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摘 要:文章对《大江东去》的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手法进行分析,表现古诗词和音乐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本文按照文化为语境、音乐为现象的认知思路,对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进行了聚焦。在演唱方面,阐述了演唱者如何在正确把握词、曲意境的基础上对歌曲《大江东去》进行演绎,高水准还原谱面信息,体现歌曲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演唱分析
一、绪 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艺术歌曲是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我国生根发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众多古诗词歌曲中以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为代表。他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得到灵感,所创作的《大江东去》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
笔者选择青主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大江东去》的创作渊源、音乐分析及相关研究为主要参照内容,厘清《大江东去》的音乐艺术特点,并对歌曲演唱的技术和要领进行解析。
(二)研究现状和立题依据
现今国内对青主及其歌曲的研究不胜枚举,有关《大江东去》的文章共有273篇。笔者对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分类如下:
1.《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如杨筱音《青主的两首代表性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探求中国艺术歌曲演释的真谛》、罗琪娜《〈大江东去〉版本读解与演唱诠释》、易靖平《〈大江东去〉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处理》等文章。
2.中西方音乐交流与融合。如毕海燕《中西音乐交融的硕果——从青主的〈大江東去〉看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开端》、秦萌《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西文化的融合》、裴斐《艺术歌曲〈魔王〉与〈大江东去〉之比较分析》等文章。
3.青主的艺术歌曲研究。如宋丽萍《青主艺术歌曲研究》、王希若《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等文章。
4.《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如吴洁《艺术歌曲〈大江东去〉钢琴伴奏的意境创造》、任音《论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技术》、彭蕾《关于混声合唱〈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解析》。
5.《大江东去》的艺术特征分析。如张云霞《论青主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刘也愚《试析早期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艺术创作手法》等文章。
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笔者认为青主的作品研究价值是非凡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代表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是跨越千年的情感交流。《大江东去》有着别具一格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蕴涵。
二、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创作渊源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溯源
中国艺术歌曲脱胎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是根据现有的歌调填以新词,后在国人之间流传开来,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有《送别》《春游》等。
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初期,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出现了一批新秀作曲家,如黄自、青主、赵元任、萧友梅等,他们开始学习并使用西方的音乐体系创作出大量的经典曲目,有《叫我如何不想他》《春思曲》《我住长江头》《玫瑰三愿》等。
(二)青主的艺术歌曲创作
廖尚果(1893-1959),又被称为黎青主,毕业于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他曾留学德国并获得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刻苦学习了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
《大江东去》是青主于1920年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它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大约十年以后,青主在上海创立了“X书店”,随后出版了有钢琴伴奏的五线谱乐谱,从那以后《大江东去》深受声乐歌唱者们喜爱。歌曲创作方面,青主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手法,如运用西方的和声体系、同主音转调手法等,把苏轼在这首词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用音乐的创作技法表现了出来。
(三)苏轼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黄州,创作时间是元丰五年(1082)。这首词的上阕是描写赤壁,下阕用来缅怀周瑜,词的结尾以自己的感触结束,并没有一丝的哀婉情绪,反而充满豪情壮志。
(四)作品内涵
歌词第一、二段主要是借景生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借江河、浪花来感叹英雄人物的命运,第二段借乱石、惊涛、千堆雪来刻画时势造英雄的画面。曲作者青主在国外时,恰巧碰到大雨,雷声震耳,久久不能使心灵平静,他想起自己身处异国,想起自己的往事,想起古代的苏轼,便以天气情景为动机,结合诗词的情景,创作了众人喜欢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三、《大江东去》的音乐分析
(一)音乐风格特征
《大江东去》的创作,既强调了东方的文化,又融合了西方的审美。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调式调性上。《大江东去》是当时“洋为中用,中西交融”的产物,它虽然是一首中国的艺术歌曲,但深受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与中国之前的歌曲截然不同的是,《大江东去》的创作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该作品的问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艺术歌曲初步形成。
《大江东去》这首歌的节奏和旋律可谓精心设计,构思巧妙。青主的创作手法使《大江东去》极具表现张力,青主通过动人心魄的旋律描写出江水浩荡恢弘的气势。《大江东去》的创作遵循了西方传统的和声写作技法,歌词基本都是“一字对一音”,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同步演奏。此曲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的写作方式极为相似,即这首歌曲的声乐部分与钢琴伴奏部分是同时创作出来的。
(二)音乐分析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曲式结构图如下(图1):
该曲开头弱起以e小调五级音直接进入,钢琴间奏先是进行到B大调后又转回e小调;B段直接转入E大调,后转到同主音小调e小调,并以e小调主音结尾。曲子开头无前奏,由纯四度跳进直接开始演唱,以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为主,让旋律与歌词的结合铿锵有力,音乐线条波澜起伏,由强到弱(谱例1)。
间奏部分运用了由16分音符到8分音符再到4分音符的节奏形态,从强到弱,使这一部分在发展中保持不变的速度而增强了其音乐的凝聚力和戏剧性。谱例1中的第4小节,伴奏织体从g小调忽然进行到了e小调上。这种色彩的突然变化,烘托出沧海桑田、惊涛骇浪的音乐情绪。
结尾部分(谱例2),在旋律上由舒缓转向深沉,这时的作者像是在沉思,思考现实社会,透露出无限的惆怅与无奈。最后用“ff”强烈的力度表达,揭示了人生观从颓废到发奋进取的转变,戏剧性的冲突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即使生活就像一种幻觉,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
四、《大江东去》的演唱處理
(一)气息控制
中国艺术歌曲既要求以美声唱法为演唱基础,又要求演唱者在声音上唱出属于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韵味,这对演唱者的文学水平和咬字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演唱中,要求歌者在气息运用方面必须做到收放自如,演唱者的音色既要宽广大气又不能过度用力。在这首作品中有很多的轻重记号,如ff和pp,情感的转换会需要更多的气息去支撑音色,因此,没有良好的气息基础是难以掌控这首作品的。如作品中“乱石崩云”处的演唱,需要声音集中,在声音弱下来的时候仍然要保持情感(谱例3)。
在演唱歌曲《大江东去》头一句时气息要呼吸到丹田位置,将气息由横膈膜控制沉到丹田位置后,两肋和丹田都有微微扩展的感觉,“大江东去”四个字共用一口气,因为有力度的要求,所以吸气时就要吸满,用气息支撑声音慢慢呼出,可能会感觉到小腹有微微振动。在演唱“故垒西边,人道是”时,节奏虽然是唱一拍休息一拍,但这句演唱时是要一气呵成的(谱例4)。
当音符时值较长、力度较强、音域较高时运用气息较多,如“卷起千堆雪”这句较长,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气息,“大江东去”就需要较强的气息,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六分气息就正好。
(二)歌词咬字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规范的咬字和吐音才能唱出古文字所要表达的独特韵味。因此,演唱者要对歌曲的字音进行研究。在演唱时,演唱者要注意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把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得清晰规范,运用良好的气息支撑来完成字头、字腹、字尾的连接。如《大江东去》首句“江”字的演唱如果稍微延长,就会凸显歌曲磅礴的气势。在“故垒西边”处,演唱者声音弱下来的时候更要向前将字推出,将每个字都传递给听众。歌曲进行到二十三小节结尾处的“杰”字和歌曲最后一句的“月”字都处于歌曲的高音区,这时咬字要紧靠口腔内部,突出歌曲所要表达的一种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三)情感把握
情感是连接歌者与听者的纽带,演唱者在演唱歌曲《大江东去》时,要体会《大江东去》所表达的情感。歌者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听众,才能获得听众的掌声。
此曲第一二段要唱出歌词所描绘的特定情景:滚滚的长江水消失,英雄像江水一样只留了名而一去不复返……将这种感觉融入音乐中,充分理解词曲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并进行完美演绎。第三段的音乐和尾声是感动听众的切入点。第三段主要通过描述周瑜、小乔等人来感叹时光易逝,使人听了有怀念时光、怀念过去的感觉。尾声直接上升到人生的高度,指出人生如梦,就像江月一去不复返。我们时常感叹光阴如流水,将这种感觉融入音乐势必会感动许多人,把听众带入怀念的思绪中。情感是声乐歌唱的灵魂,演唱者要非常重视情感的抒发。
曲作者利用声音上的强弱变化,语句上的语气、语调以及发声上的位置变化,表现出此曲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演唱者可以运用歌曲中的“情感走向”带动自身情绪,从而达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通力合作的境界。
五、结 语
关于《大江东去》的演唱,笔者认为:
1.在气息上:歌曲谱子上运用大量的强弱记号,表现赤壁战场的壮阔。因此,在演唱时,气息要做到收放自如。吸气时要足量,演唱时才能有强大的支撑,使歌曲的意境被烘托渲染出来。
2.在情感上: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感情,将自身带入情境,步入“情带声动,声推意行”的环境中去。
3.在咬字上:声调的抑扬顿挫,形成独特的音响美感。所以在演唱此歌曲时,要先反复朗读这首古词,掌握其中的平仄关系,让歌唱具有读古诗词的韵味。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将原诗作者的思想与音乐相结合,是一次意境与创作技法的完美融合。本文从曲式结构、诗词表达、强弱对比等角度分析了这首作品,以期从中领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风格和魅力,希望演唱者能更好地诠释和演绎更多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陕西省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李晋玮,李晋瑗.沈湘纪念文集[J].音乐研究,2003(3):103.
[2] 刘也愚.试析早期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艺术创作手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7-140.
[3] 常青.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释义与演绎[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6(4):37-40.
[4] 黄承箱.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手法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4):86-91.
[5] 罗琪娜.《大江东去》版本解读与演唱诠释[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6] 黄静芳.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解读[J].大众文艺,2013(4):129-130.
[7] 黄钗.大江东去,“英雄”远兮?:分析《大江东去》中的“英雄”情结[J].北方音乐,2016,36(22):129.
[8] 郭佳眉.苏轼词作演唱初探: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为例[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7.
[9] 杨溢.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J].艺术教育,2017(4):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