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民不仅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且人的生活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不断赋予其中国化的思想内涵,使其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
【关键词】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中国化发展
一、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人民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既创造了历史,又通过实践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首先,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是自然且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存在物,人类自产生起就开始不断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以维持个体生命的延续。因此人类的历史究其根本是人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历史。其次,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和意识,进而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一些精神产品。譬如人民掌握的自然规律、生产中积累的经验等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最后,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造成工人阶级异化和贫困的根本原因,因而人民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把社会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无产阶级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的重要作用。
(二)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作为历史的主体,人类只有通过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人的主体地位。首先,人的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解决生存问题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何况实践是在时空中展开的,它不仅体现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最终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发展方向与趋势。其次,人的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在生产时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其过程必然与自然、人和社会发生着某些客观联系。因此,实践以特定的方式决定着所有的社会关系。最后,人的实践创造社会的基本领域。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人通过实践改造和提升人本身,发展着多方面的需要,因此只有实践才能使人创造出与自在自然相区别的具有其独特发展规律的人类社会。
(三)人的生活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需要是人实践的动力,人通过实践获得价值,因而价值的创造、价值的衡量以及价值的归属都是人民。首先,人民是一切价值形式的创造者。上文提到,人为了生存要不断进行物质创造,且随着劳动的发展使得人的思想和意识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了生产活动中的经验、技术、科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此外,人的劳动也通过社会分工的形式改变着人类的政治关系。其次,人民是一切价值活动的评价者。人民创造了价值,因而是由人民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评判实践活动价值的大小。最后,人民是一切价值活动的享有者。虽然是人民创造了物质和精神产品,但人民不是生产工具。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工人被迫沦为“生产工具” ,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主张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从而将人的劳动变为一种发展性的劳动。
二、党的十八大以前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是我国早一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人民主体思想已深刻融入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第一,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就“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离开群众的实践活动,则无所谓历史。”[1] 这一原理得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2]的结论,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不断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党最高的价值追求。“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所有工作人员的要求。第三,扎根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在于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而党在具体的工作中,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集中民意,落实民意,在民情中考验其决策的有效性。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形成了新的关于人民主体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阶段。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要成功就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边实践边探索,在实践探索中前行;而党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也要把人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党是否完成历史使命的准绳。此外,邓小平同志更是站在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审视人民在社会中的地位,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它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形象表达。新世纪伊始,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的成就,党中央又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更加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起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党中央在把握我国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对人民主体思想内涵的全新诠释。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发展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发展,发展才有方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目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生活所需和社会实践为标准,有针对性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具体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实现“中国梦”,从“十三五”规划的落实到“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从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是近年来的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展现了党中央胸怀大局促发展、心系百姓办实事的良好风貌。
(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依靠人民
依靠人民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不开人民群众,因此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过程。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历史台阶。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才能弥补近年来经济建设受到的冲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有效参与政治,才能永保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充分凝聚人民力量,才能摆脱历史贫困,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新时期,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激发人民群众无限的智慧和众志成城的力量,解决党和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三)“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才有意义。“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党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中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从根本上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党中央反复强调人民至上,构建起严密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物资供应,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要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扶真贫”“真扶贫”,真正了解廣大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急、所想,坚持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带领每一个贫困人口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奋力前进。此外,无论是教育资源、就业政策,还是收入分配改革等,这些惠民举措都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思想,立足国情、党情和世情,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10.
【基金项目: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编号:22KY10)】
(作者简介:朱瑞纳,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