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分析

2024-05-21 01:46高婧懿
中国军转民 2024年7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价值

高婧懿

一、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问题

(一)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式融合而实质未能融合

由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引入的专业知识及社会热点话题被标签化,生搬硬套的标签化教学形式,未能对价值性的教学内容打磨,重视教学设计,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实际,影响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的多维度教育,课程中的知识深入研判和价值观的挖掘较为困难,影响课程价值的有效发挥。课堂形式上,在专业课程中创新课堂育人形式,贴合学生情感需求,顺应高校大学生思维方式,但具体教学实践中,复制其他同类型教学形式,导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组织安排不紧密,价值性知识缺乏序列连贯,未能根据学情特征深入课程,课程思政缺乏实质性的效果。

(二)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冲突

目标与情感不契合,各方教育力量组织观念存在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存在相互消解。教师价值观念与主导价值观存在偏差,教师价值失范,消解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正向育人价值,在教学课程中,忽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作用,教师对二者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同,不能体现课程思政价值观导向,消解了学生原有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价值融合存在区别

通识教育与二者之间存在目标取向不同,部分教师缺乏对通识教育人文价值的挖掘,对课程育人价值存在误区,导致价值引导过于浅显。专业知识在思政价值融合过程中,未能体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连贯性、客观性,未能突出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深入融合[1]。

二、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价值目标

1.优化高校各科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逻辑

不仅包括思政课程,还包括学生综合和通识课程,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发挥优势互补,从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农学、医学、艺术学、新形态等学科,根据课程类别、性质、学科专业课程捋顺思政课程融合逻辑。学科教师授课专题不统一,应具有国家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2.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价值关联性

高校教师应对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形成共识,统一价值预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为价值引领,塑造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精神养料。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应引导学生提高诚信、友善的个人修养,将个人爱国主义转化为内心动力,形成自觉行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价值积淀,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价值基础,是增强高校学生精神归属与价值认同的重要资源。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推进大学生宪法意识靶向,通过正规教育,可以改善大学生价值观、行为,成为社会负责人的贡献者,提升法律规范认知。高校学生还应借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是个人价值实现融于社会发展,培育有道德、有追求的新时期高校人才。

3.拓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教学视野

在知识更新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开拓综合知识事业,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思维方式与兴趣特征不同,应结合学科知识、专业思维开展教学设计活动,避免因网络信息化,导致学生与教师价值观存在差异,课程设计应以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为标准,引导学生之间、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立足历史新起点,重塑模块化教学体系。开拓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让学生塑造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文化观念,引导学生评估过去的历史、经济、政治发展趋势,使高校学生具备特色社会主义视野,展现中国科技力量,贯彻自强自立的发展理念,客观应对世界带来的各种挑战[2]。

图1 :高校各类课程价值理念分析图

(二)打造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立体化教学

1.创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教学过程中,应重塑学科教学体系,实现多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统整性与价值整合性,基于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实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触发学生开放式价值认知,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理解,通过问题引入探究活动,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问题研究的价值型、规范性与专业性,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应发挥引导、启发、调控、评价角色,把握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点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价值问题理解与工件,打破思维定式,促进学生价值性问题的掌握。

2.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环境

随着大众媒介融合发展,应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准备提供融合基础,有助于教师深度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共享、评分提供开放的课程途径,提高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同时,应创建网络问题研讨社区。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应构建线上研讨屏幕,确保异步讨论的灵活性,设置匿名使原本内向的学生可以自由分享意见和想法,提高对话的深度,促进在线辩论更加生动,富有活力。利用社交软件、虚拟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为师生交流创设平台,提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效果。

3.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形式具有多样性,应实施形成性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总结性评价以及以评促学,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兴趣爱好、思维兴趣、社会适应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公信力[3]。

(三)提升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队伍素质

1.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理念认知

课程教育应遵循理论,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借助理论与知识的支持,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过程中寻找关联性,增强教师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意识,从战略角度审视课程融合的协同育人理念。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融合,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基础,教师应对课程内容精心梳理,从多个维度拓展课程资源,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的教学设计效果,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研究改进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专业胜任力,才能提高课程发展质量。

3.完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体制改革

需要完善教师工作机制,保障教师高尚的师德和职业素养,提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师队伍活力,发挥高校思政政治育人的持续性、延展性、稳定性,增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4]。

三、结语

我国近年来提高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本文以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为前提,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概念性问题、偏见性问题,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入融合与衔接,对完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发挥高校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实现立体化教学及教师队伍素质改进具有促进作用。中国军转民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价值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