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2024-05-21 23:42王燕乔娜吴利娜哈娜杨福海张世军李俊霞李晓玲孙亚红苗三明
新农民 2024年11期
关键词: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王燕 乔娜 吴利娜 哈娜 杨福海 张世军 李俊霞 李晓玲 孙亚红 苗三明

摘要:临河区位于黄河“几”字湾顶部,河套平原腹地,是巴彦淖尔市政府所在地。南临黄河,北靠阴山,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全区有可耕地13.67万hm2,黄河是灌溉的主要水源,已形成以永济、黄济两大干渠为主體的引黄灌溉网。近年,通过采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残膜回收、控水控药、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治理措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临河区立足农牧业资源优势,把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发展现代农牧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发力,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典型引领、整体推进的治理原则,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好控肥、控药、控水、控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动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1 农牧业基本情况

临河区2023年农作物总播面积9.292万hm2。一是粮食作物面积7.27万hm2;其中玉米种植面积

6.15万hm2,小麦种植面积1.05万hm2。二是经济作物面积2.03万hm2;其中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 020 hm2,瓜类作物种植面积1 340 hm2,鲜食蔬菜等优势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 940 hm2,其他作物种植面积

4 966.67 hm2。

2023年底,临河区畜禽存栏335.23万头(只、羽),其中存栏羊199.05万只、存栏奶牛2.5万头、存栏肉牛2.56万头、存栏猪8.73万口、存栏禽122.14万羽、其他大牲畜存栏0.25万头;畜禽出栏496.45万头(只、羽),其中出栏羊380.97万只、出栏肉牛1.13万头、出栏生猪12.14万口、出栏禽102.21万羽。畜禽粪污年生产量162万t,其中羊粪110万t,牛粪40万t,猪粪10万t,禽粪2万t。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成效

2.1 控肥增效方面

2023年新型肥、配方肥施用面积9.61万hm2,增施有机肥面积6.21万hm2,机械侧深施面积2.83万hm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 933.33 hm2,减少氮肥用量4 kg/667 m2。通过以上措施,2023年化肥使用量

39.41 kg/667 m2,化肥施用量减少3.27 kg/667 m2,实现化肥用量负增长。

2.2 控药减害方面

2023年绿色防控面积8.26万hm2,统防统治面积5.726万hm2,除草剂减量技术面积1.11万hm2,膜间除草技术面积6.84万hm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50.746 t。

通过以上措施,2023年农药使用量212.40 g/667 m2,均农药使用量下降6.29 g/667 m2。

2.3 控膜减污方面

推广玉米后茬免耕种植“一膜两用”技术1 666.67 hm2,

推广无膜浅埋滴灌技术100 hm2,推广全生物降解膜0.33万hm2,推广加厚地膜1.73万hm2;169个残膜回收点均正常运行,新配套专业回收机械27台,2023年秋季地膜回收面积7.1万hm2,地膜回收量3 025.99 t。2023年地膜回收率达85%以上。

2.4 控水降耗方面

2023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2万hm2,完成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1 400 hm2,新增水肥一体化滴灌

613.33 hm2,建成黄河水澄清移动式滴灌40 hm2,实现节水降耗。

2.5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

全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依托村级堆沤场、乡镇级粪污处理中心和区级社会化服务平台,结合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解决中小养殖户和散养户粪污处理难题,推动建立粪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机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

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措施

3.1 全面压实综合治理责任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田长制”责任体系,明确区级田长抓统筹、乡镇田长抓落实、村级田长抓巡查的田长制责任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人头、部门、网格,将耕地保护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和每个地块,做到“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推动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3.2 控肥增效方面

积极鼓励农户广泛施用有机肥,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追肥机械侧深施,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新型肥料等技术,实现作物精准施肥,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3.3 控药减害方面

重点推广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生态调控、生物农药、灯诱、色诱、性诱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向日葵机械除草减量技术,膜间除草技术,玉米新型除草剂减量技术;同时通过奖补与强制双重措施,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依托已设立的镇村两级回收点,对临河区种植使用农药的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1]。

3.4 控膜减污方面

一是加大市场监督力度,控制非国标地膜的生产销售,扩大国标地膜使用覆盖面积。二是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新的栽培技术,扩大不覆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地膜覆盖面积。三是依托地膜回收试点项目推广加厚地膜、全生物降解膜,提高残膜当季回收率,减少地膜残留。四是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引进购置废旧地膜捡拾回收机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废旧地膜回收行动。五是在各乡镇、农场组织召开残膜回收会,印发宣传资料,推广玉米后茬免耕种植“一膜两用”技术。

3.5 控水降耗方面

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加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强化灌溉用水调控力度,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推行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对境内的各类渠道建筑物维修养护,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技术改良,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建设黄河水澄清移动式滴灌,实现节水降耗。科学制定灌区灌溉计划,实现科学合理配水、精打细算用水。

3.6 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

一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依托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立以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以饲草料为重点的秸秆饲料产业化基地;重点推广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和开展秸秆粉碎腐熟还田技术;探索向日葵秸秆直接打捆资源化利用试点,用向日葵秸秆作为生物质燃料。二是建立秸秆离田和收储运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社建设秸秆储存基地,推广农作物联合收获、秸秆捡拾打捆全程机械化技术,逐步构建秸秆捡拾、清运和存储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三是完善台账建设,逐步建立数据平台。

3.7 建设农牧业投入品统计调查体系

临河区定期在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各类经营主体中,开展化肥、农药、灌水、地膜和秸秆农业面源污染普查或在重点区域开展“万户调查”工作,对生产中的农业投入品进行全面排查,摸清临河区农业面源污染底数,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3.8 强化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

落实面源污染示范项目区20个,实现亩均化肥、农药、灌溉水使用量较非项目区减少10%以上,项目区需覆膜地块瓜菜类作物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玉米、葵花大根茬作物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加厚地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节本增效5%以上。

3.9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重点围绕优势农作物“四控”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内容,开展集中培训,让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深入人心,普及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成熟技术模式,实现镇有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村有专业合作社落实标准生产、户有技术明白人应用“四控两化”技术的目标。

4 存在的问题

4.1 化肥减量难

因临河区主要是引黄自流灌溉,化肥利用率较低,减少化肥用量会降低产量,影响农户收入,化肥减量难度较大。

4.2 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难度大

目前,临河区依托中国农资、点豆吧等配肥企业已建成配肥站20家,智能配肥站起到了测土到地、配方到田,虽然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由于价格高于常规肥料,再加上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足,配方肥施用量少,应用推广阻力较大。

4.3 农药减量难

一是临河区农药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21年全区农药使用量为226.53 g/667 m2,2023年农药使用量212.40 g/667 m2,农药用量逐年下降。全国用药量为559 g/667 m2,临河区用药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没有减量空间。同时,年份不同,病虫害危害程度不同,用药量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做到用量逐年减少。二是农业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少。目前,临河区成规模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少,统防器械较少,特别是大型喷防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大范围统防统治需求,加之农民对病虫害统防统治意识不强,导致开展全区病虫害统防统治难度较大。三是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量大,回收和处理资金有缺口,农民回收积极性不高。

4.4 地(残)膜回收难

廢旧地膜回收机械还需进一步改进。临河区大根茬作物(玉米、葵花)种植面积大,现有机械无法做到大比例回收。地膜很难与作物秸秆、土壤分开,机械作业阻力大,尤其玉米茬,膜根剥离困难,回收的地膜无法进行资源化利用,只能通过不铺膜技术或低成本可降解膜予以解决,但目前这两项技术均不太成熟。

4.5 农户自主去杂再利用积极性有待提高

虽然农户意识到地膜残留对土壤、作物生长的危害,播种前整地都要自行耙出,但是回收再利用对残膜含杂率要求严格,由于残膜与根茬等杂质缠绕,捡拾、分离困难,有的农户只是离田后将耙出的残膜在田间地头堆置或垃圾化处理,自主去杂再利用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4.6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

有机肥厂未能真正发挥出“龙头”带动作用,环保压力逐年增大,有机肥厂普遍存在艰难维持的现状。

5 建议

5.1 控肥增效方面

一是鼓励农户积极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以促进耕地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智能配肥站(点)的功能,根据作物需求配制专用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实现作物的精准施肥。三是依托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继续推进化肥减量工作,并推广高效复合肥、缓控释肥、微生物菌剂、水溶肥等新型肥料的应用,要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要将推广追肥机械侧深施技术替代传统的撒施方式,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5.2 控药减害方面

通过实施统一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从而进一步减少农药的使用,并提高防治效果。

5.3 控水方面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确保灌溉供水稳定,降低农户的用水成本,并减缓日益紧张的用水矛盾。根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坚持整村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实施2.20万hm2高标准农田,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2024年完成高效节水面积

2 666.67 hm2,推广移动式水肥一体化面积666.67 hm2。

5.4 控膜减污方面

5.4.1 建立健全完善废旧地膜回收体系

根据地膜使用区域分布实际,依托种植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废旧地膜加工企业、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废旧物资收购点,建立区域合理、方便群众交售的村级废旧农膜回收网点。继续健全完善区级、乡镇级、村级残膜回收网点,对废旧地膜、塑料制品等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确保农膜应收尽收。形成“村有回收员,镇有回收储运点,旗县区有回收利用组织”政策机制完备的回收体系[2]。

5.4.2 积极探索引进推广新型残膜回收加工设备

根据临河区的气候、土质、作物特点,积极探索引进废旧地膜捡拾回收机械,实现高效率专业化回收捡拾。采用“先建后补”等方式,将成熟的机具机型全部纳入补贴范围,鼓励种植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残膜回收机械。在用地、用电、用水、信贷、税收等方面,扶持建设工艺先进、规模经营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回收加工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新型残膜加工设备,提升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加工能力,开发废旧地膜加工利用的产品种类和等级,提高残膜的资源化利用率。

5.4.3 集成推广创新模式

通过开展地膜回收利用,以就地消化、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激励企业回收、加工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设立农膜收集、转运点,建立“收购点—中转站—加工厂”的转运体系,实现层层归集、分散回收、集中处理。同时,通过政策补贴、企业运作,推进地膜回收利用全链条减量,逐步建立以企业为龙头、网点回收、农户参与、市场推进、财政补助、政府监管、分步实施、注重区镇村联动、建管运结合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新机制,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完善区、镇(农场)、村(分场)三级联动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5.5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

临河区主要推广两套秸秆利用有效运行模式,一是向日葵秸秆打捆离田资源化利用模式,通过向日葵秸秆打捆离田后,较干净、含杂质少的(主要是地膜)作为饲料化利用,秸秆和残膜混杂的销售给热电厂进行焚烧发电作物燃料化利用。二是玉米、向日葵秸秆粉碎腐熟还田模式。

5.6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

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有机肥厂的扶持力度,促进有机肥运营主体发展,采取政府向有机肥生产企业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承担服务的企业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有机肥运送、施用到田,形成多元化、市场化有机肥市场使用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玮婕.巴彦淖尔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要点[J].畜牧业环境,2020(4):15.

[2] 佚名.畜牧业发展“绿意盎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列政策法规[J].饲料与畜牧,2018(2):8-19.

猜你喜欢
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宁夏海原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调研
农村生活性面源污染治理的制约因素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面源污染、碳排放双重视角下中国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