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斌 宗文生 郑拓
一、案例背景
黄龙县位于陕西省中东部、延安市东南缘,总面积2752平方公里,下轄5镇2乡3个农村社区。境内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黄龙“慢城黄龙·康养之都”之美称,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全县来自全国12个民族、24个省(区)的5万黄龙人民,在这里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体系。进入新时代,黄龙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之根本,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各界文化力量,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通过招募社会文化志愿者,全力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使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管理规范化、服务常态化、项目品牌化、运作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百家争鸣”的新局面。黄龙县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全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等殊荣;县文旅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工作单位”“全市文化建设及重大文旅活动成绩优秀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深刻阐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没有乡村文化的振兴,也不会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培育壮大基层文艺队伍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黄龙县创新文化惠民方式,不断培育和挖掘本土文艺人才,鼓励全县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民间文化志愿者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既解决了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专业力量薄弱及经费不足的问题,又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二、主要做法
(一)多措并举,打造多元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
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精神,黄龙县充分利用本县公共文化设施,发挥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在深化志愿服务上推陈出新。近年来,为解决文化节庆、旅游演艺、文艺宣传队伍人员紧缺的问题,相关单位制定了《黄龙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化志愿者的方案》,共招聘有文艺技能的老、中、青文化志愿者491名,其中有音乐、舞蹈、编导专业辅导能力的青年志愿者41名;7个乡镇文化馆分馆组建有农民锣鼓队、广场舞队、自乐班共14支,共有业余演职人员2800余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目前,全县组织文化志愿服务团队11个,有“姐妹舞蹈队”“百灵鸟合唱团”“梅梅KY曳步舞团”“锦瑟旗袍艺术团”“乡音乡情自乐班”“民间戏曲传承艺术队”“中老年合唱艺术团”,还协调城东社区文化馆分馆组织了“龙腾之韵舞蹈队”“迎客松舞蹈队”,城西社区文化馆分馆组织了“俏夕阳舞蹈队”“幸福快乐舞蹈队”。这些文化服务团队中有从事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剪纸、戏曲、根雕等多个艺术门类的文化志愿者,年龄从20岁至60岁不等,他们身体健康,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文化事业。同时,我们将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纳入《黄龙县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将文化志愿者团队大型服务活动经费列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财政预算,并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分工明确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县文化馆根据文化志愿者不同的专业,健全了志愿者人才档案库和年度活动计划,在活动中指导引领他们向专业化迈进。
(二)强化培训,提升文化志愿团队服务技能
1.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
黄龙县文化馆加强人才工作组织领导,建立了黄龙县文化志愿者人才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将文化志愿者专业人才工作纳入文化馆工作量化管理,定期考核。
2.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工程”建设
一是制定了《黄龙县文化志愿者培训工作规划》,并聘请各类专家和有关高校教授,开设专业培训课程,逐步实现文化志愿者全员辅导培训。二是采取内部培养、委托培训、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提升文化馆专业辅导技能。黄龙县文化馆先后选送有文艺潜能的辅导干部和优秀志愿者19人,参加省内外高校和培训机构进修、深造。三是在文化志愿者中培养选拔“黄龙文化旅游形象大使”32名。
3.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狠抓“人才引进工程”建设
一是拓宽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积极选用拔尖文化志愿者人才。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先后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招募聘用舞蹈、美术、文博等文化志愿者6名。二是公开招聘急需技术人才。对急需的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黄龙县坚持严格考核、择优录用、签约上岗、合同管理。人社部门先后从文化志愿者队伍中为县演出公司、广播电视台、文旅公司和“锦绣黄龙”旅游度假区选送旅游、艺术、播音等专业技术人才200余名。
(三)培树品牌,展示文化志愿服务形象
1.打造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品牌
各文化志愿服务者团队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一是坚持每天组织辅导广场、公园的市民开展广场舞活动;二是组织志愿者“流动演出车”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服务,年均巡演100余场次;三是“乡音乡情自乐班”坚持每周二、四、六在城区广场、公园和景区组织戏曲爱好者开展惠民演出,年均130余场次;四是“锦瑟旗袍艺术团”“民间戏曲传承艺术队”和“百灵鸟合唱团”坚持组织文艺爱好者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开展红歌教唱、节庆歌咏演唱会等服务活动;五是坚持每年在全县组织的“春游黄龙赏花季”“夏游黄龙避暑季”“秋游黄龙红叶节”“冬游黄龙冰雪节”等文旅节会上,开展文艺庆典活动,并常态化举办广场篝火晚会、景区民俗演艺,营造了浓厚的城市旅游文化氛围,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城乡居民和来黄游客的文化生活,拉动了全域旅游。
2.打造社会培训教育服务品牌
县文化馆组织石堡镇东、西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坚持每天晚上7至9点在广场、公园进行群众广场健身舞义务辅导不间断;县文化馆利用馆内设施,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定期免费辅导,开设书画、音乐、乐器、豫剧、舞蹈共5个班,年均培训300余人次。同时,县文化馆每年还定期组织志愿者举办“群众文化汇报演出”和“文化志愿者书画展览”,开展“志愿者带你看展览”“送文艺下基层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
3.打造“黄龙过大年”服务品牌
新春佳节是文化志愿者最活跃的时节,每个团队的文化志愿者都是“黄龙过大年”节庆活动的主力军,11支文化志愿者团队中有400多名文化志愿者是“黄龙猎鼓队”的骨干演员,有秧歌队演员、打击乐手、领衔主演等。同时,由文艺技能优秀的志愿者组成“黄龙过大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编导组,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划分为10个文化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分别下到7个乡镇和3个农村社区组织辅导编排秧歌、猎鼓等传统艺术,已成为黄龙文化和旅游服务活動的一块响亮品牌。
三、工作成效
(一)专业培训成绩斐然
近年来,县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馆分馆,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文化志愿者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文化志愿者专业骨干,使他们成为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帮助他们学习文艺技能,掌握组织举办节庆活动的编导知识,以此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助推志愿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准化。近三年来,文化馆和各分馆先后举办培训班15个,培训志愿者达1400余人次。
(二)品牌活动取得实效
近年来,黄龙县用好用活文艺服务队伍,服务当地经济、拉动全域旅游,大力发展普惠型文化民生。黄龙县通过创新文化服务手段,精心打造了“遇见黄龙”猎鼓篝火、“浪漫黄龙”街区音乐、“梦萦黄龙”水车漫舞、“印象黄龙”豫剧演出、“慢城黄龙”音乐喷泉等五支常态化系列文艺演出队伍,坚持节假日和每周五、周六晚在城区定点演出,全面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极大地满足了全县群众和来黄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力拉动了黄龙旅游经济。
(三)服务团队榜上有名
县文化馆2019年被评为“黄龙县群众文化公共服务先进单位”,2020年被评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团队”;锦瑟旗袍艺术团参加2018“中国旗袍电视大赛”成功晋级,在2017鄂尔多斯“天骄杯”旗袍艺术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并获得2019年“黄龙县群众文艺团体突出贡献奖”;姐妹舞蹈队获得“黄龙县群众文艺团体最佳进步奖”;俏夕阳舞蹈队、百灵鸟合唱团获得“黄龙县群众文艺团体优秀团队奖”;梅梅KY曳步舞团、乡音乡情自乐班获得“黄龙县群众文艺团体突出贡献奖”;民间戏曲传承艺术队获得“黄龙县群众文艺团体团队创新奖”;中老年合唱艺术团获得“黄龙县群众文艺团体最佳活力奖”;龙腾之韵舞蹈队获得“黄龙县群众文艺团体最佳风采奖”。刘凤云、薛武浪、任改英、赵苏霞、马凤莲、严玉民、李彦、李玉凤等8名文化志愿者获得“黄龙县公共文化服务优秀辅导员”称号。
(四)志愿者服务宣传有力
为做好文化志愿服务信息员队伍建设,撰写好相关信息,近年来,县文化和旅游局招募有文字功底的文化志愿者6名,通过“延安黄龙文旅”微信宣传平台,在搞好群众文旅工作宣传的同时,宣传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文化志愿服务典型事迹,大力弘扬“文化志愿服务精神”,让更多人了解、认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行动。
四、经验启示
黄龙县创新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力助推了乡村文化振兴。
首先,县文化和旅游局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和主导作用,坚持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及活动的统筹协调和组织监管,保障了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健康运行。
其次,县文化馆坚持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业务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了文化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水平。
再次,黄龙县积极盘活文化志愿者人才,整合机关、乡镇和农村的文化能人,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最后,黄龙县将扶持和引导乡村文化志愿者文艺团体同乡村文化振兴紧密结合,努力做到三个联系:一是把扶持和引导乡村文化志愿者文艺团体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系起来,大力培育乡村文化团体,让乡村文化志愿文艺团体进驻县乡文化馆(分馆),有效激发了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的活力;二是把扶持和引导乡村文化志愿者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有效结合起来,以具有地域色彩的“黄龙豫剧”“黄龙猎鼓”表演为主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发展;三是将扶持和引导乡村文化志愿者同打造民间文化艺术特色乡村联系起来,积极打造民间艺术之乡、文化特色村镇,改变了农村陈规陋习,树立了文明新风,繁荣了乡村文化,有力促进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