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梦源
【摘要】红色资源是民族复兴和革命精神的历史坐标,是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的不断实践中留下的革命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厚的育人价值和广厚的文化财富。善用红色资源,挖掘其深刻文化内涵,是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的有效路径,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指南。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青年教育|爱国主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提出了明确指向和现实要求。
红色资源是民族复兴和革命精神的历史坐标,是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的不断实践中留下的革命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厚的育人价值和广厚的文化财富。善用红色资源,挖掘其深刻文化内涵,是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的有效路径,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源泉,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指南。
一、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可或缺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在领导中国历史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不断积淀和形成,并在百年历史中不断实践和发展的红色文化,其涵盖红色资源、红色精神和红色传统,全覆盖了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全过程,内刻着无数的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和高尚情操。
大学生正面临线上虚拟媒体平台与线下感官生活交织,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西方文化交织碰撞,全球范围内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反智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的席卷,青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唯有高举“红色火把”,为青年心中埋下“红色火种”,方能破除思想迷雾。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推动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守土固根”的重任
红色文化蕴含了精神与物质文明,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无论是红色遗址、遗物、遗存还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西迁精神,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探月精神,都融入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以人文本的思想和爱国主义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好”。红色文化内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及其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自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夯实其文化根基,培养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家国情怀。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是落实德育育人这根本任务的“拔节孕穗”
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将革命先烈们在抗争中展现的健全的政治人格和高尚的政治品质,凝结而成的道德观念、政治理想、价值诉求转变为引导大学生品德修养提升的重要抓手,向青年大学生们传授理想信念的坚定之道、认识世界的正确之道、改变世界的科学之道,引导其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力图形成以红色育人,在实践中感染人,进而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积极的善恶观念,提高社会道德的辨识能力,在生活环境中逐渐自省自觉自我完善。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是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的“民族重任”
家国情怀体现在大学生心系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党诞生于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自西方列强用枪炮砸开国门,我国便内陷被欺凌的黑暗境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幸福就变成了历史赋予各阶级的重大责任。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是本分、也是职责。其中,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无数青年为革命付出的披荆斩棘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能切实引导大学生们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引导大学生向广大英雄前辈、革命榜样学习的过程中,也应使其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热爱祖国、维护民族的真挚情感,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担当和奉献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使大学生们自觉坚守人民立场,强化使命担当,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基因,使红色文化“活”起来
红色文化资源代代相传,承担承载着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红色资源数据库,大力整合红色资源。从多角度、多维度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初心使命和主题主线,使物质文化不再“沉睡”,精神不止存在于历史或少数人的心中。构筑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找到其蕴含的人文思想、哲学精神与价值观念,扩大加快其良性传播,并帮助当代00后大学生更快更好的从红色文化中追求真理、汲取力量并改造世界,切实做到以文育人促发展,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自信与认同,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永葆生机与活力,使其历久弥新。
(二)形式方法勇创新敢实践,打好红色课堂“组合拳”
新时代、新青年就要把握新潮流、采用新办法,老式课堂中的照本宣科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课堂多元化的需求,创新红色思政课堂教学形式,用红色历史唤起当代青年深层次的民族记忆。面对课堂,不能只会讲 PPT“打轻拳”或严压课堂“出重拳”,用好红色资源,将红色思政课堂拓展至红色遗址、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等,让历史“看得见、感受的着”。日常授课中,加入生动具体鲜活的故事,会更容易在大学生的脑海里形成记忆,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影音鉴赏、情景模拟、图片展示、讨论互动等方式,常态化且有计划的融入教学,多角度切入,方能打好红色课堂“组合拳”,使广大学生乐于并善于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汲取力量。
(三)增强课堂互动反馈评价,成为学生成才“催化剂”
课堂互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互动的核心不是简单使课堂活跃或是提醒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而是通过互动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面对红色课堂,如何通过引导让其乐于喜于深度参与课堂,掌握并构筑新知识收获新力量是课堂反馈的一大难点。不仅只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巧用课堂互动及反馈评价,遵循“一问三动”原则,课前以问题为教学互动开展的基础与条件进行“一问”,了解学生对红色知识的熟知情况,开展课前导入并给与解答,引发学生思考。课堂中能够做好“三动”,即:采用学生熟知熟悉的红色热点或红色经验经历展开互动;与红色精神领会等重难点上设计互动;在学生经常混淆的疑点难点上进行互动,再辅以情境创设、系统总结、共性引导等全力保障,努力催化学生成长成才,将爱国情、报国志和报国行结合起来,寻求国家时代脉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昂首奋进新征程。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16,35.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6.
[3]程霞,周燕来,田聪.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大思政”工作的三重向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05.
[4]卢蔡,程世利,杨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
[5]闫晓倩.红色文化在大學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融入与践行[J].中国军转民,2022,21.
[6]张锋,王跃.红色文化让思政教育“活”起来[J].江苏教育,2021,Z7.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