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

2024-05-22 17:26:26张程林
百花 2024年2期
关键词:洛可可中国元素

张程林

摘 要:17世纪末18世纪初,正处于“康乾盛世”中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其文化影响力更是突破了东亚文化圈的范围,文化传播到了遥远的西欧。泛海而来的传教士和商人把他们在中国所见的文化盛况传回欧洲,由此带有中国风味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开始在法国形成,并很快传播到英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这一时期也成为中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伟大见证。

关键词:洛可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元素;欧洲文化

清朝前中期,经过康雍乾祖孙三代人的努力,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分裂势力悉数被平定,政治局势逐渐走向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也逐渐发展至新的高峰。而此时的清朝统治者对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还没有进行严格限制,所以当时有大批传教士和商人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和贸易的过程中,不断把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传回欧洲。[1]传教士笔下无比繁荣昌盛的中国,让欧洲人羡慕不已,这直接引发了一股“中国热”,当时的欧洲人把拥有中国工艺品当成一种潮流。因此,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家具等工艺品,开始大量进入欧洲,而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也开始学习这些中国工艺品的制造工艺和风格,并结合欧洲人的需求进行仿造,导致蕴含大量中国元素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开始逐渐形成并传播开来。

一、洛可可概念的界定

洛可可一词源于“rococo”的音译,而这个英文单词却是由法文“rocaille”一词演化而来的,翻译成中文可以理解为“用贝壳做成的饰品”,这种艺术风格在18世纪流行于欧洲。相关艺术品具有纤细、轻盈、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特征,在色彩的选用上,也是以轻淡柔和为主,这和中国艺术崇尚的超脱、淳朴、宽放相一致。

关于洛可可时代的具体定义,不同地区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其中《不列颠百科全书》总体上对洛可可时代及其艺术风格持肯定态度,承认“rococo”一词是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的,并认为这种兴起于法国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传播到欧洲各地后,与不同民族的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辉煌的艺术成就。《大美百科全书》却对洛可可有不同的解释,认为洛可可艺术风格是欧洲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延续和发展,并对“rococo”一词来自法语抱有一定的质疑,认为这只是一种最大的可能性。[2]除了这两本国外的权威书籍给洛可可进行了定义和解释外,我国《辞海》也有相关解释,认为洛可可是法文“rocaille”的音译,并强调了中国清代艺术风格对其形成产生的影响。此外,关于洛可可艺术风格形成和流行的时间,以上三本书也有不同看法。《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洛可可艺术风格发端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晚期,一直持续到路易十五执政结束,大致时间段为17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时间界定比较模糊。而《大美百科全书》和《辞海》对洛可可时代的时间界定相对明确清晰,认为其流行区间为1715至1774年,基本和法国國王路易十五的执政时间相当。

二、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起源与形成

(一)“中国风”在欧洲的兴起

16-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逐渐建立起了连接欧洲与亚洲的海上贸易通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与当时的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建立了经贸往来。这个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开展海外探索的时间较早,所以与中国的贸易也最多。但是两国当时还处在封建君主制的统治之下,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兴未艾,两国与中国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贵族奢靡的需要,所以当时的欧洲贵族最青睐的商品是瓷器、丝绸等做工精美的奢侈品。[3]

这些来自遥远中国的精美商品,深得欧洲贵族的喜爱。当时一件瓷器的价值,按达米·德·戈斯的说法,等于七个奴隶。葡萄牙开辟新航路后,瓷器也成了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瓦斯科·达伽马、阿尔曼达都曾以瓷器博取葡王曼纽埃尔一世的欢心,以获特许。最初这些中国的工艺品数量有限,还没有完全在欧洲社会传播开来,多数时候这些精美的瓷器、漆器等中国商品只是作为贵族的私人收藏。而到了17世纪,英国、荷兰等国家也开始加入海外贸易的行列,“在1602-1682年这80年中,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各国的华瓷便达1600万件”。这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流入欧洲,也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到了中国精致的工艺。[4]透过这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和丝绸,欧洲人开始朦胧地感受到来自遥远中国的温柔与繁华,他们内心对中国的向往也逐渐被激起,“中国风物热”开始萌芽。

在这个过程中,一件事的发生极大地助力了中国商品在欧洲的传播和推广,也宣告“中国风物热”的时代正式在欧洲开启。[5]“1604年,荷兰舰队将载有1200包中国生丝和约10万件瓷器的葡萄牙商船‘卡特琳娜号劫持到了阿姆斯特丹。”大量的中国商品迅速涌入荷兰市场,而光靠荷兰人是无法消化掉这批规模巨大的中国商品的,来自欧洲各地的商人和贵族纷纷闻讯而至,大量购买这些商品,并把它们带回自己的国家。这批货物中的精品更是被投入阿姆斯特丹拍卖行进行出售。英王、法王等欧洲权贵纷纷参与进来,竞相购买瓷器和其他精美的工艺品,中国瓷器的名声也通过这件事进一步在欧洲传播开来。

(二)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

洛可可艺术风格形成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法国,在其形成过程中来自中国的文化风格、技术工艺通过瓷器、漆器、家具等各种商品流入法国,给了当时正在进行文化转型的法国艺术灵感,极大地促进了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起到了非常大的媒介作用,而当时法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

16世纪初,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西方殖民者陆续到达中国。他们甚至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若干商业据点,以求长期稳定地与中国进行贸易。当时的西方殖民者还建立了美洲到中国的海上航路,他们一方面把美洲特产运到中国沿海地区出售,以换取中国的商品,另一方面也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去购买。在中西方贸易交流过程中,中国处于绝对的“出超”地位,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流入欧洲,而欧洲殖民者掠夺来的财富也大量流入中国。毫无疑问,中国艺术品传入欧洲后对当时西方艺术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强烈的影响,洛可可艺术风格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

当时的法国正处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削弱贵族统治、加强君主权力是其主要执政方向,而为了笼络追随者,路易十四需要无比庞大的财富作支撑。与东方贸易无疑是积累财富的极佳途径,于是在17世纪末,法国开始派遣商船前往中国进行贸易。1700年,法国商船首次抵达中国,并派出使团觐见当时的康熙皇帝。秉承着“厚往薄来”传统,康熙回赠了法国160多箱礼物,其中不乏很多品质一流的瓷器、漆器、丝绸等手工艺品。这些精美的中国艺术品,在法国宫廷和贵族中非常受欢迎。之后路易十四在1705年专门成立了“中国皇家公司”负责和中国进行贸易,以求和中国建立长久的商贸联系。虽然因为战争的缘故,中法间的贸易往来中断过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就恢复了过来。随着中法贸易逐渐规模化和专门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工艺品流入法国。法国人开始有意识地收罗中国的工艺品,并根据其艺术风格进行仿造,独特的“中国趣味”开始在法国蔓延开来。

毫无疑问,通过商贸交流进入法国人生活的中国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妙的工艺,极大地激发了法国人对中国的美好想象,对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不远万里泛海前往中国传播基督教的传教士,也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的思想文化输送到了欧洲,进一步激发了法国人对中国的向往。

明末清初时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几位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来华后为了更好地进行传教活动,一般选择走上层路线,他们进入宫廷为皇帝做事,并大范围结交士大夫,从而为自己创造有利的传教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传教士得以有机会在中国境内到处游历,他们把自己所看到和体会到的中国风土人物记述下来,然后定期提交给教廷。17世纪著名学者阿塔纳修斯·基歇尔整理出版的《中国图说》一书,就是当时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所见所闻的汇编,里面对当时中国的山川风物有详细记载,并附录了许多精美的图画。这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很大轰动,这本书也成了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17世纪末期,法国传教士也开始大量前往中国,他们回到法国后整理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促进了西方汉学研究的出现。传教士成了那個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他们帮欧洲人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推动了“中国风”在欧洲流行。

洛可可艺术能够兴起,商人和传教士自然功不可没,当时中法两国的政治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首先,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正是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他在文化上不仅尊儒右文,还非常注重西学,对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先进的科技能够虚心接纳,对当时来华传教士的活动限制也较少,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环境。其次,当时的法国也正处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峰,“官方所倡导的是古典化的巴洛克风格,和文艺复兴那种苏畅和谐与平静的风格不同,巴洛克风格带给人的是黯淡、动荡和不协调”。但是到1715年路易十五继承法国王位后,法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改变,其尤为推崇中国的文化和艺术风格,蓬巴杜夫人也在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影响,以至于后世将她奉为洛可可艺术之母。而洛可可艺术风格也确实在路易十五在位期间发展到顶峰,并随着两人的相继离世在18世纪末走向了没落。

三、洛可可时代下西方工艺品的艺术风格

(一)瓷器

瓷器在欧洲人心目中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甚至欧洲社会上还有一些关于瓷器的神圣传说,宣称瓷器具有解毒治病的功效,因为对中国瓷器的制作技艺不甚了解,欧洲人还为制作瓷器的黏土蒙上了神秘色彩。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一般绘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景物和人物,这也成了他们了解中国的一种重要方式。

因为对瓷器的喜爱,18世纪时欧洲人把“瓷器”和“中国”这两个概念等同了起来,认为瓷器就是中国。中国瓷器特别受欢迎,所以欧洲人在大量贩运的同时也尝试对其进行仿制。早在1540年威尼斯人首先试制了一种“梅狄基”瓷器,与华瓷颇像,但器身粗糙色泽呈黄。由此开始,欧洲的制瓷业技术不断发展,到18世纪初德累斯顿的迈森瓷厂因为能生产出彩瓷而名动一时。迈森瓷不仅在工艺学习上取得了突破,在器形设计和图绘上也有意识地模仿中国瓷器,其蒜头器形和中国的石榴形状的瓷器很像,瓷器上的花纹也学习中国瓷器绘制花鸟鱼虫等,甚至有的还在瓶身上绘制中国人物画像。总之,洛可可时代的欧洲瓷器从内到外都透露出浓重的中国味。

(二)丝绸和壁纸等

自古以来,丝绸都非常受西方人欢迎,一直都是东西贸易的大宗物品,它具有轻盈柔顺的特点,甚至在欧洲成为“第一织料”。但在洛可可时代以前,丝绸在欧洲并没普及,多流行于上层社会中。进入洛可可时代后,欧洲人对丝绸的热爱被点燃,与此同时,在利益的驱动下商人开始大规模贩卖丝绸并进行仿制,一时间丝绸成了时尚的代名词,巴黎的模特都是身披丝绸到欧洲各地演出。

欧洲人现代装修房子用的壁纸,也源于中国,但是在17世纪以前同样没有受到欧洲人普遍关注,而是在洛可可时代开始风行欧洲。17世纪随着“中国风”受到推崇,壁纸开始被欧洲广泛使用,德国人、法国人相继开始仿制印有花鸟图案的壁纸,但是产品品质无法和中国壁纸相比。为了迎合欧洲市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了大量专供欧洲的精致壁纸,这些壁纸蕴含着强烈的中国风味,成为当时洛可可家居装饰的重要饰品。除此之外,在洛可可时代,欧洲人家里还流行使用蕴含大量中国风味的漆器,甚至中国独特的园林设计理念也被欧洲人接受,并应用到花园建造中。可以说在洛可可时代,中国风已经在无形中进入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结 语

洛可可艺术风格在路易十四时代末期发端于法国,于路易十五时代达到顶峰并迅速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洛可可时代的出现,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中西方文化友好交流下自然而然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巴洛克时代到新古典主义时代的过渡。虽然洛可可艺术风格和巴洛克式具有明显不同,但是其繁琐和奢靡的本质却并没有改变,洛可可艺术甚至更为夸张。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欧洲,理性主义日益崛起,欧洲传统艺术中表现出的奢靡颓废精神和新时代显得格格不入,最终导致洛可可时代在18世纪前期风靡一时后,很快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遭到新古典主义者的批判,他们要求褪去欧洲艺术繁琐和浮华的外衣,重新追求希腊罗马时代那种简约、庄严、肃穆的艺术风格。

(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79-483.

[2]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70-489.

[3] 严建强.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97-120.

[4] 曹雅致.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 崔超华.法国洛可可绘画中东方元素的艺术表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洛可可中国元素
17世纪 洛可可艺术风格 繁复与浪漫
优雅(2019年7期)2019-07-03 01:54:55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风采童装(2018年1期)2018-04-12 02:05:11
老佛爷的洛可可迷情
凤凰生活(2017年7期)2017-09-22 16:32:44
洛可可风格的时装设计研究与应用
——以作品《Recoco》为例
大众文艺(2017年4期)2017-03-24 09:28:24
巴洛克与洛可可室内装饰设计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时尚美学中的应用分析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28:34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19:53:11
洛可可风格在现代针织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44:06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