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前
2024年是陈沫吾先生耳顺之年。六十年,相对人类历史,不过沧海一粟,相对个体生命,已然花甲一轮。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如白驹过隙,多少过往随风去,多少心事付流水,回首注目,会心一笑。然而飞鸿雪泥,往事并不如烟。愚以为,往事理不该如烟,往事亦不会如烟,历史就是当下,尊重历史才会尊重当下,虚无历史就是亵渎当下。于是,《现代艺术》本期“人物”专栏特别呈现陈沫吾先生艺术与人生,回顾其六十年来清风徐行、砚田耘生、诗坛击鼓、艺海泛舟、印社雕花、其乐陶陶之诗艺人生。意在继往与开来,期待第二春回大地。
陈沫吾先生如是自噱:“时间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切去了我的青春岁月,把美好的今天变为昨天,把昨天变成美好的回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在退休之际,我学会了放下,重拾年轻的心,走进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夕阳无限好,莫畏近黄昏,我会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既然生命赋予我有缘拥抱这个凡尘世界一次,那我就倍加珍惜这唯一的一次机会,别等生命的时光消逝了才遗憾终身。”为此,陈沫吾先生特别填词寄怀。
沁园春·退休
雪泥飞鸿,过往屐痕,返老还童。赏林泉高致,青灯夜读,巴山蜀水,两地情同。煮墨涂鸦,挥毫满纸,枉费痴心书画功。囊无去,守文心清政,未愧辰龙。
平生淡泊乌蓬。无所惧、根深凡事躬。惜千言万语,无怨无悔,红尘千丈,岁月宽容。诗印由心,作人守志,盛世逍遥非老翁。闻如是,仰天高地阔,顺遂春风。
陈沫吾
1964年出生于重庆开州区,中共党员,一级调研员,书画篆刻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常务副秘书长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副院长,四川民族学院客座教授,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四川戊子书画院、西蜀印社等多家艺术社团机构顾问。出版有《陈沫吾诗文集》《陈沫吾印存》《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围炉煮墨》《曾默躬印识》《陈沫吾诗道书法》(侯李游美编)、《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陈若文编)等著述。著述曾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二等奖,入选四川省文联年度百家“推优工程”。
2012年6月,四川省书学学会在四川宜宾南溪举办四川省书学讨论会。与会期间,我与陈沫吾先生(以下简称陈先生)、涂培峰贤兄在南溪河畔谈艺说文、饮酒至天明。从那时起,陈先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愈发被他谈吐间所散发的特殊人文情怀、深邃思想境界、优秀人格品质所折服。十余年时间,于人生与艺事,不算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慷慨十年长剑在,登楼一笑暮山横”“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十年”赋予太多内涵。我与陈先生的十年,其情谊与思想,已经超出了十年确指。“十年”,于我与他而言,是我感悟他特殊人文情怀、深邃思想境界、优秀人格品质的十年。
博闻强识,文似流水的叶嘉莹先生,在论及魏晋南北朝诗歌精神时说,诗歌源于生命感发,亦是感发诗命。“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司空图、钟嵘、刘勰等都深刻阐释诗歌源于自然四季变换、人生跌宕起伏、宇宙风云际会。即是说,诗不仅咏物,也言志。用叶嘉莹先生观点,即诗歌产生源于物象与事象。诗如此,文亦然。对陈先生十年认知,是激发本文思考的源泉。我与陈先生交谊甚笃,是本文物象与事象精神的阐释。陈先生年近耳顺之年,拟出版大著,作为一生于工作、人生、丹青、文辞全面回顾与总结。在他大著即将付梓之际,为他表达祝贺与祝福,是我辈应尽情分。
他年长于我,工作之年,即是我出生之年。(陈若文.《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6).455.)他歷四川省林业厅、省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多单位多岗位工作。岗位变化于他而言只是抽象。他虽经历了多岗位工作,但没有改变他的文化初心。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他心中都深藏着文人的诗与远方,憧憬并践行。这就是我对陈先生的总体印象。解读他,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崇尚中国文化之“通”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求其通。刘勰《文心雕龙》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谓通变之际,天人亦合一。中国文化历来重整体,甚于部分;重抽象,甚于具象;重整合,甚于支离;重共性,甚于个性。这是中国文艺精神,也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终回归。陈先生深谙此理,于文、诗、词、楹联匾对、书法篆刻与绘画,皆素养全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侯开嘉先生这样评价:“沫吾身为国家公务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学传统文化,能诗善文,工书画篆刻,修养全面,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诚十分难得。”(陈若文.《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6).336.)
他虽没有达到诗、文、书、画俱精,但他追寻在诗、文、书、画俱通的艺术之路上。“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艺术之路,他仰望星空,更笔耕不辍。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基本全部投入到他挚爱的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与篆刻方面的研习与创作。他的诗、书、画、印、文章,在艺术语言、美学风格、文化精神方面,透露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通变思想的阐发,凸显出不衫不履、本然率真、淡泊宁静的总体诗学精神。人品即文品,文以载道,文亦化人。从通才之人到通学之境,他始终坚守,执着如一。
贯穿陈先生通才之人至通学之境发展历程的是深入他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精神与哲思。他始终用观念与精神指导自己的创作、研究、教学。在他眼里,创作、研究、教学反映的是超乎技艺之上的“道”的精神内涵。道通为一,是他强调中国各文艺门类技艺相通、精神互融的客观事实,更是他所理解与阐释的中国儒、释、道思想中的书理、画理、做人境界。比如,他编著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一书中就反映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画法理念:“学习创作中国画讲究‘一笔见性,三画脱俗,自谓‘一笔三画法。‘三画,即:‘画来画去画其形‘画里画外画其气‘画进画出画其神。一个画家要悟到、做到和实现这‘三画,必须要有禅的心境和般若般的智慧。”那么,他眼中的通学之境何以彰显,拙见如下:
一、技艺相通
元人赵孟頫认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吴昌硕先生也曾讲:“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书理即画理,画理亦阐发书理,书画同一。就其书画,其技互通。他的书画,无论在技法互通还是思想互融方面,都淋漓尽致。
他的书法,将文人画的墨法,顺利移植到书法章法形式之中。明清文人画中涨墨的运用,启发他行草书的墨趣氤氲,天趣流动。他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不拘泥于山水古法哪家哪派之皴擦点染,而是将自己对篆、隶、行、楷书法线条与精神深刻理解,彰显他对自然山水气象万千、异彩纷呈的诠释。
其书与画在笔墨语言、审美特征、章法形式上表现出互通互融,互为启发。可以说,他的书里有画,画里有书。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始终贯穿于他对文化艺术各门类的认知。他书画如此,篆刻也是在基于扎实传统技法基础上,化古为今,融合诸家,自创一格。其篆刻在线条风格、字体造型、章法设计上,都源于他对书法的理解,属于典型的“印从书出”。
二、精神互融
他的书画,凸显一种特别气质,即简约而不简单,简单而不简淡,简淡而不空乏。这一方面源于他自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闻强识,也源于他对自然、人生之深刻理解。他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主观心境的修炼,表现为他书法与绘画的艺术气质,即所谓风格,风格即人。陈先生书法与绘画所凸显特别的士气与文气,就在于他崇尚的无为而至,简单天真,质朴自然。他的艺术理想是试图挖掘文化艺术的本真源泉,探究最深层的生命精神。
他阐释:“对于一个学习书法艺术的人来讲,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理应与个人气质、心性修为、选择学习的背景材料、所处地域文化紧密相关。我们应重视对民间民俗文化、民间手抄文字材料的研究借鉴。如宗教界的手抄经书资料、家族宗谱手抄资料、民间文人与百姓的函来信往手抄资料,他们虽然无名无分,但书写自然虔诚,随心性而发,无矫揉造作之病垢。”(陈若文.《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6).37.)他认为一个人的艺术风格形成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修养与情怀,内化于心,也外化于行,行诸笔墨,翩翩之美。影响他个人艺术理想与风格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施功利,不事雕琢的民间民俗书写材料。
在他看来,民间民俗手抄文献的质朴虔诚、随性而发、自然简淡,刚好吻合自己的艺术心境与理想追求。他的绘画,逸笔草草,不拘形似,不模拟与规矩自然与客观物象,旨在抒发内心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表达。“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大道至简,方能标新立异,韵味无穷,直臻妙境。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生动描述:“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盡而意无穷。”(严羽著,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8).26.)诗文相通,精神同旨。不论是诗文还是绘画,最高境界是表达情性,是基于有限笔墨,创造无限想象的空间。他绘画中的笔情墨趣,简约而不简单,深刻蕴含着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体悟。笔墨上的简单、简约,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在于此。
践行传承巴蜀文化担当
一、整理巴蜀文献资料
解读陈先生,不仅局限于他个人对诗、文、书、画创作的理解和认识。他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工作至今已二十余年。他是艺术家的同时,更是文化学者。植根于他内心的不仅有中国书画笔墨的气象峥嵘,更有他于巴蜀文化传承发展的诗和远方。他不仅将自己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书画创作,也将视野投入到他长期关注的巴蜀文化名人文献整理中。他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工作的二十余年时间,直接或间接参与主编或编著的相关巴蜀文献,就达100万余字。一方面,这反映了他在本职岗位上,所从事文史相关工作的卓越成绩、兢兢业业;另一方面,他参与的较大数量的巴蜀历史文化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也是对巴蜀文化传承发展贡献绵薄力量。这一系列文献出版,无疑为我们研究巴蜀文化艺术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文史资料;再则,通过陈先生参与执行主编、编著、特约编辑的系列著作,也为我们认识立体的陈先生增加了多维视角和丰富内涵。
他参与执行主编的《蒟园文集》(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编:《蒟园文集》,2014年7月),是为纪念刘孟伉(1894-1969)先生诞辰120周年,该书扉页显示陈琼(陈沫吾)为执行主编。该书搜集了刘孟伉先生生前各类手写文章,是研究刘孟伉文化思想以及近代巴蜀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与之相关的还有《刘孟伉印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刘孟伉印存》,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年10月),陈琼(陈沫吾)为执行主编,该书收集刘孟伉先生印章200余方。这不仅全面反映了刘孟伉先生作为近代四川书法界与文化界名人在书法篆刻领域的杰出成就,也反映刘孟伉先生的交游、学术思想、书画篆刻历史与理论观点、近代四川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等。他编著《曾默躬印识》(陈沫吾编著:《曾默躬印识》,四川美术出版社,2015年8月),收集曾默躬(1881-1961)印章300余方,全面呈现曾默躬在书法篆刻方面的非凡成就。该书在编著过程中,对曾默躬印章进行了识读和鉴赏,在对曾默躬印章进行解读的同时,也反映了编者几十年来关注曾默躬篆刻艺术所倾注的心力。曾默躬不仅属于近代四川书画篆刻史,更属于四川文化史。陈先生编著《我的恩师:龙国屏》(陈沫吾编著:《我的恩师:龙国屏》,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4月),是他作为大风堂再传弟子,于其师龙国屏先生(1914-2011)所执弟子礼的表达。龙国屏系张大千先生入室弟子,也是张大千在四川最后一个弟子,于诗、词、书、画、文章,皆有擅长。该书收集龙国屏谈艺录、龙国屏艺术人生研究、龙国屏艺术年表等重要文献资料,全面呈现龙国屏艺术成就,反映大风堂艺术精神传承逻辑。他任特约编辑的《刘孟伉诗词集》(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刘孟伉诗词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收集刘孟伉诗词三百余首,涉及刘孟伉文艺理论与社会交游,基本能够反映刘孟伉文艺思想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同时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发展写照。
另外,他率先提议策划并参与编著出版的《历代公文文种大全》《中国参事》,分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由此,他参与文献资料整理的成绩,可见一斑。
二、关注当代四川文化与教育发展
如果说陈先生整理识读巴蜀文献,是为巴蜀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那么,他对当代四川书画界、教育界卓有成就者的评论与解读,则凸显了他对当代巴蜀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关注与文化认同。这可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是他对当代四川书画家、教育家、文化学者的专文评述;二是当代四川著名书画家、教育家、文化学者对陈先生的评说。这两个方面内容即是陈先生视野下的四川书画艺术创作研究与教育和他者视野下陈先生书画艺术创作研究与教育在当代的方位与价值。两者都说明他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文化交游现实,反映了他在四川书画界、文化界的影响以及他躬耕实践,关注四川文化教育发展的现实担当。
1.关于陈先生对当代四川书画家、教育家、文化学者的专文评述
《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一书,可视为他文艺思想的缩影。其中,他专文论述当代四川籍书画家、教育家、文化学者黄稚荃、隆莲、刘孟伉、陈无垢、苏园、邹文正、罗巨白、赵完璧、严中佩、王永年、侯开嘉等先生书画艺术创作研究、教育教学、学术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业师侯开嘉先生,笔者自2008年考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师从侯开嘉先生攻读书法硕士研究生,经常陪同侯开嘉先生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四川省书学学会举办的书学研讨会。陈先生是四川省书学学会的中坚力量,他经常向笔者提及侯先生于人品、艺术、学养的境界与魅力。希望笔者能够基于侯先生人品与学养,勤勉求实,厚积文史知识,问道求真,将侯先生教育与学术精神传之久远。他专门撰文《不弃率真是大家——侯开嘉先生的艺术人生》:“开嘉先生是我认识的当代书法家中少有获得创作与研究自由的人,也是一位坦荡为人、敢于负责,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创作实践的发展全面、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陈若文.《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6).145.)侯先生身为四川高等书法教育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陈先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侯先生的高度认可与景仰。
侯先生曾对笔者说:“川大高等书法教育能够发展到今天,有谢和平院士倾心竭力关怀,有艺术学院黄宗贤院长、何宇院长大力支持,也有像敢于直言、不计得失、大公无私的陈沫吾先生为代表的社会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同仁的热心关注。”侯先生基于学者和教育家视野,对陈先生关注当代四川高等书法教育的公心表示高度认可。因此,有了陈先生与四川大学书法教育不解之缘,曾在四川大学就读书法硕士或任教于四川大学书法专业者,多数都与陈先生有过翰墨之交,亦曾受过他帮助与支持。比如:吕金光、王书峰、洪权、彭堅、杨帆、刘志超、陈学利、丰俊青、杨阳等。他们是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济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书法学科带头人和书法专业教师团队主要力量,也是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部分力量。此外,陈先生还是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特聘理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书法硕士生校外导师,四川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为四川高等书法教育、书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2.关于当代四川著名书画家、教育家、文化学者对陈先生的评说
四川大学书法教授侯开嘉、李益荪、吕金光,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万光治,著名文史学者屈小强,著名美术家尼玛泽仁、青年书法家和艺术理论家王书峰与侯李游美等,都有专文对陈先生艺术及人生进行过深刻解读。
曾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的万光治先生,是古代文学、诗词、辞赋等领域研究的专家,他基于中国古代文论视角,以陈先生诗词为思考对象,认为陈先生书画妙在恰当处理好了“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关系。万光治先生这样说:“从沫吾集中的诗文,可知道他对于画艺画境,有很自觉的追求。”(陈若文.艺在生熟巧拙间.《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6).1.)进一步认为,陈先生书画之境界,就在于“生后熟”与“熟后生”之境界的自然转换。无论是书、画、还是篆刻,都在传承古法与“外师造化”基础上,化古为我,虽“收尽奇峰打草稿”,但终归寓于老庄哲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素朴与自然。笔随心动,墨由情出的自信与从容,已是我法超越他法,主观甚于客观。
曾为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现为山东艺术学院书法教授、著名书法家吕金光先生认为陈先生书法具天真烂漫,信手由之的自然之趣,是巴蜀文化语境影响所致。他说:“作为最能代表巴蜀文化精神特征的艺术家,陈沫吾其书法艺术无不体现着那种放荡不羁、闲散舒适的精神。”(陈若文主编.沫吾与民间书法.《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6).321.)吕先生不只基于文化环境解读陈沫吾,他认为陈先生书法艺术取法语言主要源于民间书法。诚然,观陈先生书法,在笔法、章法、结字方面,看似不拘一格,不束缚于古法,实则渊源有自。他似乎不太重视字形结体的中心,故意造成一种欹侧之势,看似重心不稳,实则是奇中寓平,以另种视角解读书法结字重心,即在不稳中求稳,在不匀中求匀,在不美中求美,直达大巧若拙之境。他对书法美的解读,对巴蜀文化语境的影响仅是外在,根本在于他对中国书法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当然,这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与巴蜀文化精神内涵不谋而合。
现为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侯李游美,慕其陈先生人品与才学,多受其教。他从中国古代诗学视野,以陈先生诗学为视点,去叩问并阐释陈先生书法与书学的深层艺术逻辑。他结合中国古代诗论与文论之发展,试图将陈先生的诗学与书学建立起互证互释关系,并解答陈先生书学与诗学之间何以互证互释、如何互证互释、互证互释的意义与影响、互证互释的终极关照等方面,认为陈先生诗法通书法、书学融诗学。这正如她在《愿为你磨尽我一生——编著<陈沫吾诗道书法>有感》一文中说:“沫吾先生相信‘乘一总万‘以少总多的诗性智慧,能帮他走向‘简言达旨‘文约事丰,相信书法通达‘道的境地后,呈现给我们的会是一片‘穷变态于毫端,含情调于纸上的无限审美境界。”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书峰先生尊陈先生为师,并多获教诲。他以陈先生篆刻艺术为视角,认为他的篆刻艺术与其诗文书法,无论在技法上还是艺术精神上,都能互通为一,具体表现在篆刻的刀法与其书法的笔法、绘画的语言,皆能以一种我书我意的精神贯穿始终,视为大写意印风的代表。写意,即为抒情,大写意,即是对写意的强化与凸显,可理解为自然抒情的臻于极致,铁笔是手法,抒我胸怀是目的。他总结道:“陈沫吾先生能书、能画、能文,故其印作融合了书意、画意、文气;修养全面,则造就了他广博深厚的基础。”(王书峰.《铭刻人生方寸间》.《四川艺术网》,2017(7).)
综上所述,他们从诗书画印修养全面和诗文内容论其书画境界、从文论出发论其书画艺术、巴蜀文化环境影响、篆刻艺术、诗道与书学等视角,对陈先生书画艺术与人生进行了全面阐发。
无论是陈先生视野中的四川文化与教育,还是他者视野下的陈先生书画艺术创作研究与教育,都通过他与四川书法教育界的交游现实,以及他对四川书法教育界名家评述和四川书法教育界名家对他的评述,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他与四川书法教育的情怀。在他内心,所燃起的那一束于四川书法教育的光,似乎微弱,也很光亮。
3.关于四川书法传承
陈先生于四川高等书法教育情怀可见一斑,于四川书法传承后继有人,尽心竭力,贡献力量。这得从四川省书法水平测试事迹说起。
四川省书法水平测试,是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主办,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和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作为技术力量具体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王道义先生和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陈沫吾先生共同牵头,就大纲指导思想、试题命制思路、测评内容设定、测评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设计与规划。可以说,四川省书法水平测试完整测评体系的建立,是在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的正确领导下,与王道义、陈沫吾二位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勤勉工作密不可分的。
四川省书法水平测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至今历时已十余年,已举行四届左右,测评100万余人。当前,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正确指引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作为一代书法人,他身体力行,推动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促进四川书法和教育事业发展形成良好局面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笔者关注到四川省书法水平测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相较当前很多书法水平考级,具有别有洞天之新意。这就是通过考生参与四川省书法水平测试,能够充分认识到写字与书法的技法异同,文化与书法的内涵体认,书法与艺术的逻辑关联、书法与文化的身份彰显。即是说,四川省书法水平测试,在遵循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个性与共性方面,凸显了指导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首先,考生通过书法水平测试,在写好中国规范汉字同时,还要通过中国规范汉字书写,去逐渐发掘和感受中国汉字发展的艺术形态,体悟中国书法与修心立身的关系,使书法成为考生感受美、认识美的媒介,进而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书法是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其次,考生在认知书法水平测试现实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报考,不用沿着常规思路,逐级报考,可以根据自己书法基础报考相对应的级别。比如,学生认为自己书写水平已经达到六级,就可以直接报考六级,不必考虑必须通过了前面级别才能报考六级。当然,测评评委在评价体系上,也与之相对应。
再次,书法水平测试测评宗旨也具开放性。共9级,3段位。1-3级为初段,4-6级为中段,7-9级为高段。初段即能够写好规范汉字,不写错别字,掌握书法用笔、结字居中平正、基本规范。中段即追求技法,学习古人,开始从写字逐渐过渡到书法艺术。高段即认识技法上,逐渐融入个人情感,学会感受寫字与艺术的区别,让考生认识到书法是情感表现的重要媒介。
结语
本文基于陈先生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理解与认知,以及他在中国书画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阐释了他理解的中国文艺精神。他始终以自我精神的表达贯穿在书画创作中,彰显自然、质朴、率真的艺术格调。同时,他深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艺术创作与现实责任与担当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参与整理巴蜀书画历史文献、关注四川当代文化与教育发展、主要参与四川省书法水平测试等方面工作,彰显了他为巴蜀文化传承发展做出努力的一片初心。对陈先生的理解,不能单一视角,以偏概全,应该从他人格、艺术、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客观叙述,形成时代语境下的多维思想架构与立体组织逻辑。他年近耳顺,六十年,又是人生新的开始,祝福陈先生在即将全面退出工作职务的新起点上,艺术辉煌,文果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