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批判的缘由、内涵及意义

2024-05-22 20:02金梭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与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进行了长期斗争。针对巴枯宁主张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威、立即消灭国家等荒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行了深刻批判,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无产阶级学说。从当代的视角回顾这一系列批判,对于更好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批判

巴黎公社革命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对机会主义思潮特别是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开展了批驳,其中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完善,及时纠正了工人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一、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萌生与内容

(一)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在巴枯宁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队伍逐渐扩充,生存状况日益恶化。小资产阶级缺乏打碎旧体系、奋力反抗现实的勇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仍抱有幻想,将当前的遭遇全部归结于国家,于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得以在小资产阶级中间广泛传播[1]。

18世纪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戈德温被认为是无政府主义的开先河者,他为工业革命时代贫困的小资产阶级发声。他主张绝对自由,强调道德和理性的重要性,驳斥管理、臣服与强迫。继戈德温以后,底层小资产者施蒂纳是无政府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在他看来,国家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因而与个人站在对立面,而极端利己者才是世界上胜于一切的“唯一者”,整个社会的体系都是以“唯一者”为源头的[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的思想作了批驳,揭露了其作为破产小资产者意图变为有产者的理论实质。将无政府主义理论阐述为体系的是蒲鲁东,他在发表于1846年的著作《贫困的哲学》中提出了三个永恒的原则,即工资决定商品的价格、反对组织工会和同盟、反对无产阶级的罢工和斗争。他鼓吹所谓“联邦制”和绝对自由,认为应该取缔一切国家和政权,否定无产阶级的斗争的作用,是巴枯宁思想转向无政府主义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二)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巴枯宁主张绝对的、抽象的“自由”,即每个个人都具有的、“任性”的自由,实现后的乌托邦式的自由是人和人的绝对平等,社会不再有宪法和法律。巴枯宁把自由提高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认为人们从事活动只需要顺从个人的意志和理性,而不受客观规律和条件所限。在社会上,人们也不应受社会联系的限制,追求各阶级的绝对平等。这就是将自由与平等的概念作了简单化的片面理解,未曾考虑自由的阶级性与社会性,在阶级区分仍十分显著的历史条件下宣扬阶级平等,无疑是在向剥削阶级求得调和和平等。从平等是自由的绝对必要条件这一论点出发,借鉴圣西门的思想,他提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继承权的存在,财产继承导致了私有制,必须废除任何形式的继承权,由社会自愿成立的组织把人们的财产聚拢起来,实现“集产制”。

巴枯宁将他的自由观置于国家层面,指出权威和自由、权威和自治是不可调和的,权威是人们受到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如果想要实现自由,就要把权威全部清除,“一切权威都是虚假的、专横的和极其有害的”[3]。他提出“权威=国家=绝对祸害”的公式,认为国家是社会当中最大的权威,要以无政府的、以自治作为绝对原则的社会取代目前的权威[4]。他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当中提出在一天之内废除国家的观点。国家的产生源自于宗教的威力以及“政治性的民族”,其存在代表着侵略他人或受他人侵略,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和阻碍,是压迫的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对巴枯宁开展深刻批判

(一)批判巴枯宁“追求任性自由”,指出自由以劳动实践为基础

巴枯宁把自由视为没有强制的自我决定,把自由放置在抽象人性观的视角来看待,照搬资产阶级鼓吹“自由”的口号,马克思认为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谈。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指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的自由也必须由社会发展状况来决定。人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能够拥有和施展的自由程度,受限于社会自由。马克思认为,高度的自由是建立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先进社会形态基础上的,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消除了强制分工和雇佣劳动的束缚,才有机会按照自身的喜好和潜能进行选择。

在平等观上,马克思指出,在阶级分化尚存的社会,谈论“阶级平等”是不现实的,相当于放弃无产阶级斗争的力量,而争取与资产阶级调和和乞求平等,超出阶级范畴的平等是荒谬的。在继承权问题上,马克思起草了《总委员会关于继承权的报告》对巴枯宁的错误思想予以回击。他指出,继承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继承权并不是私有制产生的原因,而是结果。真正应当斗争的应该是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在生产资料实现公有之后,继承法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废除继承权不会使社会革命开始,而只会使社会革命完蛋”[5]。

(二)批判巴枯宁“反对一切权威”,揭示其国家观的反权威本质

在批判巴枯宁主义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权威观表述较为明确的是恩格斯撰写的《论权威》一文。恩格斯以棉纺织工厂、铁路公司等为例,提出生产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人们对生产规范、操作流程的服从。在当前的社会状况之下绝对自由、完全不存在权威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权威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建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的权威基础上的,即使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权威也只是改变其存在形式而没有彻底消失。正确的权威应当是人民內心认同的、主动服从与注重团结的权威。恩格斯还澄清了权威和自治的关系,权威的实施需要以舍弃一定的自治作为代价,但是权威也能够更好地保证自治的施行。在认识权威和自治时不能绝对化,认为权威就是不好的、自治就是最优的,权威与自治始终应该是相互制约和辩证发展的。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后,权威的政治性将逐渐弱化,暴力机关逐渐消除,但在生产、分配等方面对经济社会的管理依然存在。这样就全面地反击了巴枯宁“反对一切权威”的错误思想。

(三)批判巴枯宁“立即废除国家”,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在国家观上,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理论批判了巴枯宁的观点。国家是用以进行阶级统治的手段,它的产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果而非巴枯宁所认为的“宗教意识先于国家而产生”,国家消失的前提在于阶级的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反驳了巴枯宁关于抹杀宗教的一切、坚持用法律制度推行无神论的想法,认为宗教作为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存续,即时性地消除宗教很可能失去人民的信任,丧失群众基础,应当渐进施策,以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人心。巴枯宁将资本和国家的关系本末倒置也是一大错误,应当首先推翻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私有制,国家也就随之垮台了。而想要推翻资本主义,“必须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有可能实现这种变革”[6]。正如马克思在《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中分析的,阶级与国家最终是会消失的,在生产力和人们的素养都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再有区分阶级的必要,也就不需要以国家机器的形式加以政治控制,而只需要发挥其管理职能。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在走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的力量,只要阶级之分尚存、资产阶级尚未瓦解,就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开展无产阶级斗争,并且以暴力革命来加速这一进程,直至无产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并改变产生阶级的经济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巴枯宁认为依靠流氓无产阶级和农民,静等“社会清算”,或以“密谋暴动”的形式谋求领导权的观点是完全脱离实际的,“放弃政治”的“冷淡主义”亦是不可取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不作为就意味着对现有制度的默认和妥协,是在助长资产阶级的剥削和自由。利用議会等开展合法斗争是可行的途径之一,但即使在工人阶级尚未壮大到可推翻资产阶级的程度,结成同盟开展活动、组织罢工示威等经济和政治斗争对于他们增强团结性和锻炼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后,新型国家的最终旨归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届时,分工、私有制、国家、剥削等都不复存在。恩格斯揭穿了巴枯宁无政府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内核,指出了国家消亡的必要条件是:废除资本、实行社会变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7]。

三、马克思批判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意义探析

(一)历史作用与理论贡献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详细分析了阶级、国家的产生和实质,科学论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及其途径,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使命,是批判无政府主义最好的理论武器。支持无政府主义、主张消除权威和国家的人看似是追求民主、崇尚自由,却忽视了权威存在的必然性,忽略了权威和国家背后的客观规律,认为消除了这些障碍就可以解决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批判了以往唯心主义的自由观、平等观,以事物发展的规律为基础,在国际工人协会的各项活动锤炼中不断丰富自身,正确阐述了个人与集体、权威与自治等多对关系。在一系列论战性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唯物史观,为社会的进步、人的解放指出了理论方向,有助于人们把握唯物史观的要义。

(二)时代价值与中国思路

积极展现“中国特色”,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始终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好、讲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性时代解读,为全党工作提供行动指南。“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8]。在社会制度上,我们要发扬优良传统,“理直气壮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9],更多地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开展建设,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盼望放在努力的基点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马克思在1875年写作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时期进行了阶段划分,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这对于我们把握好国情与时代特征,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具有指导意义。当前,我们要正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的差距,同时坚定各方面自信,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扎实、高效、全面地推动我们的富强。

主动做到“两个维护”,捍卫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无产阶级领袖的产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真实意愿的写照,是时代、政党、民心的共同指向,因而必须维护好其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民主、取代自治,或推行个人崇拜、个人专断,而是将我们人数众多、规模庞大的党组织和国家领导好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吸收国内外由于忽视权威的树立而阻碍发展的深刻教训,做好“两个确立”“两个维护”,自觉锤炼党性作风,主动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保障。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胡振良,孟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23.

[2][德]麦克斯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金海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3][俄]巴枯宁.上帝与国家[M].朴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42-43.

[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巴枯宁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1978:7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5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43.

[7]李晓光.马克思恩格斯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分析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 2022,(11):4-28.

[9]李崇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全合理合情合法[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

(作者简介:金梭,北方工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无政府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青年周恩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