60)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湿疹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湿疹诊疗指南[10],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1];②年龄18~75岁,治疗前4周内未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其他外用药物;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②患有严重心、脑、肾功能障碍者;③有精神病史或认知障碍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治疗期间中断、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每片25 mg, 国药准字 HJ20071326], 75 mg/次, 口服,3次/d。治疗组:口服消银颗粒(陕西康惠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3.5 g/袋, 国药准字Z20000019),3.5 g/次, 3次/d,开水冲服。2组均外用卤米松/三氯生乳膏(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g/支,国药准字H20070364),适量,涂于患处,1次/d。
1.4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法[12]评价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①根据皮损面积大小给予0~4分评价:0分,无皮损;1分,皮损面积达到25%;2分:皮损面积26%~50%;3分:皮损面积51%~75%;4分:皮损面积达到76%~100%,评分愈高,皮损面积愈大。②严重程度重点评估红斑、苔藓化、硬肿、表皮剥脱等方面,由轻至重给予0~3分评价,评分愈高,症状愈重。瘙痒程度依据视觉模拟评分(VAS)[13]来判定。瘙痒VAS评分用无、轻、中、重度表示。无瘙痒:VAS评分为 0 分;轻度瘙痒:VAS评分为 1~3 分;中度瘙痒:VAS评分为 4~7 分;重度瘙痒:VAS评分>7 分。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第4周时详细记录皮损面积EASI评分及瘙痒程度VAS评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95%>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5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反见恶化,证候积分减少不足50%[14]。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典型案例见图1、图2。
注:A.治疗前;B.治疗1个月后复诊时。图1 手部湿疹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EASI评分 VAS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的EASI评分及瘙痒程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的EASI评分及瘙痒程度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EASI评分 VAS评分比较 (分,
2.3 不良反应本研究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浅表皮肤和表皮炎症,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皮损多形性、对称性、反复发作、瘙痒等特点[15]。一般认为湿疹由禀赋不耐,外湿和内湿搏结不解,日久化热,浸淫肌肤所致。病久湿伤阳气,热伤阴血,又可转化为寒湿型和血虚风燥型。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儿童中流行率高达 30%、成人流行率约10%,且有研究发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环境的恶化,发展中国家湿疹的流行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16]。
现代科学技术并没有完全阐明湿疹的具体发病机制。以往的研究表明,湿疹的发生主要是免疫反应过程,T 细胞中Th1与Th2 亚群动态平衡的失衡是主要原因。中医多以天人合一理论整体看待。将此病多归于内外六淫共同致病的结果。湿邪始终贯穿于整个病变过程,或夹风,或夹瘀血,久病湿邪伤阳或者湿热化燥伤阴,皆按照阴阳八纲仔细辨证。
湿疹根据皮损的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由于急性和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可以转变为慢性湿疹,也可以在开始时就表现为慢性炎症。慢性湿疹因病程长、瘙痒反复搔抓刺激,皮损多为肥厚性皮疹,表面粗糙,色素沉着,伴明显瘙痒,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17]。慢性湿疹的病因尚未明确,发病机制复杂,但和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比如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是否为易过敏体质,很多慢性湿疹患者都有该病的家族史;一些致敏因素,比如紫外线照射、抓挠刺激、化妆品、食物、花粉等都可能是湿疹的诱发因素;同时,神经精神因素例如忧愁、恐怖、抑郁等情绪的变化也会引起湿疹的发作或使症状加重。
慢性湿疹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有小腿、手脚、肘窝、膝窝、外阴、肛门等部位。在手、手指、脚趾、脚跟和关节处,由于皮肤失去正常弹性和活动,可能会出现皲裂,导致皮损处疼痛[18]。湿疹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根据皮损的特点和部位,湿疹有不同的名称。皮疹遍布全身的被称为“浸淫疮”;皮疹色红状如粟粒、瘙痒、流血的被称为“血风疮”或“粟疮”;皮疹发生在耳部的被称为“旋耳疮”;皮疹发生在乳头的被称为“乳头风”;皮疹发生在手部的称为“瘑疮”;发生在肚脐的称为“脐疮”;皮疹在阴囊被称为“肾囊风”或“绣球风”,现在统称为湿疮即湿疹。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认为其急性期者,以湿热为主,常夹杂风邪。亚急性期,多为脾虚湿蕴,郁而化热。慢性期,血虚风燥和余邪尚未清除。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的特征是病程长、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和肥厚、有脱屑、抓痕、血痂、皮色改变,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伴阵发性瘙痒、夜间瘙痒加重、口干、纳差、腹胀,舌淡白,脉弦细[19]。治疗此证型,中成药的选择应遵循凉血清热、养血润燥、熄风止痒的原则。
消银颗粒是一种中成药,由地黄、牡丹皮、赤芍、当归、金银花、玄参、牛蒡子、蝉蜕、白鲜皮、大青叶、红花、防风、当归、苦参组方而成。其主要功效为清热凉血、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经临床研究发现消银颗粒不仅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功效,还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细胞增殖、调节免疫、修复皮损、促进表皮代谢等功效[20]。消银颗粒不仅可以治疗白疕,对于慢性湿疹的肥厚性皮损、脱皮、色素沉着和瘙痒等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有研究表明,在湿疹皮损处,患者常因瘙痒难忍抓破皮肤,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甚至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增加,卤米松/三氯生乳膏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抗增殖作用,对治疗炎症性皮肤瘙痒有显著效果[21]。该药是由卤米松水合物(0.05%)和三氯生(1%)组成的复合制剂。卤米松是一种含卤素的强效外用糖皮质激素,三氯生是一种抗菌成分,因此提倡局部使用复合皮质类固醇和抗生素,从而更好地起到缓解瘙痒和抗炎的作用。在该研究中,治疗2周及4周后,治疗组EASI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消银颗粒联合卤米松/三氯生乳膏对于减轻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患者皮损严重程度、皮损面积、瘙痒程度效果明显;治疗组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明显,从而证实前者可获得更显著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消银颗粒联合卤米松/三氯生乳膏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能够减轻皮损严重程度及皮损面积,缓解瘙痒程度,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