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功能互动机制

2024-05-22 17:26李杰
百花 2024年2期
关键词:博物馆

李杰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势必面临着技术发展带来的优化与革新。目前,博物馆在展览策划方面存在陈列方式落后、科技融合不足、形式主义问题严重以及受众兴趣不足等问题,博物馆应当正视这些问题,并以此为着手点优化展览策划与功能互动机制。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策划;功能互动机制

在当今数字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流通、人机交互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普遍现状。人们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发明显,尤其是在接受教育层面,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建设。优化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强化博物馆的功能互动机制对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将全息投影、增强现实、裸眼3D等互动技术融入展览中,能够为观众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情境,进而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文物、了解文物。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者与物质世界的互动能够起到调整学习者以往认知的作用。这种传统观念与现实观念的思维碰撞,有助于学习者形成全新的认知结构体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的展览展示效果能够获得明显提升,这对唤醒观众在观看展览后对展览内容与文化内涵进行回顾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观众对展览主题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提升博物馆展览的互动体验性是融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发展的阶段性挑战,同时也是助推展品与空间得到最大程度利用、推动知识普及与公众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要讨论博物馆展览策划的优化方式与建立博物馆功能互动机制,首先要明确展览策划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

一、新时代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功能互动设置

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服务之一,博物馆通过最原始的展览形式向公众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是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展览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服务内容,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受众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新时代背景下,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后,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的塑造,博物馆作为人们低成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其展览策划与功能互动机制的设置必须适应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

(一)坚守展览服务、知识传播的传统理念

“以公众为核心、以传播为目的”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传统理念。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服务群体是广大民众,因此展览必须在内容、形式、体验等方面都综合考虑民众的需求,即展览各环节的设置都要以公众为核心。与此同时,展览最基本的目标是向公众传递知识,通常是开展以各类文化知识为主题的专题展览、通史展览等,并且适当融入一些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区域特色,让公众能够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达到文化传播与知识传播的目的。新时代下,虽然博物馆的陈列内容与形式都在逐渐更新,但是仍应继续坚守博物馆的固有服务理念,在进行展览策划时,要将公众的需求作为策划的首要考量标准,继续践行博物馆陈列展览、传播知识的基本功能。

(二)融合互动体验,积极助推文旅合一

文旅融合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同时也为博物馆展览策划带来了新思路。博物馆应当将促进文旅融合作为展览策划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将各种区域文化元素和区域旅行元素融入展览内容的方式,促进当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当地民众对本地文旅资源产生更加深入的认知与了解,另一方面能够让前来旅行的外地民众在旅游中体验文化,在文化学习中享受旅游。[1]博物馆应当积极推进自身与当地文旅企业的合作,通过开展各类形式新颖的文化展览来吸引受众眼球,强化展览的互動体验性来增强观众在观看展览过程中的愉悦感,从而让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文化旅游资源重要的一环,助推当地尽快实现文旅融合。

(三)助推全民教育,践行展教合一理念

博物馆是除学校教育外又一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开设展览是博物馆发挥其基本职能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开展拓展性的社会教育活动来提升受众的互动体验度,从而达到展教合一的目的。博物馆是面对全体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因此,展览策划必须立足于全民教育的目的,尽量使其教育功能能够涉及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各个年龄阶段的民众,提升博物馆的受众覆盖面。例如,博物馆可以联合当地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教育活动,定期让当地学生参展,同时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进入博物馆担当志愿讲解员,在提升博物馆文化教育普及程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输出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二、博物馆传统展览模式与互动机制现存的不足之处

从当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来看,展览主要基于“收藏导向”,而“文化输出导向”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博物馆在陈列方式上存在落后守旧、展览的科技融合度较低等情况,导致观众的互动体验需求难以满足,兴趣难以提升。

(一)陈列方式陈旧,与受众的联系不够紧密

博物馆展览陈列的物品大多是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等,通常按照历史主题与时间维度进行陈列,每一件物品都会被贴上相关介绍信息,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准确传达文物信息,但往往无法传达文物背后的深层含义,形式乏味且缺乏新意。尽管观众与这些陈列物品之间有很近的物理距离,但实际上观众对该物品的“前世今生”无法进行深入认识与了解,心理距离仍然很远。一方面是因为来博物馆的观众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并非真正对这些文物所呈现的文化信息感兴趣,能够停留下来并仔细观看介绍信息的观众实际上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已然到来,信息洪流使受众每天生活在一个过度信息化的氛围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与品味文化成为一种奢侈,这种传统的仅以文字介绍为信息源的展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输入的需求,因而陈列文物与受众的联系越来越难以建立。

(二)展览科技融合停留在顶层设计层面,实际融入度不足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各行各业都开始试图通过寻求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来实现行业革新。目前,各大博物馆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线上平台预约进馆,并提供了线上公众号电子导游,馆内也设置有数字屏幕,用以展示部分文物的数字修复3D整体效果图。但是博物馆的科技融合倾向并没有涉及如何加深观众的互动体验性,观众在观看展览过程中,科技体验度十分有限。

(三)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缺乏系统的深入解读与传播

博物馆展览的形式主义主要是指馆内展览只注重文物陈列带给观众的视觉传递效果,而对其深层的文化信息解读严重不足。综观国内博物馆,这一问题十分明显,大多博物馆会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文物或作品放在展厅布局的中心,以吸引观众眼球,但是对文物的介绍却十分简单,不少展览甚至没有对单件物品进行深入解读,只是对系列文物的收藏背景进行了综合解读。这导致了博物馆逐渐走向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的发展方向,人们从博物馆获得的知识信息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其教育功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履行。

(四)受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兴趣不足,难以提升吸引力

实质上,博物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教育机构,主要负责为国民提供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文化知识,促进优秀文化走向大众、深入大众,逐步树立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目前博物馆较为传统且固化的信息资源传播模式无法激发受众的参观兴趣,受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感受艺术的体验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博物馆的吸引力稍显不足。

三、信息技术引导下的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功能互动

优化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出场景复原式的陈列展出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的重要场所,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其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新时期的博物馆陈列应当多加入新媒体元素,利用新媒体技术对部分残缺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恢复,对无法呈现的文化遗址进行数字化复原呈现,也可以将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通过新媒体技术呈现出来,让观众在观赏展览的过程中将这些文物与实际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从而深刻地感知历史、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场景复原式的陈列展出相对于单一的文物陈列来说,在形式上得到了极大更新,并且有望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在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使观众产生研究兴趣,是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山西省吕梁市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中陈列着许多八路军军服、炮衣、机枪套以及兵工厂机械制造工具,纪念馆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当时日军进犯晋绥边区的历史事实进行再现,这样既丰富了展览内容,又创新了展览形式,并且对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做出了清晰交代,观众的观看体验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运用虚实结合的文物展览形式提升展览的科技含量

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运用虚实结合的文物展览形式更加符合当下观众的多元观赏需求,将文物现实与虚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呈现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品质,刺激受众的感官,拉近展览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加深他们对文物的认识与理解。首先,博物馆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一些微小的、细小的藏品细节进行展示,以此来增强观众对一些小型藏品的感知与视觉感受。其次,博物馆在展览策划中可以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古人的动作举止,让观众与文化藏品进行虚拟的跨时空对话,以此来增强观众在观看展览过程中的互动体验感。例如故宫博物院开发的移动客户端,能够让观众与古代帝王进行对话,深刻感受当时的文化背景,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也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与关注度。再次,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来搭建虚拟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文物。但就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VR技术的运用依赖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践行有一定的困难,但未来VR技术有望成为博物馆提升展览互动效果的重要渠道之一。最后,博物馆可以采取更加低成本的360°全息成像技术对单一的文物进行展示。这项技术主要利用光的衍射原理与人体的视觉误差来将物体的三维影像放置于特定的场景中,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珍贵文物不受外界影响,并让观众最大限度感知文物。[2]

(三)开发相应的博物馆App来增强受众的互动体验感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深入,人们利用各类App开展生活学习已成为常态,人们对App的依赖度也越来越强。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的形式开发线上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服务能力与服务业务的拓展。博物馆可以构建自己的App来完善其互动体验服务,并且可以利用App实现博物馆与受众之间更加高效的信息互通。App的设计主要基于四个模块,首先要完善博物馆内各类藏品的线上介绍系统,配以詳细、清晰的图文信息,以此利用App来帮助观众观看文物展览,同时观众可以随时拿起手机对文物信息进行查阅;其次是要配备高效的电子导览讲解功能,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都可以通过公众号或小程序获取电子讲解,但其操作流程繁琐、讲解缺乏生动性,App的电子讲解应当能够访问受众当前所在的展厅,对受众所面对的文物进行自主定位与讲解,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再次是App不能完全服务于社会效益,应当与线下文创门店进行衔接,博物馆通过App来销售馆内的文创产品,并且收集观众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与喜好,推出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符合观众需求的文创产品,增强博物馆与用户之间的黏性;最后,App可以推出以文化学习为目的的社交小游戏,以此来宣传博物馆的文物元素,寓教于乐,既能够加深观众对展厅文物的印象,又能够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体验。

(四)展览策划在细节之处多融入互动元素

博物馆在对展览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考虑观众在观看展览过程中的细节体验与情境体验,不仅要从宏观层面来优化博物馆的互动体验机制,还应该注重微观层面的互动设计。提升观众互动体验感的前提是展览的主题必须吸引观众,因此,博物馆在对展览主题进行选定规划时,要考虑所选主题是否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或文化性,以吸引观众驻足观赏或与其互动。博物馆通常会配备智能互动设备,无论是可以导航的智能机器人,还是能够实现人机交互的电子显示屏,都应当重视定期优化此类设备的操作步骤,尽量让观众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实现人机互动。展览应当既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又重视对观众创新思维的启发。因此,博物馆可以根据展览的主题适当设置相应的自主探究情境,例如可以开发设计以体验和探究为中心的科普表演等,并在表演结束后鼓励观众在观看展览中继续对主题进行探究。博物馆除了要强化自身的互动体验机制,还可以与当地的高校、中小学校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在不同教育领域内的联动共享,以此来不断拓宽博物馆的展教平台,加快建设博物馆的互动机制。此外,博物馆应当通过App来让观众参与平台的架构过程,例如让观众通过App对展项进行评分、评论、收藏、订阅等,以此来筛选信息、了解观众需求,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运用到今后的展览策划当中,逐步在公众意见中优化自身的智能互动机制。[3]

四、结 语

博物馆作为保护与传承文化的重要教育场所,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强化展览策划过程中互动体验元素的融入,并且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强化互动体验效果,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使用效率,使其发挥出潜藏的巨大教育价值。

(河南自然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吴婧芸.文旅融合下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新趋势[J].文化产业,2022(29):90-92.

[2] 武彦敏.数字化环境下博物馆展览策划的分析与思考[J].商业文化,2022(18):52-54.

[3] 翟宏英.中外科技博物馆智能互动式展览比较研究[J].知识管理论坛,2019(2):110-120.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去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