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鲁
2007年10月24日,大凉山环抱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空,和煦的微风驱散了最后一片云彩……
“1小时准备……3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点火!”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烈焰中腾空升起,运载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骄傲地朝着月球奔去。深邃的夜空下,孙家栋爷爷坐在轮椅上,仰望着星空。月光照耀着孙爷爷满头的白发,也照亮了他长长的回忆……
屈辱的记忆
孙家栋上小学时,日寇侵占了他的家乡。在侵略者的铁蹄和刺刀下,小小少年尝尽了当“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从那时起,少年孙家栋的心中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自己将来学好了本领,要全部奉献给祖国,让祖国早日变得强大!
1942年,13岁的孙家栋考入当时的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可是,战火摧毁了人们美好的家园,学校停课了。少年孙家栋只好背着行囊,一路跋涉回到老家,开始了艰辛的自学之路。小小年纪尝尽了忧愁的滋味,也让孙家栋愈加懂得了少年当自强的道理。
他的心中一直藏着梦想和希望。在失学的日子里,他凭着悬梁刺股般的毅力,自己给自己当“小先生”,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各门课程。
少年有梦且缤纷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解放了东北的广大农村,乡亲们重新过上了太平的日子。这年9月,19岁的孙家栋顺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0年元宵节这天,学校食堂特意为学生们做了红烧肉,这可是平时难得吃到的硬菜呢。原本打算去看望姐姐的孙家栋临时改变了计划,决定吃完晚饭再出发。
餐桌前,同学们迫不及待,正要对端上桌的红烧肉“下手”,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刚成立不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要从大学生中挑选人才,谁想接受挑选,请立即举手报名!
孙家栋想都没多想,就高高地举起手来。
由于事情紧急,当天报名获得批准的人,必须赶当晚八点半的火车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來不及通知家人,孙家栋和几位幸运的同学匆匆打好背包出发,从此踏上了强军报国的道路。
奋发图强
1951年,一辆列车飞驰过祖国广袤的大地,穿过秋天的白桦林,把孙家栋和他的战友们带向了更远的地方——苏联。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正是迫切需要技术人才的时候。经过一轮轮考核和选拔,孙家栋被国家挑选出来,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维修和管理。
在苏联学习期间,孙家栋越来越认识到祖国“家底薄弱”,特别是在科技方面十分落后。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珍惜留学的时光,把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好回去建设祖国。
孙家栋在苏联学习了7年,门门功课都取得了满分5分的好成绩。毕业那年,全苏联的军校只有13人获得了“斯大林金质奖章”,孙家栋就是其中之一。
1958年,积雪消融的早春,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后,孙家栋归心似箭,急不可待地踏上了返回祖国的列车……
重要的秘密任务
一回到祖国,孙家栋就接到一项重要的秘密任务:为新中国设计导弹。
那时候,新中国的导弹研究和设计刚刚起步。除了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之外,中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还没有几个见过导弹。
孙家栋环顾左右,发现在研究和设计导弹的科学家团队中,只有自己学的是飞行器发动机技术专业,算是研究方向最接近的一个人了。
不过,这些貌似外行的专家没有一个打退堂鼓。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东风二号甲导弹携带着核弹头,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从甘肃酒泉发射升空,飞向了茫茫苍穹……
9分14秒后,这枚导弹准确命中了竖立在新疆罗布泊的目标塔!这意味着,中国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了!我们中国的战略核武器有了远程投送的能力!
响彻太空的乐曲
196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钱学森直接“点将”,交给孙家栋一项更为艰巨的“共和国使命”——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当时,孙家栋和他的团队仅有短短3年研发时间。孙家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简化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功能,暂时不搭载太多探测仪器,先把卫星放上天,实现“零”的突破。
通过论证,钱学森肯定了这个设想,大家也就孙家栋提出的具体建议达成了共识,定下了这第一颗卫星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方针。
孙家栋和他的团队在与时间赛跑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果然,仅仅用了3年时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了。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茫茫太空的大门。从此,一颗又一颗卫星,陆续被送上美丽的太空。中国人的“飞天梦”,一次又一次变成美丽的现实。
这份珍贵的月球土壤样品是2020年12月17日由“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2021年2月27日,国家航天局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月球样品001号正式入藏,并与公众见面。
近距离观察它,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精美容器的中上部,有一个比乒乓球大一些的水晶球,水晶球中间略显灰暗的块状物就是月球土壤。到现场参观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们为祖国日益繁荣强大而自豪。
中国探月工程从一穷二白到举世瞩目,“嫦娥奔月”从神话成为现实,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孙家栋。在近20年的时间中,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孙家栋数十年如一日,不屈不挠地探索,擦亮了中国人的星空,创造了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