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御寒,“被”受关注

2024-05-22 15:02张致和潘小宇
童话王国·奇妙逻辑推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兽皮凹形蚕丝被

张致和 潘小宇

寒风凛冽的冬夜,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躲在自己温暖的被窝里睡大觉了。我们的被子轻又软,保暖效果也非常好。那你知道古人都盖什么样的被子吗?

被子的由来

作为睡觉和御寒的工具,被子的出现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远古时,原始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那他们自然只能靠动物的皮毛保暖,用兽皮当被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目前考古发掘和文献中发现的最早的“被”字,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金文里。它的左边像一件衣服,右边像是一只手在剥野兽身上的皮。这说明,在古人看来,被子是可以用来保暖的兽皮。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学会种植和养殖的人们开始寻找其他保暖的材料当被子,如用蚕丝织成的丝绸,用麻、葛等植物纤维织成的布等。被子也开始有了细分类别,《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诗:“肃肃宵征,抱衾(qīn)与裯(chóu)”,意思是天还没亮,就要抛下温暖的被子外出了。“衾”与“裯”都是被子。“衾”是厚被,被子里用于取暖的填充物较多;“裯”则是单层被子,填充物较少。

秦汉时,古人已经开始使用一种称为“寝衣”的小卧被,这是一种没有填充物或者填充物极少的夹被,多用于午睡、小憩等短暂的休息。《论语》中也有记载:“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意思是寝衣的长度通常是使用者身高的1.5倍。至于被子的宽度,从史料记载来看,“幅”是当时衡量被子宽度的单位,《汉书》中记载二尺二寸为一幅,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半米多一点儿。成人所用的单人被一般不会少于两幅宽,双人大被则为三四幅宽。也就是说,古人所盖被宽在1米至2米之间,这与我们现在常见的被子的宽度差不多哟!

天差地别的被子

在我们的印象中,被子的形状一般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但古代的被子并不都是这样。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张“样貌”奇特的被子,打破了我们的认知。

这张被子名叫“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顾名思义,它上面有龙、凤和花纹等华丽的装饰。看,它的样子是不是很特殊?上面有一个凹形口。这个凹形口有什么作用呀?专家们经过考证认为,这应该是当时贵族睡觉盖的被子,而凹形口正是留给脖子的地方。哈哈,这凹形口的设计看上去还真是与人體构造挺贴合呢,不仅能够确定被子的头脚位置,还能很好地包裹住使用者的肩部。

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用特殊的纸来做被套,“纸被”就是这么来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就曾经写诗称:“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

要说古人真是敢于尝试,兽皮、麻布、丝绸、纸张等都曾被他们用来做被面、被套,而被胎——也就是被子中的填充物,在古代也是五花八门。古时候的有钱人一般会用丝织物来做一床柔软的被子——丝绸的被套、丝绵的被胎。而更多人会使用“絮”做被胎,茅草、芦花、杨柳絮、敝绵(丝绵的下脚料)等都可以做絮。此外,古人还会用家禽的羽毛或者小兽的绒毛来做被胎。这种填充物,听起来有点儿“高大上”,其实在古人眼中并不新鲜!

古代的被子也分季节

现代人冬天盖被子,夏天有时也需要盖个“夏凉被”防止着凉。没想到古人也和我们一样,不同季节会更换不同的被子。据说曹操的遗物中就有“寒夏被七枚”。

古代贵族的夏被有点儿“高级”,一般都是蚕丝被,盖在身上凉爽舒适。唐代古籍中就记载了一种海外进贡来的名叫“神锦衾”的蚕丝被,称这种被子“冰蚕丝所织也……暑月覆之,清凉透体”。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蚕丝被吗?不过在古代,一般人是用不起这种丝衾的,普通人只能盖“布衾”。

两宋以后,棉花种植范围不断扩大,棉纺织技术也不断发展,棉被终于成了人们在冬天御寒的首选,棉布做被套,棉絮做被胎。“棉被”一词替代了用丝绵做的“绵被”。到了明清时期,棉被已经成为每家每户的必备用品。

小小被子的发展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从最初用纸、絮做被胎的被子,到后来用棉花做的被子……小小的被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兽皮凹形蚕丝被
小猕猴营地之基本技能
《现代畜牧兽皮》正文书写规范
蚕丝被产业发展及其关键质量性能指标分析
很久以前,我们穿什么?
“两化一结合”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成果展示(四) 旱地马铃薯凹形垄面集水“双减”机械化栽培技术
浅谈蚕丝被的检测技术
凹形表盘设计
链接:蚕丝被清洁与保养
手摇莲子剥壳机设计
鞋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