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思想的洗礼

2024-05-22 14:08屈全绳
雷锋·强军号 2024年5期
关键词:哨卡天界张林

屈全绳

20万字的报告文学《天界》,是张林一行采访“生命禁区”守防将士的文字结晶。张林一行连续4个月,奔波在喜玛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阿里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和巴丹吉林沙漠上,挑战人类生存极限,创作出一部常人难以企及的奇书。

近来重读《天界》,其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价值常常让人掩卷沉思。笔者认为,《天界》从3个层面给人以启示。

一、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图腾

《天界》在第一卷第一章“朝圣昆仑”中引经据典,概述了3000多年以来,中华典籍关于昆仑的敬畏膜拜,得出结论:昆仑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

为了阐明这个观点,作者有一段精彩的评论:“一个民族的形象需要精神图腾,一支军队的意志需要信念支撑,精神需要物质的载体,昆仑当选了。它是胸怀博大的象征,是艰难跋涉的象征,是不屈不挠的象征。它教我们品尝苦难,记住苦难,承担苦难……”

张林一行攀爬“生命禁区”,完成了一次史诗般的西北边塞行。在这些闻其名而悚人心的高山高原中,昆仑最神圣、最崇高。关于昆仑,作者不吝溢美之词:“中国人说极高极大之物时,想不到喜马拉雅,只想到昆仑。‘昆仑者,天象之大也‘昆仑者,广大无垠也‘昆仑全长二千五百公里,日月所向避阴为光照也。昆仑进入中国史书已经三千多年。”

凭史而论,昆仑在华夏民族集体记忆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昆仑兼有万山之宗和文化之源的双重意象,也可理解为自然意象与神话意象的叠加。它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以及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

《天界》以催人泪目的事例证明,昆仑图腾把5380米的巍峨山峰淬成钢铁哨卡,让不想在昆仑山上献青春的人产生了“冰山情结”。蔡丽就是“嫁给昆仑”的护士。她是在海拔4200米的西藏阿里首府狮泉河举行的婚礼。“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变成一棵树,把根深深地扎在了昆仑山的冻土层里。”守防将士和他们的父母妻儿,又有哪一个不是在梦昆仑中送走无数个月缺月圆的长夜呢!

《天界》推崇的昆仑图腾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的图腾堪比信仰。境界的高度跟着信仰上升;境界的格局随着信仰拓展;境界的走向在信仰牵引下前进。

二、国家要有血肉筑起的长城

长城,一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侵略的象征。长城坚不可摧的灵魂不是土夯砖砌的高墙,而是戍守军民的血肉之躯。

张林对旧中国西部有边无防的教训了然于心,对新中国将士以血肉之躯修筑边塞长城极尽赞颂。《天界》记述了“进藏先遣英雄连”在解放阿里途中,136人牺牲了63人。有的战士甚至倒在送葬路上,送葬人转瞬间成为被葬人。飘扬在阿里高原上的五星红旗,就是“进藏先遣英雄连”的鲜血染红的。

一寸山河一寸心。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挑衅,西部边塞将士继承“进藏先遣英雄连”的遗志,以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西部将士戍守的6800多公里边境线,有3500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河尾滩边防连官兵驻守在海拔5418米的高寒地带,空气中的含氧量不到内地的50%。面对这样的艰苦条件,他们从不怨天尤人,宁可倒在抛锚汽车的方向盘上,倒在举步维艰的巡逻路上,倒在雪崩风吼的冰达坂上,也决不会让出一寸山河。

天文点哨卡海拔5170米,前哨班所在地海拔5390米。《天界》在描述他們吃水的艰难时写道:天文点哨卡吃水要到30公里外的冰湖去拉。

1995年11月20日下午4时,排长王艳明带着13个人去破冰拉水时遇到暴风雪,汽车被冻在冰层上。雪非常大,10米外看不见人。14名官兵手拉手凭感觉往回摸。从头一天晚上走到第二天早上九点半,人全累瘫了,手也松开了。体力好点的在前面爬,体力差点的在后面跟。一个士兵鼻子下挂了一层冰,说明他的体表温度正接近零度。他靠着王艳明嘟囔了一句:排长,临死前让兄弟们睡一会儿吧。

王艳明早就困得睁不开眼睛,但他意识到一旦睡着了,不出三五个小时,大伙儿全得成冰雕。他声嘶力歇地冲着风雪吼了一声:谁敢睡觉,我就处分谁!

十几个小时不见人影,哨卡全连出动营救。连长李文带上仅存的46发信号弹,发射了45发。无奈,风雪中的红光绿光比流星还要易逝,还要暗淡。10点钟,李文把最后一发红色信号弹压进枪膛,手突突着扣下扳机。

微弱的红光终于被王艳明捕捉到了。他们向信号弹升起的方向爬去。这发救命的红色信号弹,最终使天文点14名官兵成功脱险。

阿里军分区两个司机就没有天文点14名官兵那么幸运了。他俩在风雪中被困6天6夜,靠着煮一个篮球吃,才没有饿死冻死。

在“生命禁区”,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豪气戍守昆仑,不只有铁骨铮铮的七尺男儿,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的维吾尔族女护士奴尔曼怀着头胎,走上5000米的哨卡巡诊时,同大家一起在冰河里挣扎了7个小时,才把陷进去的汽车推到岸上。20年后,在娘肚子里上过喀喇昆仑山的护士奴尔毕燕,踏着母亲奴尔曼的足迹,继续在喀喇昆仑山上救死扶伤。张林不禁感叹:“在人内心的一切高尚情感中,没有哪一种比荣誉心更强烈更稳定,它是军队的灵魂,是军人的灵魂。”

在离开海拔5170米的空喀山口时,张林写到:“我们可以逃离缺氧,逃离孤寂,逃离痛苦,可是那些守卫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方的士兵呢?他们不能撤退,他们必须用并不坚实的肩挑起千年的兴衰荣辱,挑起一种叫‘尊严的情感。”这样发自内心的叩问,是何等深刻呀!

面对高原缺氧、道路悬险、狂风暴雪、石流滚滚的死亡威胁,面对两地分居、亲属罹难、子女教育的重重困难,侠骨男儿也管不住自己的眼泪,青春女子更是柔肠寸断。

《天界》书写的昆仑卫士壮怀激烈,令人感叹:新时代的边塞血肉长城,是建立在一代代守边人、无数个家庭的奉献基础上的。

三、时代要有守“根”的作家

中国自古就有“根”文化的积淀,叶落归根是国之伦理、人之常情。“根”,是国家,是母亲,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作家成长的土壤、创作的源泉,更是抱朴守正的遵循。任何时代的中国作家,都应该像鲁迅那样把“根”守住,挺身护“根”,抱死固“根”,而不是为了迎合西方国家那些颓废的价值观,利用作品向“根”泼脏水、挖“根”基。

张林作为西部军人、军旅作家、军事记者,一刻也没有忘记国家、民族、时代赋予的责任。他在《天界》中喟叹:“见贯了苦难的人总是默默的沉甸甸的,即使触摸到了死神也很少惊骇万状。”

阅读《天界》,我从中看到了一些自己经历的影子:因患高原急性肺水肿,我在狮泉河被抢救了9天;在麻札达坂翻车,我有过面对死亡的体验;在帕米尔雪崩下逃生,我懂得了天气预报对边防部队的重要性。在阿里军分区叶城留守处同家属座谈时听到的辛酸,在边防13团和汽车29团考察领导班子时的感受,都使我认识到《天界》对塑造军人价值观的重要性。

阅读《天界》,不能不为张林的知识储备所折服。探险、考古、历史、地理、军事、民俗、医学……诸般知识,都被张林纳入行囊,成为他西部边塞行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也是《天界》值得读一读的原因。

2024年3月22日于北京

(责任编辑:魏洁 )

猜你喜欢
哨卡天界张林
张林美术作品选
裴庄欣油画作品选
Lie transformation on shortcut to adiabaticity in parametric driving quantum systems∗
无齿之唇
从敦煌本《度人经》及南齐严东注本看道教天界观的形成
Flow regime and head loss in a drip emitter equipped with a labyrinth channel*
闯哨卡
中巴边境的哨卡
——红其拉甫
冯玉祥暗访查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