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与实践

2024-05-22 19:30杨萌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环境变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生态文明的构建已成为全球共识,其核心在于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保护的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生活方式。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作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传递和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责任。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校园实践平台及加强校外合作与交流的策略,为更好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培养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转型升级[1]。高校不仅需要在科学研究中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案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然而,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生态文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3]。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这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前提[4]。大学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生态素养和实践能力,将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5]。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融入生态文明思想显得尤为迫切,这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与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明是国家战略,体现在政策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致力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其本质是对人类发展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这一价值观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基本原则,倡导在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与时代脱节

当前,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政治理论和道德教育层面,对生态文明的理念探讨不足。这种状况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核心价值观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这种教育内容的滞后不仅影响学生对于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也使得他们在面对环境挑战时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和思考深度。由于缺乏与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话题的深入结合,学生难以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应对当代环境问题的知识和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将来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和视野。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目前,多数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依旧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尤其是在生态文明教育这一需要高度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领域中,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有效传递生态文明的理念,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缺乏互动性、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理解和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教学模式也难以跟上时代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背景和技能训练,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

(三)缺乏综合性实践平台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的灌輸,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在提供生态文明相关的实践机会方面做得不够。学生缺乏参与环境保护项目、社会调研、实地考察等活动的机会,这限制了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缺少实践平台不仅影响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理解,也阻碍了他们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实践机会的缺乏,学生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指导。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者的重要阵地,应当通过建设综合性的实践平台,提供更多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养学生全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传统的工业文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培育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时代的要求。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概念,它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通过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关键的人才队伍。具备生态文明意识的年轻人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目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认为过于理论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脱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更新教学内容,使其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这样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比如在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积极思考和实践。实践性和针对性强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出能够积极应对环境挑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促进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生态文明的推广不仅是教育界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在高校中推广生态文明理念,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挑战,从而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源泉,通过与社会的紧密合作,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人才保障。互动不仅加强了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也为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与实践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内容,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

更新和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在于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和实践方法深入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一是,教材内容应当进行全面更新,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背景知识、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内容纳入教学大纲。这不仅包括理论层面的知识,还应包括案例分析,以展示生态文明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效果。例如,可以结合国内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理念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和效果,从而深化他们对理念的理解。二是,需要强调生态文明教育的跨学科特性,通过与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形成一个多维度、互联互通的教育体系。这样的跨学科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结合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或者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三是,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参与感。例如,可以定期邀请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四是,高校还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将政策导向和实践要求融入教育内容,指导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和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树立起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应该更多地运用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兴趣和理解。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实际项目,如校园环保活动、社区绿化项目、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增强他们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真实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利用网络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工具,可以创造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和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的意义和应用。此外,通过在线课程和网络研讨会等方式,学生还可以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拓宽视野,增进对生态文明全球性议题的理解。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也能够为学生未来在社会中推广和实践生态文明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校园生态文明实践平台,加强校外合作与交流

构建一个全面的校园生态文明实践平台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校园内外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从而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校园内,可以通过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中心、环保社团、绿色校园倡议等多种形式,搭建一个全面的实践和学习平台。这些平台不仅能提供给学生探讨和学习生态文明理念的空间,还能鼓励他们参与到校园的环保活动和项目中,如节能减排、垃圾分类、校园绿化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实践生态文明理念,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校外合作与交流方面,高校可以与政府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种社会力量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学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到更广泛的生态文明实践中,如参与社区环保项目、企业的绿色转型实践、国际环保组织的活动等。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跳出校园的范圍,面向更广阔的社会,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全面的生态文明视角,理解和体验生态文明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参与国内外的环境保护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不仅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对生态文明议题的深入思考和创新想法。这种跨界的学习和交流体验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生态文明先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与实践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过程。通过解决教育内容与时代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和缺乏实践平台等问题,不仅可以提高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构建有效的实践平台,加强校外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培养出能够面对当代环境挑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青年。这一过程不仅对于高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黄斯琦.生态文明与中国的绿色新政研究[J].环境工程, 2023,41(8):369.

[2]安新梅.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路径探讨[J].环境工程,2023,41(8):325.

[3]曾义芳,谷松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N].科学导报, 2024-01-16(B04).

[4]刘建兰.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78-82,98.

[5]王尉,王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7): 31-34.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建设百年探索及其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3FDJB003)】

(作者简介:杨萌,陕西师范大学202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