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炜杰
劳动教育是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生劳动素养高低,劳动能力培养成效如何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给高校发展劳动教育,构建“五育并举”的劳动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根本遵循。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社会,能够形成尊重劳动及热爱劳动的好风气。对学生个人,有助于正确三观的形成,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及培育学生优良的劳动品格。
内化实现将外部事物的认知转化成内部的思维,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内化是道德内化,进而实现道德行为转化成道德人格特质。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内化要素包括主客体与环介体,学生是内化的主体,融合教育的内容是客体。新时代,劳动教育由过去强调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到如今向社会与学校连接,融通“五育并举”,获取精神满足。其内容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学习三个部分构成,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以劳动实践活动将所学劳动知识及其技能进行有效的运用,让大学生养成劳动教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情怀,培养正确劳动观,形成以劳动为荣、尊重劳动的观念,助力高校学生通过劳动不断追求幸福,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2]。
基于劳动教育内容这个视角,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思政教育中,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三全教育,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整体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劳动教育实践的视角,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二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为劳动教育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政教育主体需经常在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理论宣讲活动、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义务劳动活动等,通过思政教育实践感知劳动教育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逐渐提升自我发展水平。
无论思政教育还是劳动教育,二者都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目的展开,二者都是以育人的目的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劳动教育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务实的家国情怀,通过劳模精神及其工匠精神这两种精神的弘扬,发挥榜样引领导向的作用,树立劳动幸福的观念。高校劳动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二者之间党性是鲜明的。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其为开展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提供内生动力,劳动教育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效去发挥能动性,共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育人的培养目标。教育目标同向性,思政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劳动教育培育尊重劳动良好品质的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凸显思政教育针对性,二者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劳动教育能够有效的拓宽思政教育育人功能,高校思政教育既有理论教育又有实践教育,同时还包含实践创新的劳动教育。高校的学生通过日常的劳动教育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拓展思政教育的育人途径,促进劳动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劳动理论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理论内容,贯穿思政教学全过程,通过劳动基础知识的传授,助力学生树立劳动者的理想信念,进而能够有效的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劳动教育通过实践引领实践育人,拓展思政育人的实施路径,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促使高校学生将劳动精神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及其理想信念,起到树德的作用,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3]。劳动教育不但能够“强体”,还能够“育美”,促进学生良好的政治品质的形成,助推思政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新时代、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对劳动教育形态有颠覆性的影响,随着网格化生存环境的出现,网络使得人们的分工更加的明确,体力劳动地位低的观点已经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导致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弱化,在学校被软化,在社会中逐渐被人们淡化等现象的出现。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对对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劳动教育不能发挥出其育人的效果。虽然,大部分高校通过暑期三下乡、校内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只有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劳动实践学分。然而,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人物往往被“技术化”,在实践过程中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了实践过程中的劳动价值性,“育人”的本质无法有效的发挥,对于劳动的时代价值及其劳动精神价值内涵认识缺乏,劳动育新人的载体无法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师资队伍结构怎样、素质如何,与最终的教育质量好坏有着本质的联系。因此,高校培养过硬、结构合理且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对于推动劳动教育促进思政教育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福建省内部分高校调查了解到,学校并不是很重视劳动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劳动知识的传授以辅导员为主。因他们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专业化知识培训学习与训练,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解并不深入,师资队伍的劳动专业素养不高,导致劳动教育效果弱化。外加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多,日常学生事务性工作杂,其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中会出现力不从心,劳动教育“缺位、错位”等情况的出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特点、及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拓展劳动教育实践载体。通过对于福建省内部分高校调查了解到,高校劳动教育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主题班会进行劳动教育为辅,其它劳动教育载体少。部分高校劳动教育以劳作、手工等体力劳动为主,这些劳动实践创新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起。同时,部分高校劳动实践教育并没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调同向同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实践载体简单,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劳动教育内容丰富性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劳动教育效果。劳动教育实践载体简单,实践活动不够丰富,对学生粘性不强,导致劳动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思政育人效果。
劳动教育作为一项教育的系统性工程,对内需“五育”协同推进,对外需“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然而,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重“智轻劳”现象,重视书本理论知识,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劳动+思政”教育边缘化,导致学生不热爱劳动实践,对劳动成果不珍惜。高校对于劳动教育课程实训并不重视,“劳动+思政”教育边缘化现象严重,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不足,让劳动教育效果弱化,不能有效推动思政教育育人效果。
高校通过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体制机制构建,强化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明确党委的主体责任,提高对劳动教育认识,清除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相关认识偏见,形成全方面的劳动育人氛围,让思政理论课程成为推动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劳动教育平台上保障,搭建劳动教育案例平台库,实现教师与学生能够从此网络平台下载所需要的劳动教育内容,实现劳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创新劳动教育新的实施途径。从劳动教育制度上保障,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劳动课程实施方案,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拟定相关管理、考核与监督制度。从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保障上下功夫,加强人力与财力支持,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强化其劳动教育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课中科学设置劳动教育理论课,既要保障学时与学分,又要保障一定的劳动实践课。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既重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锻炼,使得劳动教育贯穿于职业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与实践基地,构建与学生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劳动育人模式,避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离。首先是重劳动教育的内容,抓实训,以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服务实践,助力劳动技能培养。其次是抓特色,找劳动教育的亮点,结合职业院校时代特色及学生的特点打造不同精品劳动教育课程。最后,结合社会用人要求,创新性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打造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课,提升劳动教育育人效果,助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教师是劳动教育的主导者,筑牢教师对劳动精神的信仰,强化其劳动精神的觉悟和担当,完善“劳动+思政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劳动精神自身理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其达到“拥有一桶水”的高度,促使劳动教师将劳动精神“讲深、讲活、讲透”。高校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坚持育人导向,由专业授课逐渐向“劳动+思政”引领转变。同时,构建一支复合型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定期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劳动教育培训,学习怎么快速有效与学生沟通,更加贴近生活的将劳动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效果。高校凝聚一支“社会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通过聘请社会劳动模范,到校来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宣讲,以朋辈效应分享自身劳动故事,传递工匠劳动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与规范劳动观念的养成,促进思政育人。
高校学生劳动精神及其劳动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与环境熏陶,才能让劳动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高校需尊重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及其发展规律,强化劳动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的日常示范机制构建,有效发挥好党团主题活动其示范引领作用。将劳动精神的培养与党团主题活动进行融合,强化党团主题活动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寓教于乐的环境中让高校的学生接受劳动精神的熏陶。诸如,通过青马工程培训班、等载体,构建线上+线下模式,多角度去宣传劳动精神,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感悟,使得劳动精神的培养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融合更加具有感染力及影响力。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育人关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个人发展,也要兼顾社会的需求。劳动教育是撬动高校德技兼修人才培养的“重点”,通过“三全育人”到“五育并举”将高校劳动教育落细落实。只有内化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将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知”“行”“情”全过程,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政育人环境,破解思政教育的盲区与主体困境,实现“德”定个人成长的方向,“智”增长个人的才干,“体”强健身躯,“美”塑造个人的心灵,“劳”助力梦想实现的“五位一体”格局,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中国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