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郦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是古人在细致观察气候变化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民在不同的时节播种、收割,各地还因此而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节气民俗。那么,与冬季节气相关的民俗都有哪些呢?
冬日的开始
立冬,代表冬天正式来临,气温逐渐降低,河水开始结冰。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自己的诗中生动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场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意思是荷叶凋零,菊花枯萎只剩下枝子,但正到了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美好时节。
皇帝会在立冬这天举行仪式,迎接冬天的到来。掌管历法祭祀的官员会提前三天向皇帝禀报仪式的具体程序,皇帝则沐浴更衣,戒酒戒荤,虔诚地做好仪式前的准备。等到立冬当天,皇帝便带领着王公大臣到郊外祭祀神灵。
立冬前后,皇帝还会赐予官员冬季的衣物,并对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和他们的家人进行表彰和奖赏,希望百姓都能顺利度过寒冬。
在民间,百姓到了立冬这天要“扫疥(jiè)”,明代文人田汝成说:“立冬日,以各式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原来,古时候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较差,天冷时不方便洗澡,很容易得皮肤病,所以到了立冬这天,人们就会用各种有药用价值的花草烧一大锅热水来洗澡,期待能够祛除寒气,驱除身上的寄生虫,清清爽爽地准备过冬。
小雪大雪腌菜忙
到了小雪、大雪时节,天空中飘起雪花,大地银装素裹,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白色。俗话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意思是说如果今年冬天雪下得大,积雪就像是给冬小麦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土壤温度不会降得太低,冬小麦就不容易冻伤,来年一定会有个好收成。
到了冬天,很多同学喜欢打雪仗、堆雪人,古人和我们一样也热衷于玩雪。《武林旧事》等史料中有记载,宋代人会堆大小不同的雪狮,会做雪花、雪灯,还要大摆宴席,招呼亲朋好友一同来欣赏雪景。
“未曾过年,先肥屋檐。”“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意思是大雪、小雪时,人们忙着把蔬菜、鱼肉、猪肉等食材腌制起来,挂在房檐下。古人为什么要腌菜、腌肉呢?那是因为,古代食品的保鲜储存技术相对落后,冬天新鲜的蔬菜不易得,为了能度过漫长的冬天,古人需要储备很多食物。为了延长蔬菜、鸡鸭鱼肉等的保存期限,他们就想出了腌菜腌肉的好办法。
早在周代时就有专门制作腌制品的人了,他们将各类蔬菜用酱、醋等调料拌好,装到坛子里保存。这种整棵被腌制的蔬菜叫“菹(zū)”。《诗经》中说:“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旨蓄”指的就是腌制好的菜。除了蔬菜,肉类、鱼类也必不可少,古人在整块猪肉(或鱼肉等)上抹好盐,再挂起来风干,获得的咸肉(或咸鱼等)被称为“脩”。大雪时节天气干燥、温度又低,正是制作腌肉的好时节。在一些汉代的画像砖上,我们能看到肉被挂在屋檐下的场景,也许这就是当时的人正在制作腌肉吧。
冬至数九话团圆
自古以来,冬至都是冬季里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周代,冬至是新一年的开始;汉代,冬至被确定为一个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唐宋时,冬至被称为“亚岁”;如今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有的地区还要在冬至这天过“小年”。
冬至这天,民间的百姓也要举行祭拜祖先的活动,他们将瓜果、糕点等供奉在祖先的牌位前,希望全家平安健康。女性会制作新的鞋子、袜子送给家里的老人,祝福长辈长命百岁。老师要带着学生祭拜孔子,学生会去看望老师,表示对师长的尊敬。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亲朋好友会在冬至前后互相赠送礼物,如酒、饭、茶、果等,还有用糯米粉制成的冬至团,里面有糖、红豆沙、萝卜丝等馅料。而在我国北方地区,人们在冬至这天要吃饺子,把包饺子称为“捏冻耳朵”。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相传“医圣”张仲景看到贫苦的百姓在冬天时衣衫褴褛,根本抵御不了刺骨的寒风,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于是就叫弟子用面皮包裹上羊肉、辣椒等驱寒的食材,捏制出耳朵样子的食物,再下锅煮熟,做成祛寒娇耳汤,百姓吃后冻伤的耳朵居然好了。就这样,以后每到冬至,人们都会模仿这种行为,逐渐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馄饨、年糕等也是冬至时人们常吃的美食,民间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语。
小寒大寒迎新春
小寒大寒,凍成冰团。到了小寒、大寒时,就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了,河水结了厚厚的冰。古代没有冰箱,为了能在炎炎夏日享用到冰块,大寒时,古人就到河面上采集冰块,放到冰库里储存起来,直到夏天才开库使用。
小寒大寒之间,到了岁末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腊月最重要的节日就是初八这天的腊八节了。这一天也是人们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日子。人们会把大米、小米等谷物,加上花生、莲子、核桃、豆类等一起放到锅里煮成腊八粥,全家共同享用。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就要立春了,这预示着一个崭新的轮回即将开始。大寒时,大家忙着扫尘除旧,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