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乡村振兴促进法》对乡村功能的定位:第一,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生态屏障功能;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乡村,是传统文化的保留地,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时代的大课题。如何发挥传统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內容。
从工作的角度看,我们把乡村振兴分成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方面。但事实上,乡村是一个系统,五大振兴不可分割,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产业是基础,满足的是物质需求,文化是灵魂,满足的是精神需求。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没有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也无从谈起。
什么是文化?文化包括但不仅仅是诗词歌赋、文学艺术,从文化的内涵来说,是文而化之,也就是“美好的东西被普遍接受”;从文化的外延上来说,我们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生产生活、衣食住行,都是文化。这么看来,文化是一个乡村、一个区县、一个地市、一个省、一个国家的统领,甚至可以说是全部。那么,文化振兴,也就不仅仅是乡村博物馆建设和组织乡村文化活动,这些都是文化的表面。文化振兴,至少应该要发挥文化的凝聚力、规范力、内动力、创新力和生产力。
第一,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凝聚力和规范力。文化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是源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具有相同文化意识的人自然会有共同的认知和行为,就不会有太多的社会矛盾。目前,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也是一个难题,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约束力降低,而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文化建设还不够完善,这是乡村治理难的根本。乡土文化是有历史性和地域性的,也是多样性的,每个地方都有与当地历史、环境、生产生活相适应的文化,这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标准统一”是矛盾的。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矛盾、多样性与标准化的矛盾、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矛盾处处存在。要在规范统一的大框架下,去挖掘各地乡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去大力弘扬推广,让当地老百姓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形成凝聚力。拿曲艺来说,每个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曲艺形式,这些本来都是民间喜闻乐见和自发传承的文化,起着教育和规范的作用,南方的曲艺形式不太适合北方,要因地制宜发展;一些传统的曲艺所表达的内容和精神不太适合现代社会,要进行适当改造。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能完全要求形式统一。文化最重要的作用是行为规范而不是形式统一。比如,近些年来农村婚丧嫁娶乱象,葬礼应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载歌载舞就不合适;婚礼是对新人的美好祝愿,相互攀比就偏离了其本意。
第二,文化的内动力和创新力。文化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的,脱离了生活的文化就失去了活力和创造力。我们往往把文化进行雅俗之分,但有些所谓的“雅”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脱离群众而失去创新力,从而日渐孱弱。要么就凭空追求标新立异,搞些奇奇怪怪老百姓看不懂的东西;要么就泥古不化而失去活力,无法创新,走入死胡同。文艺发展的历史也一再证明,只有上层的所谓高雅文化和底层的乡土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高雅文化不断从乡土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元朝书画达到了文人画的巅峰,是因为文人回归了乡野;元朝戏曲的兴盛,是因为文人走入了民间,了解了民间疾苦。清朝书画日渐孱弱,是因为长期脱离底层民众,而清末魏碑的兴盛,是重新从乡土文化中吸收营养的结果。齐白石的画之所以好,就是乡土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有机结合。对曲艺来说,也是如此,二人转也好、评书也好、相声也好,原本是来自乡村底层,是老百姓自发创造的艺术形式,文人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提升改造从而进入大雅之堂,这是很大的贡献,但不能脱离群众和乡土,长期脱离群众和乡土的结果就是小圈子里的自得其乐,老百姓越来越不爱看,失去了创造力和活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第三,文化的生产力。这又是一个大话题,目前,很多传统文化都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变成了僵死的文化,只能进入博物馆进行展览,起不到服务生产和生活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活化很值得探究,而单纯靠政府出钱支持不能长久。所以,文化传承和活化需要产业化、需要发挥文化的生产力。文旅结合是最近多年探讨的一个重点方向。但是,要发展得好,不仅仅限于“文化表演”,不仅仅限于“以地方文化的新奇去吸引人来看”。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文化的“感动消费”。什么是感动消费呢?就是必须这么做不可,不这么做就很难受,这正是文化原本的含义。就像是习惯了吃辣椒酱,一顿不吃就难受,而不仅仅是“尝个鲜”。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乡村传统文化不是“下里巴人”,要把乡村传统文化改造成“高端奢侈品”,这也是文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未来,随着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的劳动力会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满足物质产品需求将不是问题;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大量老年人也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长远的任务。人民的美好生活,在物质产品丰富的基础上,主要就是精神生活,要靠文化建设去满足,这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作者:山东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旅游管理专业主任、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