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对策研究

2024-05-22 13:59郭文川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对高校学生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还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学生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在心理健康方面提供支持。面对融合生态文明理念与学生行为的挑战、资源设施支持不足及心理认同难题,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绿色校园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开展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等对策,有效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高校学生管理;学生心理认同;生态设施投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生管理,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旨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存在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将生态文明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提升心理健康,还能为高校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的优秀人才,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也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关注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1]。这一理念的提出源于对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深刻反思,强调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找新的协调机制。生态文明强调的不仅是环境保护,更涵盖了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和对自然的尊重等多个方面。其要求在政策制定、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各个层面都要考虑到生态因素,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模式。从历史背景来看,生态文明的概念是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国际社会接受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2]。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理念随之诞生,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学生环保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促进学生环保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上。这一作用的实现基于高校独特的教育环境和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这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在学生心中树立环保意识,激发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可见,这种意识的觉醒是引导学生形成环保行为的关键。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学生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如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动[3]。同时,高校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中心,其教育和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整合进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之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知识,也促使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环保理念。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且长期的环保行为和生活习惯。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促进实际行动的转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环保行为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另一项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作用的实现与生态环境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通过创造一个和谐、绿色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学习空间。这种环境美化了校园景观,还创造了一个更加宁静、舒适的学习氛围,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焦虑。生態文明建设还强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生态意识的培养,这种教育增加了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也提升了他们的环境保护责任感。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如校园绿化、生态项目等,他们会感受到参与和贡献的成就感,从而在心理上获得积极的反馈。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生态文明建设还倡导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户外活动和自然体验,如徒步、观鸟、植树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也有助于他们放松身心,减少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起到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环境教育以及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整体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文明理念与学生日常行为的融合难题

生态文明建设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时,其生态文明理念在与学生日常行为融合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挑战。这类挑战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习惯与理念的差异导致的挑战;二是理念普及和实践面临着困难。首先,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这些习惯可能与生态文明理念相悖。例如,一些学生习惯于消费主义生活、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并忽视资源节约与循环。这些行为习惯与生态文明倡导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存在冲突。因此,改变学生的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使其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4]。其次,尽管生态文明理念在理论上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其普及和实施过程仍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困难包括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策略以及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认知不足或缺乏足够的关注。高校在推广生态文明理念时可能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如教育资料不足、活动资金限制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学生日常行为中的融合和实践。因此,生态文明理念与学生日常行为的融合难题是高校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时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二)资源和设施支持的不足

在应用生态文明建设于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另一项显著挑战是资源和设施支持的不足。这个挑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资源限制;另一方面是相关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不足。许多高校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时,面临着资金和资源的限制。这些限制包括缺乏足够的财政投入用于生态项目的实施,或是缺少专业人员来规划和管理这些项目。由于资源的限制,一些有助于推广生态文明理念的活动和课程可能难以实施,这直接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学生管理中的有效性[5]。同时,校内往往缺少足够的绿色空间、生态实验室或环保设施,从而限制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参与。在没有适当的设施和环境下,学生难以亲身体验和实践环保活动,从而影响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态度。而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设施可能会限制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的推广和实施,影响其在学生管理中的有效性。这一挑战要求高校在推广生态文明理念时,要考虑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关注实践活动的资源和设施支持。

(三)学生心理认同和行为改变的难度

前文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大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这需要建立在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心理认同的基础上。心理认同是个体内化特定理念作为自我认知的过程,它为行为改变提供动力和方向,是将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驱动力。这一过程涉及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行为习惯的调整以及对新理念的接受和实践,都是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一方面,学生的心理认同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接受至关重要。心理认同是一个深层次的心理过程,涉及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接受并认同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时间和过程。这种认同依赖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和体验来加强。若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实践活动,学生可能难以从心理层面真正认同和接受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即便学生认同生态文明理念,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为改变也同样充满挑战[6]。行为改变需要认知的转变,还涉及习惯的改变和持续的努力。许多环保行为,如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等,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地实践和维持。这考验着学生的意志力,也考验着高校在持续教育和引导方面的能力。

四、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一)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对策之一是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活动中。这不仅包括建立绿色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将生态文明理念整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准则中。例如,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教育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管理中鼓励学生采取环保行动,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参与校园绿化等。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环保活动和竞赛,如垃圾分类挑战、低碳生活周等,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的实际行动相结合。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如通过校园广播、海报、社交媒体等方式,持续向学生传达生态保护的信息,形成校园内的生态文明氛围。通过这些措施,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实践环保行为,促进其形成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和习惯。这样的管理对策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增加生态设施投入和优化资源配置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之一是增加生态设施投入和优化资源配置,这可以直接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活动中。通过建设环保实验室、生态研究中心等生态教育场所,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学习生态文明的机会。这些设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还能够在日常管理中促进学生的环保实践。优化资源配置的做法可以包括增加环保课程和活动,比如绿色创新比赛、环保主题社团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行为,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此外,学校可以在管理层面上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水节能设施,从而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树立环保的典范。通过这些措施,高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生态文明的平台,而且通过日常的管理实践,展示了环保理念的重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环保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对于培养负责任、有环保意识的学生至关重要。

(三)开展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

开展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态意识,并在心理层面获得支持和增强。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育和活动,高校能够促进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还能够提升他們的心理福祉和整体健康。开展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意味着将环保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指导,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实现,如设置相关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这些活动应涵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教授学生在面临环境挑战时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学会在环境问题面前保持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同时,组织生态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也是这一对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户外探险、自然体验、植树造林等,旨在通过亲近自然的活动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并增强他们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这种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助于他们的情感释放和心理健康。综上所述,开展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是高校学生管理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这种策略通过提供综合性的教育和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同,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实践。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更需注重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与实践。这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环境责任感的未来领导者,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变革、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高校学生管理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实践,将成为推动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力量。

参考文献

[1]梅阳,陈秀云.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品位·经典,2023(16):122-124+169.

[2]安新梅.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路径探讨[J].环境工程,2023,41(8):325.

[3]王国玲.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贯彻[J].环境工程,2023,41(7):313.

[4]李坤洋.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中生态环保思想的融入[J].环境工程,2023,41(5):250.

[5]张雷.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环境工程,2023,41(3):276.

[6]李倩.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分析高校学生管理与环境教育的结合[J].环境工程,2023,41(1):311.

作者简介:郭文川(1994— ),男,汉族,陕西商洛人,陕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中大学生人格权的保护
创业意识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初探
试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论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
大数据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进的促进作用分析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