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4-05-22 09:16:42孙美胡涛谢思强田媛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舆情思政大学生

孙美 胡涛 谢思强 田媛

【摘要】当前网络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高校舆论场的风险挑战与日俱增,发展形势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做好网上舆论引导,营造清朗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舆论保障作用。新媒体时代,信息海量化、多元化,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模式,主动引导舆论,不仅是应对舆情所需,更是高校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不可控性为高校应对处置舆情、做好学生教育徒增了管理难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全国范围内共发生热点舆情15起,舆情类型包括校园管理、师风师德、治安事件、意识形态、教务管理、校园安全等。网络空间一旦被这些负面舆情信息侵占,会迅速挤压正面信息的传播空间,一些信息发布者为博眼球引流,还会传播内部爆料、血腥图片等敏感信息,甚至编造网络谣言误导舆论,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造成影响,也严重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络发声更加肆无忌惮,缺乏边界约束的讨论极易让大学生逐渐缺失道德责任感,也直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造成负面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

结合近期高校热点事件和自身工作实践,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聚焦校园突发性事件。校园内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发生时间突然、事件影响力大等,一般包括人身安全事件、灾害性事件、医疗卫生事故等。比如泉州一高校宿舍发生火情,2名学生在避险过程中受伤;北京印刷学院4名同学和1名食堂职工疑似食物中毒,检测样本呈诺如病毒阳性。

二是聚焦高校意识形态事件。我国高校涉意识形态舆情事件多发,呈现燃点低、爆点多、负面情绪集中、关联性强等特点。一些事件因较为敏感,易被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进行关联泛化炒作。比如网传兰州大学历史学院某老师在课堂上讲“抗美援朝”的内容严重不当,有违反事实的言论,随后兰大对该信息进行了及时辟谣,有力避免了事件进一步发酵。高校务必要重视青年教师和思政课在高校课堂阵地建设中的作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三是聚焦学生自身利益问题。学生是高校的重要主体,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的诱因之一,凡是涉及到学生个人切身利益的事件,都有可能因事件不符合学生预期而产生网络舆情。例如高校的招生程序、收费的类别和标准、制定的规章制度、教学与考试安排以及学生对学校管理不满等。上述问题的产生,均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一旦处置不当,极有可能在网上发酵,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主要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素质,但理论缺乏一定时效性。网络舆情从发生、发酵、消退等过程,以及后续的引导处置工作过程中都能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升高校舆情意识、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更能起到教育学生、规范网络秩序的作用。

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完善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

“我讲你听”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教育效果也不显著。在网络空间上,大学生频繁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且学生和教师之间可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1]另外,教育者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可以借助网络选择数据、图像、声音、影像等更多元化教育方式,直观传递教育知识,更在互动中促进了思政教育更好走进学生当中。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路径

网络的信息容量大,能够及时迅速的刷新信息,网络资源具有公开性和共享性,大学生能尽快接收到最新最全面的信息,高校教师同样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进而采取合理方式,对不良信息进行介入引导。在引导处置过程中,相关理论和内容也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间接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路径。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不良信息传播误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能引导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定位,但如果未能对不良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引导,错误言论、观点极易对大学生造成误导,久而久之会使其形成错误的意识和价值观,甚至让其对既有的社会规则认知和价值标准都造成了冲击,也对他们的思维范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不良信息传播削弱大学生责任感和道德感

网络舆情发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血腥暴力、色情、谣言等不良信息的大肆传播,污染网络环境。而大学生普遍存在过度上网,甚至是沉溺网络情况,缺乏线下沟通。长此以往,不仅带来社交障碍,更会弱化其社会责任感,甚至在面对现实社会中变得冷漠自私,最终扭曲了自身的道德人格。

3.不良信息传播污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大多数比较封闭。但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更加开放自由,也更触手可及。网络空间既有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正能量,亦存在网络暴力、黄赌毒等负面信息。当大量负面和虚假信息传播,不仅误导学生群体,更对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

三、高校网络舆情对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對策

(一)优化自身环境,深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是宣传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需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利用,特别是规范校园网建设,丰富教育资源,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学生安心上网、文明上网。加强对不实信息、诱导信息、煽动信息等负面舆情信息的筛查鉴别能力,及时清除有害信息,坚决抵制网上各类消极、躺平、颓废思想的渗透蔓延,加强正面宣传,净化校园网络。

(二)培育意见领袖,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

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舆情引导处置中,意见领袖凭借其较高的社会网络地位、活跃的思维方式、理性睿智的观点等,在网上交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引导着舆情走势。意见领袖通过自身的发声来影响和引导广大网民,对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应在具体引导工作中,要善于挖掘并积极培养校园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发挥其引领大学生思想的作用,通过输出理性观点来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既达到管控舆情发酵,又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高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人士等来参与到具体的舆情应对处置中,通过与大学生在线交流互动,及时解答大学生困惑,讲解高校相关政策和自身发展问题和形势,积极发挥网上舆论正向引导功能,促进高校舆情的平稳处置。 [2]

(三)整合网络资源,建好人才队伍

专业队伍力量是应对网络舆情、做好舆论引导的基础和前提。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网络舆情队伍是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一步。因此,高校要统筹资源,建强队伍,加大相关工作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的网络舆情处置队伍,特别是要打造出一支对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应对处置、引导舆论等工作精通的核心团队,为高校舆情处置奠定基础。高校还应健全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责任机制,压实责任,构建好“校—院—班”三级网络舆情收集预警工作体系,发挥好广大学生干部、一线教师“瞭望哨”作用。在舆情发生后,能够迅速找出舆情风险点,并通过学生向老师汇报,老师向学院报告,学院在本职工作内可以解决的应立即解决,超出本职工作或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及时向学校相关领导报告,切实做好舆情应急处置,消除社会影响。

(四)加强心理教育,提升大学生适应能力

大學生群体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但社会阅历不足,对网上信息缺乏辨别能力,警惕性不强,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为此,高校需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通过举办座谈会、实地观摩、线上签名、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文明教育,既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又对大学生树立文明上网、文明用网理念进行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3] 组建专业教师队伍,打磨精品教育体系,科学设置教育课程,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同时,利用好线上教育优势,既能增进与学生群体的距离,又能方便学生开展自我学习。

(五)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率

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发酵、蔓延、消退等有其自身规律,在具体引导处置中不能任性而为,更不能视而不见、视而不管。高校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线上线下联动处置工作机制,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处置工作提供遵循和指南。

1.建立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具有事发突发、涉及人群特殊、场所特殊、社会面影响大等特点,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本系统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开发利用适合本校实际的舆情监测系统,对涉及本校本领域的信息进行全网检索、收集和研判。一旦发现涉及本校的网络舆情后,要第一时间进行推送预警,并根据事件的大小和影响,启动不同层级的响应机制,及时报送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确保舆情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响应、及时处置,并根据网上信息随时掌握舆情的发展态势。

2.完善舆情引导处置机制

一方面,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高校网络舆情有其自身属性,常以情感诉求为主,可从“显性”引导和“隐形”引导来入手。“显性”引导就是从正面出发,通过设置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形式,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调查核实并进行官方发声,回应舆论关切,确保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出去,引导好舆论走向。“隐形”引导就是在一些信息难以或不便以官方渠道传递时,通过高校培养的“意见领袖”“教师专家”“学生大V”等非官方身份来发声,传递重要信息,解读政策方向,达到引导师生思想、统一共识、减少对立的目的。另一方面,需完善网络舆情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线下问题的解决是线上舆情处置的根本。因此,高校各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动处置工作机制,确保舆情事件及时、公开、公正处理,切实消除负面影响,维护好学校形象。

3.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保障机制

一是要完善组织保障。高校可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高校舆情的监测、收集、分析、研判、引导处置等工作。二是要完善技术保障。随着社交平台的飞速发展,网上信息日益繁杂,仅靠人工力量难以达到工作要求,需要高校依托自身科研平台或与其他技术公司合作,研发适应自身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平台,建立并完善相关数据库、案例库,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三是要完善物质保障。高校要在人、财、物上对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工作给予充分支持,确保工作机制能够高效运转,日常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高校舆情应对处置奠定坚实基础。[4]

四、结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网络信息的发布、传播和互动提供了载体和渠道,成为网民表达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群体充满能量但又缺乏足够阅历,与社会接触不多,思想尚未成熟稳定,易受外界舆论信息干扰,尤其是不良的网络舆情信息会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阻碍健全人格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阵地,加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分析、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引导策略,不仅对高校舆情处置工作实践具有重大参考价值,而且对丰富学生教育形式、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

[2]赵若尘.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以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为例[D].西南大学,2010.

[3]Jing Zhao,Pengfei Guo.Fuzzy Evaluation on Campus Network Security Based on Membership Degree Transformation New Algorithm[J].IEEE Computer Society,2009:190-194.

[4]邓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休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5-126.

【基金项目:2023 度信阳市社科规划课题立项“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23JY043)】

(作者简介:孙美,信阳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高校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政)

猜你喜欢
舆情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